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与现实
巴刻
我们究竟应当盼望什么?《哥林多后书》5:1-8为我们描述了所望之事的画面,这一盼望将足以抵消我们对“至暂至轻的苦楚”——体弱多病,肢体残障,疼痛;心智、记忆、关系和个人处境的每况愈下;还有羞辱,残酷,不一而足的记忆。这一盼望会令我们充满奇妙的喜乐,发现原来每件事都可以如此美好。保罗说,我们会有一个崭新的住处,新的衣服,在天家与我们的主一起生活。这听上去奇妙无比,事实上也会是如此。在我们接近本书尾声时,让我们定睛于此。
首先,要注意保罗所讲信息的确定性。保罗说:“我们原知道。”(5:1)怎么知道?当然是从耶稣的话得知,此外,我猜测也是通过保罗所接受的直接的启示而得知。在12:7使徒保罗提到他“所得的启示甚大”;我无法证明,但猜测保罗在5:1-8让我们所确信的内容与这些启示有关。我下面所谈的也是基于这一猜测。
其次,要注意保罗所确信的内容。
1.我们会得着新的居所。保罗通过谈论身体来揭示每个基督徒的盼望,他说,我们会得到一个更好的身体。我们知道,人类是依附于身体的灵魂的存在——每个人都有一个身体,我们居于其内。我们的身体有三个作用:一是让我们能够通过视、听、触、嗅来经历现实世界并以各种情感做出回应;二是让我们通过面部表情、语音语调、手部动作、姿势变化来表达我们的内心世界;三是让我们可以享受,因为所有人生的基本乐趣,吃、喝以及各种甜美的感受,都是通过我们的身体去感知的。柏拉图所梦想的那种没有身体、只有精神享受的人生,会比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基于身体的人生贫乏得多。
然而也有不利的一面。保罗的职业是织帐篷,因此他自然地把我们现在所居住的身体看作是一个帐篷——临时的居所。但是,保罗是生活于公元一世纪的文明人,在他不旅行的时候,他住在城镇中建立和牧养教会,所以也不奇怪保罗会把为我们存留的那个更好的身体比喻为房屋而非帐篷——一个永久、高品质的居所,上帝已经应许,终有一天他会带我们到那里去。帐篷是一个非常简易的居所。它不够严密,会被雨水打湿和漏雨,无法完全阻挡酷热或严寒,尘土吹进来,地上会变得泥许,让露营的人难免脏兮兮的。
我曾经在一个帐篷里露营(如今的人们大都有此经历吧),那种经历我很不喜欢,虽然我知道大部分人都跟我不一样,他们喜欢露营,至少喜欢偶尔为之。但如果让人们选择长期居住的地方,所有人都会选择房屋(保罗如此假设,我们也相信他是正确的),也就是没有帐蓬生活的局限和不便的所在。
保罗(两次分别在5:2和5:4)说我们居住在身体的帐篷里,难免叹息劳苦,因为当我们逐渐老去,各种病患与不适都会找上门来,我们受到的限制会与日俱增,事实的确如此,我们也都能感觉到。我们的叹息,一方面表达了对将来的身体这个居所的渴望,另一方面也表达了我们深切的挫败感(我们感到沉重),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也为着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各种难以面对的情形(哥林多后书5章开篇的内容无疑是保罗在4:7-18所说的,身上常常带着耶稣的死,这一见证的延续。分享这一见证,一定激起了他对天家之喜乐的强烈渴望。后面跟着的鲜活跳跃的经文似乎印证了这一点。然而,保罗虽然通篇是以“我们”、“我们的”做主语和宾语,他却是指着所有的基督徒说的,至少到10节都是如此)。
2.我们会得着新的衣服。当保罗谈到等待他和他的读者的前景时,他的某些用词令人惊讶。首先,他说到他的帐篷可能被“毁坏”(林后七1)。这说明,保罗知道,旅途艰辛,四面受敌,肉体那根刺如影随形,这些都让他处于危险当中,随时可能丧命。保罗知道,我们也知道,死亡随时可能临到任何信徒身上。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随时做好离世的准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好好生活。
