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徒的营 蒙爱的城www.crca.com.cn
首页 → 牧养之窗 → 进深牧养 → 阅读内容
 
背景:

“再次呈现”基督的故事(柴培尔)

[日期: 1/21/2015 11:33:46 AM ] 作者: 来源:文章精选
[字体: ]

“再次呈现”基督的故事(柴培尔)

 

“再次呈现”基督的故事

 

柴培尔

 

 

  教会经过了悠久年代的崇拜礼仪,加上圣经始终如一的信息,两者合起来展现出一个团体敬拜的模式,既具有历史性,也适用于现代。基督徒敬拜是“再次呈现”福音。经由敬拜,我们颂扬、拥抱并分享福音逐步改变我们生命的故事。敬拜以颂赞开始,使所有会众都能认识神的伟大和恩惠。在祂荣耀的光里,我们也看到了自己的罪,承认自己需要祂的恩典。得到祂赦免的确据,我们就献上感恩。由于真诚地感恩,我们也明白自己拥有的一切都来自神,生命里一切宝贵的事物都倚靠祂的恩恵。因此,我们受激励,为了自己的需要和祂国度的扩展,在祷告中寻求祂。祂慈爱的代祷,使我们想要与祂同行、执行祂的旨意,我们的心因而向祂的训诲敞开,渴望与神和祂所爱的众圣徒交通。福音在我们生命里的这个进展,是我们敬拜的原因,也是自然的发展。敬拜最后结束于差遣和祝福,因为福音的进展是神给我们生命的恩慈。

 

为什么又提福音?

 

  我们依照这个福音的模式来敬拜神,不是为了遵守某些随意规定的敬拜章程,而是因为福音的内容模塑了我们在敬拜时的反应。因为神对我们启示了福音,所以我们爱神。很自然地,我们表达爱的方式,就由基督救赎工作的轮廓来决定。敬拜是我们以爱回应神慈爱的眷佑,因此,对神的恩典表达最高的敬意,莫过于以福音的主题为我们自己的主题。当敬拜反映出那拯救、保守我们的福音时,就是尊崇神,承认自己需要祂的爱子,祈求祂的赦免,求神加强我们的顺服,为邻舍祝福,也为我们的救主作见证。

  

  如果我们以为人的心会感到厌倦爱的表达,或者以为只能局限在一个固定模式中,那么这样“再度呈现福音”可能就不适合成为敬拜的一贯模式。若我们认为人心的运作就像机械式的装配线,那么第一项假设就是合理的。如果学习福音是像组装一部车子,那么我们在接受一个真理后,就该马上转到基督徒灵命成熟的下一站,而不需要回到前面的成长阶段。但是人的心并不是一个装配线;我们也容易忘记福音,怀疑福音的能力,或偏离了福音的目的。要回应新的属灵问题,总是必须以我们的心转回到基要真理为基础。

  

  由于天性的软弱败坏,我们必须每天对自己的心传讲福音。回想神的恩典,不是我们的灵魂可有可无的零食,而是每日需要的灵粮,是神所赐福的吗哪,是不可或缺的肉。对于有圣灵内住的人,恩典是他们顺服的动力和盼望的根基。缺乏恩典持久的支持,我们很快就会依靠自己,或变得退缩沮丧。最成熟的基督徒最为感恩的,就是能持续得到神爱的真理的喂养。一首古老的圣诗说出了一个事实:那些最明白“老旧的福音”的人,“仍是饥渴要听闻,像那未听之人”。虽然刻板陈腐的背诵可能使福音无法发挥其大能,真挚而可信地表达福音,却永不止息的喜乐泉源,是神的百姓的力量。敬拜将福音呈现给信徒,满足他们最深的需要,激发最高的渴慕,使他们能在赞美感谢神时,得到神恩典的喂养。

 

超越传统

 

  就像我们永不厌倦读配偶写的情书一样,信徒也永远不厌倦以敬拜来见证神的爱——我们需要这么做!离开了这福音,我们就生活在黑暗里。

  

  信徒永远切慕神以“好消息”的光,带领我们经过各种试炼、今日的喜乐和明日的盼望。敬拜若能不断增进信徒对基督救赎工作的理解与感恩,就会提供这种引领的光,并吸引神的子民来就近这光。

  

