圣徒的营 蒙爱的城www.crca.com.cn
首页 → 福音之窗 → 阅读内容
 
背景:

得救惟靠上帝的恩典(巴文克)

[日期: 2/20/2019 1:01:55 PM ] 作者:佚名 来源:文章精选
[字体: ]

得救惟靠上帝的恩典(巴文克)


得救惟靠上帝的恩典


巴文克


谁能在上帝的审判面前站立得住?对于这个问题,世世代代的人都回答说:像我们这样的人,不能见上帝的面,也不能住在上帝面前。没有一个人能说,或者胆敢说:“我洁净了我的心;我脱净了我的罪”(箴言20:9)。所有的人都自觉有罪,自觉污秽;所有的人都承认——如果不是公开的,至少也是自己内心里承认,他没有活出应当有的样式来。心里刚硬的罪人时常烦躁不安,自义的人在最后时刻总是会希望上帝对他的亏欠视而不见,却接受他行出来的美意。

 

有很多人心中极力排除这些严肃的思想,他们只顾活着,似乎没有上帝,没有上帝的诫命。他们自欺欺人——他们希望没有上帝(诗篇14:1);希望上帝毫不介意人的罪,无论谁作恶在上帝眼里都看为善(玛2:17);希望上帝忘记了恶,看不见恶(诗篇10:11;94:7),或许上帝因着完全的爱,不再查究、刑罚作恶的。不错,上帝就是爱,但是只有当上帝的爱被理解为与公义全然相符的圣洁之爱时,才能反映这荣耀宣告的真谛。只有当上帝的公义完全确立时,上帝的恩典才能存在。

 

毕竟,整个历史都在无可辩驳地见证着上帝的公义。我们无法从世界来测度上帝在基督里的特殊启示——它告诉了我们上帝的爱;若能行,我们就会失去充满各样福乐的普遍启示。但是,如果我们的思想中将上帝在基督里的特殊启示置之度外,哪怕只有片刻,我们也不会相信上帝就是爱。因为历史清楚地教导我们说,上帝与受造物存在纷争。上帝与世界之间不合,有分歧,有冲突。上帝不赞成人,人也不赞成上帝,二者各行其道,各凭己意行事。上帝的意念非我们的意念,上帝的道路非我们的道路(以赛亚书55:8)。

 

因此,世界的历史也是对世界的审判。不,这审判并非指末日要临到的审判,而且并非只有刑罚,因为正如诗人所说,遍地仍然充满上帝的丰富(诗篇104:24)。然而,世界的历史就是审判,是充满刑罚的历史,充满争斗、战争的历史,充满血泪、灾难与苦痛的历史。当摩西目睹以色列人在他眼前一个个倒毙时,他写下了这样的话:我们因你的怒气而消灭,因你的忿怒而惊惶(诗篇90:7)。

 

人类一直在不断地寻找失丧的乐园,寻找永久的福祉,寻找摆脱恶轭辖制的拯救,这一切都证实了历史见证着上帝的公义。所有人心里都需要救赎,都寻求救赎。宗教尤其表达了这一点。的确,人可以极广义地理解“救赎”一词,使它涵盖人在地上的全部劳作。当人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时,当人保护自己免受天灾人祸时,当人力争用科学艺术征服全地时,他的目的是要摆脱罪恶,进入美善。

 

然而,救赎的概念绝不适用于这种人的努力。无论人如何煞费心机使生活更快乐、更丰富,无论人类生活如何文明进步,都不能满足人最深层的需要,不能解救他们脱离深重的苦难。救赎是一个宗教概念,只有在宗教范围内才能被正确理解。宗教先于所有的文化与文明,直至今天宗教仍然与科学、艺术、技术并驾齐驱,占据自己的位置。人类的劳动成果即使再辉煌,也不能替代或补偿宗教。宗教满足了人内心独特的需要;人类堕落后,宗教的倾向总是要解救人摆脱一种特殊的愁苦。

 

因此,所有的宗教都有救赎的概念。

 

的确,宗教有时被分为自然宗教、伦理性宗教、救赎性宗教等。与其他两种不同,救赎性宗教非常独特。不过,这种分类值得商榷。一般而言,所有宗教都有救赎的概念。所有人的所有宗教都希望是救赎性的,但是却在罪(正是因为这罪,才需要救赎)的本质、获得救赎的方法与人类应当力求至善等一系列问题上,大相径庭。宗教中的一个大问题总是:我如何行才能得救?准确地说,文化、文明得不到救赎,制服、治理全地得不到救恩;准确地说,宗教所寻求的就是永久的幸福、永恒的平安,完美的福气。宗教中,人总是关注着上帝。的确,人处于自身有罪的情况下,错误地把上帝当作人自己,不把上帝当上帝;出于错误的动机,以错误的方式,在错误的地方来寻求上帝。他的确在寻求上帝,或者能揣摩而得(使徒行传17:27)。

 

这种救赎需要是全人类的共同需要,它在许多执拗的宗教中寻求满足,它本身就很重要,就是在向往基督教。因为这种需要不断地在人心中激发兴起,并为上帝亲自保守。这需要说明了上帝尚未完全任凭人任意妄为;这需要是一个永不熄灭的盼望,它使人在其漫长、恐惧的人生旅途中得以生存下来,不断地工作;这需要确证并预言了有这样的救赎存在,但是人寻不到,惟独靠上帝的怜悯白白地赐给人。 


选自《基督教神学教程》,赵中辉译,基督教改革宗出版社,标题为编者加。



阅读:1840 次
录入: qinnan
打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