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分别,真认同
巴刻
一个圣洁的人生不会以物质为中心,相反,它的特质是俭朴,避免奢华和炫耀,对所拥有的一切都看为是神交给他管理的,而且随时作好准备,若有需要,可以为主的缘故放弃。圣洁的人不会低估这世上美好的事物,以为神并没有创造或供应这一切(相信物质是邪恶的“摩尼教Manicheism ”,在圣洁上是无份的),但他们不让自己成为这些事物的奴隶。他们的心也不会旁骛,把自己所拥有的与别人比较:他们知道,常常要“人有我有”并不是圣洁的表现,即使这些“人”也是教会圈子以内的,甚至是一些基督教名人。圣洁的人从占有欲的辖制中释放出来,正如他不受其他形式的自我追寻和自我沉溺辖制一般。他的财宝在神那里,他的心也在神那里(参太六19-21)。他因着漠视世界的价值尺度而拥有的快乐,并他对神的爱,那出于坦率、单纯和发自内心的热诚,或许会使一些与他相处的人稍感不安,但如果是这样,那是因为他比我们这些观察他的人更正直、更有人情味,而不是因为他怪异,而我们正常。
过着这种分别出来的生活,是同时要与别人和别人的需要认同的。改革者们说,如果我们避世,遁入修道院或隐士的茅屋蛰居,就不能成为圣洁;这句话或许有点过份,但其中却有湛深的真理。正如约翰•卫斯理所说,没有什么比基督徒离群独处更不合基督教的精神;同样,没有什么比人对同类失去兴趣更不合圣洁的精神。一个平衡的基督徒生活,是一方面在不敬虔的事上与世界分隔,而另一方面是对世界上有需要的人有所承担。
(选自《字里藏珍》,林来慰译,宣道出版社,标题为编者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