  为了要提供“美善”的光,我们自然会问,什么才是正确的敬拜?前面讨论过的各种敬拜传统,刚开始可能会使答案显得有些不明确。

  

  意识到各传统之间的差异和争议,我们自然会想要问:“谁对?谁错?什么是超出规范的?”然而,我们也发现,不能只靠分析传统的差异来回答这些问题。想要辨别基督徒敬拜是否适当,我们也需要从敬拜传统里找到共同一致的因素,是呼应圣经里启示的敬拜原则的。这么做,我们就已经发现敬拜的福音模式,它超越了传统、文化、时间和个人喜好。这个模式反映出圣经独特的救赎主题——于基督的事工达到最髙峰。

  

  符合救赎模式的敬拜,引导会众一路跟随这个恩典在信徒生命里长进的途径,藉此再度呈现福音。在上面几章里,我们已经看到教会和圣经表现敬拜特性的几种不同的方式,不过,我们也看到一个基本模式浮现出来,具有十分明显的一致性,跨越了基督徒的各种崇拜礼。

  

以基督为中心的敬拜

认识神的属性(颂赞)

承认人的本质(认罪)

证实神的恩典(确据)

人感恩的回应(感恩)

渴慕得到为神而活的辅助(祷告和代求)

知道如何能讨神的喜悦(讲道训诲)

与神和其子民交通(团契相交)

倚靠神的赐福而活(差遣和祝福)

  

  使用这个提纲挈领的方式,来观察基督徒敬拜传统,将会令人惊讶地看到:教会崇拜礼仪——我们敬拜的架构——不仅帮助我们知道下一步应该唱圣诗,还是该祷告。就像讲道是以“言语”来传讲福音,圣礼是以“象征”来呈现福音,敬拜程序也同样是以“架构”来呈现福音。

  

神的荣耀和人的益处

  

  崇拜礼仪的架构,是在述说福音的故事。这表示团体敬拜反映出福音的目的,这些目的也表现在信徒个人的生活中。《韦斯敏斯特小要理问答》宣告: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荣耀神,并且永远享受祂”。神临在我们的生命中,目的是要得着荣耀,并使我们得到祂的恩惠(诗十六11,一四四15)。福音正是神用来击败罪恶与其影响的手段,以达到这些目的。由于我们明白并支取福音,神就得着荣耀,我们也有份于祂的恩惠。传达福音的敬拜,必定具备同样的目的。

  

  敬拜不仅是为了神的荣耀,也不仅是为我们的益处。要使福音成为神子民真正的好消息,它就必须具备这两个目的,能反映福音的敬拜也是一样。带领敬拜的人,有时虽是出于善意,但可能过度热心,主张在设计敬拜时不应考虑会众的意见。这些人说,我们敬拜的真正对象是神,所以,必须将所有的努力都集中在祂的荣耀上。

  

  以神的荣耀为敬拜的唯一目标,听起来非常敬虔,但实际上却不尊重圣经本身赋予福音的优先地位。当然,神确实是敬拜时最重要的听众;但是,如果神不在乎祂子民的益处,就等于消减了祂的荣耀。祂希望我们不仅颂赞祂的名(诗三十4),也要在敬拜中彼此教导、训诫、勉励(西三16;来十24)。神不仅是敬拜的主要听众:藉着祂的话和灵,祂也是真正说话、歌颂、祈祷的那一位。

  

  神不仅要我们在传道人的教导里敬拜祂,当我们赞美时,神也藉此向我们说话,与我们同在,来喂养我们(来二11-12)。神使用敬拜来坚固信徒,也使祂自己得着荣耀。我们不需要从敬拜优先顺序里排除彼此服事这个考虑。合乎圣经之敬拜的福音模式能够表达神的恩惠,也对信徒宣告祂的荣耀。敬拜时,我们不只是“回想”神的伟大作为,“现今”我们也活在蒙神拯救的事实中。在敬拜架构里所代表的福音描绘出救赎的故事,也让会众能重新进入那个故事的叙述之中,倚靠救主活出这些真理,对于每个世代的人都是历久弥新的。

  

福音的观点

 