接着,3节和4节,我们发现保罗并不接受这种观念:我们既然已经跟自己的身体说了再见,就将永远处在“赤身”或“衣不蔽体”的缺损状态。我们不希望是这样,实情也不是这样。相反,等待我们的,乃是一个新“家”——一个“上帝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5:1)。我们会“穿上”这个新的房屋,就像人在衣服外面披上一件袍子(例如那种冷天外出时穿的外套)。这样,我们就不至于“赤身”,而是会穿上上帝为我们预备的;这样“必死的”就“被生命吞灭了”(5:4)。
这些比喻交织在一起,看似难以把握,但基本意思很清楚。上帝把我们放进复活的身体,这将涉及哪些工作,我现在还无法想象,但无论怎样,我们都不会缺损,而是会丰盛。它不会令我们沮丧,乃是让我们倍感充实完全。并且我们现在已处在实现的过程中。“为此培植我们的就是上帝,他又赐给我们圣灵作凭据。”(5:5)圣灵在我们的心灵和生命中那带着更新能力的同在(见3:18),就是凭据,上帝借此使我们确信,这一“穿上”(一个圣经学者称之为“套上” )必定会发生。
到了这一步,如我们之前提到的,保罗开始为自己牧者的职分申辩;他的思维不再处于教导模式,在他所勾勒的未来中,他也没有把我们希望知道的所有情形都告诉我们。特别是,他没有回答,这一“穿上“是在死时即刻发生,还是上帝定意让从使徒起首的所有基督徒等待,等到基督第二次公开降临、全世界都要复活之时?保罗在4:14似乎暗示了可能是后者,但这样就产生一个问题:那处在我们的死亡和复活这两者之间的生命又是怎样的状态?对这个问题我们恐怕所知甚少。上帝没有告诉我们的,我们就无从知道。
然而,与此相关的一个要点我们已经清楚了,就是无论处在哪个状态,我们都不会因为离开我们的身体而经受任何失丧或剥夺的感觉。紧接着第二个要点乃是,自我们死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将与主耶稣基督同在。这乃是保罗所盼望的事。“我们住在身内,便与主相离……我们……更愿意离开身体与主同住。”(5:6,8)所有的信徒都当如此相信,因为无论我们如何年老多病,想到我们与耶稣同在的未来,都会给我们的心带来刚强和喜乐。坐在宝座上的耶稣,会确保这一切的发生。
保罗把我们将要经历的身体的改变,比作住进我们永远的新家,对这一改变,我们该如何形容呢?必须承认,可以说的不多。我们只能以“不是怎样”来形容。在这个世界的理想新家里,到处都运转良好,没有故障,在我们复活的身体里亦是如此。我们看得见复活的耶稣,因此我们也可确知,当我们“穿上新人”后也会如此。所以,我们会认出彼此,也会为此而欢喜快乐。
我们也可以确定地知道,我们新的身体将会完美地配合和传达出我们完美的新生命——也就是我们被更新的道徳和属灵品质。这个身体将体现出我们最好的状态,而非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身体的状况;其实,我们应该可以期待,那时的状态远好过我们状态最佳的时候。这个新的身体不会衰残,而会在永恒中永葆青春。它不会经历因内在自相矛盾的欲望而有的张力,也不会想做什么事却缺乏足够的精力或能力去实现它。我们进入荣耀之后,也再不会缺乏或无力表达对圣父、圣子、圣灵以及与我们同在的所有基督里的弟兄姐妹的爱。
不过,我们所能想象的,也就仅止于此了。
3.我们将过上新生活。接下来,保罗把我们今生在基督里的信心生活与上帝所应许的永远与基督面对面的未来生活进行对比,这个对比也是一个高潮。保罗的对比用的乃是日常的表达方式:“离开身体与主同住。”(林后5:6,8)在这个身体里与离开对比;离开这个身体与回家对比。耶稣确实地告诉他的第一批门徒:“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哪里,叫你们也在那里。”(约14:2-3)这些门徒是未来所有信徒的代表,而耶稣的应许也是给我们每个人的。
同样,当耶稣祷告说:“父啊,我在哪里,愿你所赐给我的人也同我在那里,叫他们看见你所赐给我的荣耀”(约17:24),他也是在为你我祷告,为历代所有的信徒祷告。每时每日,每位基督徒都可以、也应该牢牢抓住这个应许和祷告,尽量遥望未来,然后与保罗一起说:“我们坦然无惧,是更愿意离开身体与主同住。”(林后5:8)
(选自《软弱之道——靠主得力的人生》,刘光宇译,上海三联书店,标题为编者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