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徒的营 蒙爱的城www.crca.com.cn
首页 → 教义信条 → 阅读内容
 
背景:

文化

[日期: 6/2/2009 9:57:09 AM ] 作者: 来源:文章精选
[字体: ]

文化

 

   Culture  文化
  

  
  文化一词不好界说【编按∶人类学家克鲁伯(A. L. Kroeber)和克罗孔(Clyde Kluckhohn)合着的《文化∶概念与定义的检讨》(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 1952),列出18711951年间出现过有关文化的定义不下一百六十四种,其复杂性可见一斑。】,不过我们不需太执着精微,可以把文化定义为一社群共有的思想和行为法则,使他们具有身分感和与别人的关系;这个粗略定义至少能指出人人都有分于某种文化。
  
  文化对神学的影响,可以用麦夸里(Macquarrie的《基督教神学原理》(Principles of Christian Theology, 1966)的话来表明∶“没有人能避免受他自己文化的思想形式和理性趋势所影响。”(p. 12)可惜连这个简单的事实也不常被重视。进入二十世纪,基督教愈来愈要面对世界其他主要宗教,这问题随之变得更为尖锐。当基督徒群体在一些欧美以外的地区日渐壮大时,欧洲和北美的神学传统是受着当地文化影响的事实,愈来愈被重视,这亦表示这些传统不是普世性的。
  
  在福音派信徒中,有一近代发展是颇重要的,即是洛桑信约(Lausanne Covenant, 1974),这是福音派对很多问题的一个重要宣言,指出“因着人是神造的,人类有些文化在美与善的传统上特别丰厚;但因人是堕落的,他的文化都受到影响,有些甚至是邪恶的”(第十段)。在百慕达的韦路班克研讨会(The Willowbank Consultation, 1978),专为研究福音与文化的关系,亦重申这观点。韦路班克报告书清楚地指出,“没有神学是不受文化影响的,因此所有的神学均须接受圣经的审核,只有圣经是超乎它们之上。神学必须忠于圣经,并且将建议适切地引伸到它的文化,这就是神学批判的准绳”(第五段b)。【编按∶这一节作为理想是可以的,可是作为审核的途径,就只会引起更深的纷争,因为异端亦说有圣经的支持,古代马吉安(Marcion及亚流(Arius即为明显的例子;近代熟悉释经学(Hermeneutics引起之问题者,更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不过这宣言倒有一个重要的提示∶福音派虽然仍然坚持新旧约圣经藉耶稣基督赐下的启示(Revelation,是永远有效的,但它承认神学只是人的努力,为要明白这个启示,因此与文化本身的限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把一切人的文化相对化(Relativization,无疑是开启一条路,让人接受处境化(Contextualization的原则∶即怎样在另一文化下重组圣经的信息,以致它既能忠于原有的启示,同时又是适切于当地文化的特有条件。神学家发现道成肉身(Incarnation的教义,最能提供这种神学工作的模式,因为它指出神与人认同,同时又符合文化的要求,不致失去当地文化的身分。按这模式来说,我们知道要使神学本色化,是不必牺牲福音本身的特色的。
  
  上述问题显出任何关于文化神学的问题,从来都不是容易解决的。李察.尼布尔(H. Richard Niebuhr在《基督与文化》(Christ and Culture)一书,曾提出五个文化与信仰关系的模式,他形容为∶“基督反对文化”、“基督属乎文化”、“基督高于文化”(或准确地说,是“基督与文化的整合”)、“基督与文化吊诡(参神学的吊诡,Paradox in Theology)相关”,及“基督为文化的改造者”等。除了第一种主张信仰与文化成就是完全对立之外,其他四种均在某程度上给予文化正面的评价。
  
  我们已经说过,神学本身是受着文化的影响,是不能宣称具有任何永恒性的学问;这样一来,文化神学就是教会与神学家不断努力修正的学问,要在基督耶稣的死与复活的亮光下,来了解世界的命运和人类的成就(弗一910)。换句话说,在耶稣再来之前,我们是不能奢求文化与神学之间的问题有最后解决之时,而“基督的心意”与“文化的形成”之间,也永远要存在着某种张力的关系了。
      
  (选自《当代神学词典》,杨牧谷主编,校园出版)

阅读:1437 次
录入: 求知
打印
分享到:14.5K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