  团体敬拜的意义,恰恰就是为了在神和信徒面前,使神得着荣耀,以及让人获得益处,以致将福音再次呈现出来。为了使神得着荣耀,我们必须尊崇祂神圣的属性和大能的作为(诗篇一五〇21)。神的子民也应当喜乐,因为这一切都指向他们的救恩,“认识神”引领会众对神献上感恩的回应(申十二12)。纵向的、对神的敬拜无需忽视对人的关注。事实上,我们的敬拜若颂赞神而不体认祂对人的爱,就不完全。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四章说,神喜悦的敬拜是——信徒彼此相爱(林前十四1)、鼓励(十四3)、教导(十四3-6)、造就(十四1226-28)、感谢(十四16)、见证(十四1623)和劝导(十四24-25)。敬拜应会让我们对神超越属性的荣耀产生敬畏,但如果敬拜缺乏横向表达神的恩惠,那么,我们对神的认识就不够完整。

  

  为使敬拜能对信徒彰显出神的恩惠,我们必须在崇拜礼仪做些安排,来反映祂的爱。我们可以一同赞美、彼此代祷、集体认罪、唱圣诗来彼此鼓励、收奉献、领受训诲、关心失丧的灵魂、一起团契交通,我们敬拜时,可以用这些明显的方式来表达对彼此的爱。

  

  崇拜礼仪里的这些横向层面(人和人)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纵向层面(人对神)的祷告和赞美。其实,在敬拜的过程里,我们不能将横向和纵向区隔开来。祷告是对神(认识祂的荣耀),不过也为神的百姓代求(表达对人的爱)。

  

  讲道时若缺少对神话语的爱慕,就不荣耀神,不过,讲道若没有表达对神子民的爱,也同样不荣耀神。颂赞神的伟大,可以荣耀神;同时也暗示这位伟大的神乐意垂听人的祷告,就以这信息鼓励了信徒。敬拜必须兼顾神的荣耀和信徒的益处。缺乏这两方面的关注,敬拜必然不能反映出福音。

  

福音的选择

  

  有了这个福音的观点——不容许我们将神的荣耀和人的益处分割开来——对如何决定敬拜的方式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因为我们常常感到很难取舍。在计划敬拜的实行过程里,教会领袖需要更多的评估,做全面平衡的考量:敬虔和适切性(例如,音乐的风格)、超凡伟大和浅显易懂(例如,完全依照圣经或讲道者个人的例证)、自由和规定(例如,穿着的标准)、提升和融合(例如,采用传统或现代的翻译)、庄严和喜乐(例如,在听完感人见证后,保持尊重的静默或赞赏的掌声)、典雅或雅俗共赏的表达方式(例如,使用神学术语或日常口语来描述罪)。这些选择无关敬拜的好坏,主要是如何将各种考量合理地放入一个适当的框架里。

  

  在衡量这些关注时如何选择,最容易的方式就是回到当地教会的传统——依照惯例。另一种方式是根据个人喜好——只要我喜欢。最后一种决定方式,是听从教会多数成员的意见——让我们做个问卷调查。当然,这些方式都无法保证我们的敬拜能反映出福音的优先地位。

  

福音的必要性

  

  当我们问:“在考虑这些合理又互相冲突的选择时,|如何决定出一个平衡的敬拜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考虑福音有哪些要求。

  

  福音的优先地位会促使我们兼顾到神的荣耀和人的益处。我们不能只是依循教会过去的传统惯例,尤其当这个传统已经失去荣神益人的功能时。我们也不应该照着个人偏好,因为这会让我们自己的荣耀与益处变为偶像。如果只凭会众多数的意见来做决定,就偏于只注重目前会众的喜好,而忽略了神最高的荣耀和邻舍有待拯救的灵魂。因为敬拜应该具备福音的模式和目的,面对各种合理又互相冲突的考量时,唯一合乎圣经的取决原则是: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崇拜仪式符合我们对于在所处情境中呈现福音的理解?

  

  如果我传福音的对象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却丧失信心的传道人,我会依照他现在的处境,毫不迟疑地运用各样精深的神学术语。但若要对女儿的髙中同学传福音,我就会采用另一套口语化的词句来解释,依然不损及福音的内容。相同的道理,如果你在一个贫穷的都会区设立教会,并且决定崇拜仪式要以演奏十七世纪英格兰圣乐来开始,那么就请进行吧!不过,如果你感到选择这类音乐会阻碍我们有效地传扬福音,那么就该改变敬拜方式——即使我们个人非常喜欢十七世纪英格兰的赞美诗。关心基督的旨意和爱祂的子民,远比个人喜好重要。基于福音的优先地位,我们必须试着去了解服事地区的文化,使我们的敬拜能荣耀神,也能将祂的恩惠带给参与的会众。

