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地,是上帝带领以色列走向旷野的道路。正如出埃及记十三章17节所说的:“法老容百姓去的时候,非利士地的道路虽近,神却不领他们从那里走;因为神说:‘恐怕百姓遇见打仗后悔,就回埃及去。’”上帝不要将以色列人直接送进凶悍的非利士人虎口中,因此上帝选择一条较长的旷野之路,带他们到应许之地。
但是除了要避开非利士人之外,上帝选这条路还有其他的目的;毕竟上帝是他们的战士,祂可以轻易击败非利士或其他的军队。祂为祂的百姓选择这条艰困的道路,还有其他的用意。以色列人必须知道,前往应许之地的道路险阻,他们只能倚靠上帝的大能才能抵达,而不是倚靠自己的能力。
虽然看起来好像是以色列人不断地试探上帝,其实是上帝在试炼以色列。祂要叫以色列人认识他们自己,祂要让他们看见自己需要上帝才能存活,并且让他们知道上帝能供应他们一切需要;祂要向他们证明,唯有祂能带领他们到应许之地。上帝使用在旷野的四十年来除去以色列人的“自爱”与“自我满足”,正如祂对待他们的领袖摩西那样。别忘记摩西花了四十年之久待在沙漠荒原,以至能从骄傲的亡命之徒转变成上帝的仆人。在书珥、汛、利非订和西奈旷野,上帝让以色列人彻底明白,他们不能靠自己前往目的地。他们也学习到,得救后的生命并非是一帆风顺,前往应许之地是一条艰难的道路。
当然,以色列在旷野漂流四十年不仅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它们也是一种隐喻,并且有属灵的意涵,关乎所有基督徒的普遍经历。以色列在旷野漂流,这呈现出一个基督徒走天路的范例。我们透过基督的工作得救之后,会进入旷野漂流的阶段,以至于我们渴望到达应许之地。对我们来说,应许之地并不是迦南这块实际的土地,而是亚当所期望的安息之地。我们的应许之地是有基督同在的永生,那里不再像今生旷野中的基督徒,仍受残存的、有罪的欲望拖累。
整卷希伯来书的论证都是立基于一个观点:以色列在旷野漂流的生活就是基督徒生活的写照。这卷书信起初的读者处在极大的逼迫之下,他们想知道自己是否应该回归先前的生活,正像以色列人怀疑是否该回去埃及。事实上,希伯来书的作者使用了那些因为不信上帝而死在旷野的以色列世代,来警戒那些初代的基督徒:
那时,听见他话惹他发怒的是谁呢?岂不是跟着摩西从埃及出来的众人吗?神四十年之久,又厌烦谁呢?岂不是那些犯罪、尸首倒在旷野的人吗?又向谁起誓,不容他们进入他的安息呢?岂不是向那些不信从的人吗?这样看来,他们不能进入安息是因为不信的缘故了。(来三16-19)
但希伯来书的作者并没有让他的听众绝望,他一面呼吁他们不要像那不信的以色列世代,一面呼召初代的基督徒相信耶稣。他鼓励他们的方式并不是告诉他们苦难会停止,而是要他们确信耶稣会带领他们到应许之地。请思想希伯来书十二章1-3节,那是作者对希伯来人的宣告:
我们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我们,就当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那忍受罪人这样顶撞的,你们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
这呼召是要我们在这世代的试炼中坚忍,并且信靠耶稣基督;这也正是上帝对旷野中的以色列人的教导。
圣经从未否认今生有苦难。在基督里蒙拯救之后,并非一路花团锦簇,花香满径;相反地,耶稣呼召我们承担最艰巨的任务:“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路九23)耶稣呼召我们进入旷野(正如祂自己曾进入旷野面对撒但),并且信靠祂和上帝所说的一切话。这是上帝对走在艰困旷野道路中的以色列人的教导,也是对今日信徒的教导。
但辛苦的道路最终并非是艰困、磨难与失败的故事;它的确揭露了人心的脆弱,我们多么容易失去对上帝的信心和倚靠;但以色列在旷野的故事最终是关乎胜利——上帝的得胜。
以色列路上所遭遇的每一个困难,都有上帝的爱和供应。当他们在红海边走投无路时,上帝击溃了埃及的大军;当他们来到书珥旷野口干舌燥时,上帝使苦水转甜,且提供以琳的绿洲;当他们来到汛的旷野感到饥饿难耐时,上帝供应他们肉和饼;当他们在利非订再次口渴时,上帝使磐石出水;最后,当亚玛力人攻击他们时,上帝再次成为他们的战士,摧毁以色列的敌人。
旷野漂流让我们学习到的最重要功课,并不是看见我们的无能与不足(虽然这是事实),而是上帝比我们今生所遇到的任何敌人都更强大;祂是供应祂百姓需要的上帝,祂的拯救永远不失败,祂要带自己的百姓回家;旷野的故事,就是上帝带领祂百姓回家的故事。
对于现今的信徒也是一样,上帝不会遗弃祂的百姓,没有任何敌人能胜过祂的爱。正如耶稣所说的“我又赐给他们永生;他们永不灭亡,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约十28)道路艰难是真的,但其终点是安息,是应许之地,耶稣应许要带我们到达那里。
(选自《摩西——从奴役到得释放》,P137-141,陈主欣、徐嘉徽、黄馨瑱译,改革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