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亨利写到,“安息日是一个神圣圣洁的制度,但我们必须把它当作一项特权和好处来接受和拥抱,而不是当作任务和麻烦。首先,上帝从来没有把它设计成强加给我们的东西,因此我们也不能这么来看待它……其次,上帝的确把它设计成给我们的好处,所以我们也必须这么来使用它……祂在这个制度中,对我们的身体表现出关注,好让它们得到休息……而祂对我们的灵魂更关注。安息日被设立成休息的日子,只是为了‘让它成为做圣工的一天、与上帝相交的一天、赞美和感恩的一天,’因此,止息属世的事务是必要的,好让我们更紧密地献身于这项服侍,把全部时间都用进去,无论是公开还是私下……你看,我们所服侍的主是多么良善,祂所设立的一切制度,都是为了我们的好处……”
这段引文基本上把清教徒对主日的看法总结了出来。这里我们只特别指出亨利的三个要点,并再加上我们自己的第四点推论。
(1)守安息日意味着行动,而非不动。主日不是偷懒的一天。“偷懒在每天都是罪,但在主日更是罪。”“我们守安息日为圣的方式,不是躺在那里什么都不做。我们从属地呼召的事务上安息下来,是为了进行属天呼召的事务。如果我们没有在那一天做后者,就没有守它为圣。
(2)守安息日不是一个繁冗的负担,而是一项喜乐的特权。安息日不是禁食,而是喜宴,是喜乐的日子,而这是因为恩慈的上帝之工。
所以喜乐必须是贯穿始终的情绪(比较,赛58:18)。“喜乐最适合圣徒,甚于其他人,也最适合安息日,甚于其他日子。”“基督徒的责任和荣耀,是每天在主里喜乐,在安息日更是特别如此……伊格纳修(Ignatius)说,在主日禁食,就是谋杀基督;但在这一天靠主喜乐,以这一天的全部义务为乐……就是尊基督为大,就是高举基督。”喜乐必须是公共崇拜的关键。巴克斯特特别讨厌枯燥、沉闷的崇拜。在主日一定不能忧伤。如果有人说,他在基督徒礼拜天的属灵活动中,不能找到喜乐,这表明他有些地方非常不对劲。
(3)守安息日不是徒劳无益的,而是蒙恩的渠道。“上帝在祂所设立的这个制度中,给我们的责任是,把这一天分别出来,专为寻求祂的恩典和祝福。由此我们可以推论说,祂会特别愿意赐恩给那些如此寻求祂的人……安息日是一个蒙悦纳的日子,是彰显救恩的一天,是上帝特别乐意被寻见、被找到的时候……”
(4)不守安息日带来管教。这正如滥用任何上帝所赐予的特权和蒙恩之道,都会受到管教一样。因为不守安息日的罪,个人和社区都会遭受灵性的衰退和物质上的损失。轻看上帝美好的礼物,不能免于责罚。托马斯·富勒认为内战、布鲁克斯认为伦敦的大火,都是上帝带给整个国家的审判,因为这个国家的人民不守安息日。
这种看待主日的方式所带来的可敬的积极、福音性特征,很少有人能超越。
(选自《清教徒的牧养》,P54-55,赵刚译,经典传承出版社,标题为编者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