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徒的营 蒙爱的城www.crca.com.cn
首页 → 福音之窗 → 阅读内容
 
背景:

为什么离弃我?(布鲁斯)

[日期: 3/24/2016 8:21:30 AM ] 作者: 来源:文章精选
[字体: ]

为什么离弃我?(布鲁斯)

                 

       为什么离弃我?

 

                布鲁斯

 

 

  申初的时候,耶稣大声喊着说:“以罗伊,以罗伊!拉马撒巴各大尼”翻出来就是: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马可福音十五34(参马太福音二十七46


这是所有难解之言中最难懂的一句。这也是马可与马太记载中,受十字架刑罚的耶稣最后的话;随即,他们说,耶稣大声喊叫(至于喊什么,则不得而知),气就断了。

 

施密德提出这句话作为少数几篇“绝对可信的”经文,可用来作为“耶稣真实可信的生平之基础”,因为这不可能是早期教会中崇拜耶稣的产物。没有人会杜撰;它是货真价实的传统资料,身为一位福音书作者,如果不是照原本缮写,就会根本不提而略过。

 

以这句话作为基础,重探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内心感受,是相当不智的。“为什么?”这问题问出来,却没有获得答复。然而,有一些神学家和心理学家,竭力设法提供圣经没有记载的答案;他们的作法并不值得效法。我们至少可以说:如果福音书的读者都认为这是句难解之言,对我们的主自己就更难解了。在旧约时代,神的子民的信心确据似乎并未赐给耶稣。“义人多有苦难,但耶和华救他脱离这一切。”诗篇作者如是说(诗三十四19),然而耶稣并没有被救。

 

耶稣的这句话引自诗篇第二十二篇的开头,应该是没错。相反的论证则无法令人信服。这些话并非出自希伯来文,而是来自亚兰文的意译本“因为在马可福音中的亚兰文‘以罗伊’(Eloi)是“我的神”,在马太福音中的希伯来字为“以利”(Eli)。任何人想要决定正确发音,就必须同意当时有些旁观者认为,耶稣是呼叫以利亚(Elijah)来救助祂”。在诗篇二十二篇的开始虽是凄苦无依的呼喊,其实是信心和感恩的表达;如此长久地等待神的救援,甚至已到绝望的地步了,但神的帮助最后还是来了。所以,有时候我们会以为,耶稣悲戚的呼喊被记录下来;实际上,祂是吟诵了整首诗篇(尽管听不见)来表达祂的信心。

 

这虽然无法求证,但是有一位新约圣经的作者似乎深具同感——希伯来书的作者。这位作者不仅引用了诗篇二十二篇开头的呼求之外的篇章,同时将这些话都归于耶稣所说。特别是他说耶稣“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恳求那能救祂免死的主,就因祂的虔诚蒙了应允。祂虽然为儿子,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祂既得以完全,就为凡顺从祂的人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来五7-9)。

 

在这些字词中,希伯来书的作者说明了耶稣的受难,也就是诗篇二十二篇24节所承认的:神“没有藐视憎恶受苦的人,也没有向他掩面;那受苦之人呼吁的时候,祂就垂听”。当他说耶稣祈求“那能救祂免死的主”有了回应,他的意思并不是指耶稣从垂死中获救;他乃是指:祂已经死了,却“从死里复活”,“照无穷之生命的大能”而重生(来十三20,七16)。

 

希伯来书的作者认为耶稣之死,是对神一种自愿而可接受的牺牲。以色列的殉道者应当献上生命来救赎他人的罪愆,这并非无前例可循的。耶稣心中并未对那些如此恶待祂的人存有怨恨,反而在祂垂死之时,舍了祂的生命给神,作为他们以及整个世界的赎罪祭。有一次祂岂不是说过:“人子来……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可十45)但是现在,祂确实经历受神撇弃的孤苦,也就是罪人的际遇,如保罗所说:“替我们成为罪”(林后五21);“在祂的死亡里,所有罪对我们人性的败坏,祂都担代了——所有罪的影响,除了罪恶的本身”。

 

正如希伯来书的作者所说,耶稣“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意指藉着祂的苦难,祂体会了全心全意顺从祂天父的代价。祂甘愿受十字架的刑罚,表明了祂忠心顺服,而也从未有比这项全然奉献的举动更能取悦神;然而,祂被神所离弃的经历,却没有因而减少。但这事实的确更加有力地使祂成为祂子民的拯救者与安慰者。祂并非来自于另一个世界的访客,避免过于介入我们的世界,祂已经全然地投入人类的生活。

 

人类所能体会的遭受遗弃的感觉,没有一样不是祂体会过的;因此,祂已经“得以完全”——也就是说,在祂子民最需要的时候,祂能够成为他们的安慰者。如果他们想要向神呼求“为什么离弃我?”时,他们可以回想这也正耶稣所呼求的。当他们从内心深处呼唤神,在受难日曾由内心深处呼唤过神的耶稣,也了解这样的感受。但是其中仍有不同:祂现在陪伴受苦的人,并赐他们力量;而当时祂却是独自担当。

 

  (选自《圣经难解之言——耶稣篇》,曾念粤译,校园书房出版社。)

阅读:1382 次
录入: qinnan
打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