  

  这段话不宜被解释成,为了迁就世俗文化的喜好,而更改敬拜中的福音模式。比如说,在敬拜中不谈神的全然圣洁和人的罪恶,可能较为取悦现代的文化,可是,做了这样的删减就不能向这个文化传达真正的福音。敬拜若是缺乏根基性的福音真理,我们的见证和敬拜就受到破坏。

  

  历经了悠久的岁月,合乎圣经的敬拜仍然有相当一致的福音模式,这是因为福音真理超越了文化潮流和时代的喜好。将福音模式从敬拜里剔除,对教会事工造成的损害,就如同在敬拜里标榜个人风格一样严重。是否适切、流畅、易懂,这些考量应该影响我们用来表达基督徒敬拜模式的方法。但这些考量不该让我们除去敬拜里的福音模式。如同前面已经讨论过的,敬拜若少了福音架构,这个敬拜就失去了福音。

  

耶稣的面容

  

  使徒保罗在结束他对经历过基督大爱的信徒训诲时,呼吁他们将福音分享给别人。他邀请教会里更多人参与这个“使人与神和好”的事工——藉此使得更多的人知道,基督已经使有罪的人与圣洁的神和好了。使徒说:“所以,我们作基督的使者,就好像神藉我们劝你们一般”(林后五1820)。“基督的使者”这个头衔听起来很尊贵,我们不免想象自己戴上外交官的帽子,乘着船漂洋过海到某地去传福音。不过实际上,使徒的意思很简单,却不减其尊贵。是的,主可能呼召我们远渡重洋去宣教,不过,在更多的时候,神安排出现在我们每天日常生活中的人,我们在他们面前是救主耶稣基督的代表,我们在生活显出耶稣的面容,神藉此吸引那些与我们同住的家人、职场的同事和教会里的人。

  

  敬拜从来就不是为了取悦我们自己——这是众所皆知的。敬拜的主要目的是要讨神的喜悦——我们也都明白这一点。不过我们可能忘记了,其实敬拜就和日常生活一样,当我们藉着敬拜活出祂儿子的样式,就蒙神的喜悦。这绝不只是应该选哪种音乐才显得更庄严,或搭配得更好。对于已经参加敬拜和需要来敬拜的人而言,我们的敬拜应该向他们显出耶稣的面容。当会众听明白福音时,他们就遇见了基督——我们的使命就是随时随地显扬福音。

  

  下面几章会谈到,为要在敬拜中表明基督的主权和祂的爱,我们有哪些选择,以及必然会产生的张力。本章的重点只是突显由前面几章自然归纳出的结论:崇拜仪式的架构,是在阐述基督工作的故事。就像讲道的内容、诗歌的词句和圣礼的施行,都应该表达福音真理,那么包括这些因素的崇拜礼仪模式,自然也应当如此。

  

  我们的敬拜,不仅仅是一个任意或沿袭旧规而组合成的仪式,为了取悦神而强迫人们照着做。敬拜是设定群众活动的内容,藉此,我们将基督再次呈现给祂的子民——而基督与其子民同在。敬拜不应被狭隘地局限于,提醒人该尽什么道德责任,或该做哪些事来荣耀神。敬拜乃是更新我们与这位临在的基督之间的关系。当我们藉着崇拜礼仪,再次呈现祂救赎的工作时,信徒就经历到福音的恩典,增进与神的关系。因着这些福分,出自人对基督真诚的爱,就涌流出各种尊崇顺服的回应。

  

  早期翻译的圣经给我们荣耀的洞见——神“是用以色列的赞美为居所的”(诗二十二3,《和合本》小字)。研究历史上的崇拜礼仪和圣经中的敬拜模式,能帮助我们更加领会这句话。神不仅以我们的赞美为宝座,当敬拜有效地传达基督的福音时,祂也以我们的赞美为居所。当敬拜反映出祂的故事,我们在人面前就成为祂的面容,带给人们更新的信息,将基督呈现在他们面前。

  

  (选自《以基督为中心的敬拜》,宋梅琦、张怡晨译,美国麦种传道会出版。)

阅读:2155 次
录入: qinnan
打印
分享到:14.5K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