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马可的故事以及他可能如何从失败中爬起来,我得出以下四个结论:
1. 失败的时候,我们需要朋友。巴拿巴身上体现出神的宽恕和爱,解释了马可从逃兵变为耶稣基督有用仆人的原因。与保罗分开之后,巴拿巴带着马可去了塞浦路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在圣经上看不到二人的一点儿消息。巴拿巴的陪伴和辅导,慢慢地使马可恢复了盼望,让他觉得神在未来还能使用他。由于巴拿巴相信他,马可没有对保罗拒绝的伤害念念不忘。
如果你失败了,不论远近总要寻找一位导师,借着他的陪伴和洞见,恢复你对服侍的热情。如果你知道有人因为过失而心中纠结,请花时间帮助他认识到,我们的神可以给人第二次机会,并不因我们遭遇惨败而抛弃我们。他/她可以通过我们看见神的接纳,因为蒙恩而认识神的恩典。
2. 当我们失败时,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神的恩典。当我们的错误属于罪的范畴时,除了跑到主面前承认我们的罪并相信祂的话语,别无他法。主说:“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壹1:9)。
如果你像我一样以绩效为导向,那么原谅自己并不容易。但是,当我研究了十字架的教义过后,我意识到,不愿原谅自己在教义上等同于异端。不原谅自己,就是对神说:“你儿子的死不足以对付我的罪。为了我的所作所为,在祂的牺牲之上还得加上我的罪疚。”这多么荒谬!
作为热心的法利赛人,保罗(当时的扫罗)在耶稣的身份上犯下大错。他热心地追捕那些认定耶稣是弥赛亚的人。他“残害教会,进各人的家,拉着男女下在监里”(徒8:3)。保罗不停地“向主的门徒口吐威吓凶杀的话”(徒9:1)。然而,在见到基督之后,没有迹象表明自责或内疚的感觉伤害了保罗的心灵。他把主所给的饶恕照单全收,因为他明白什么是恩典。
在提摩太前书1:12-17中,保罗对比自己对信徒的热心迫害与基督仁慈的干预,如此解释了他的反转:“我主的恩是格外丰盛”(强调为作者所加)。“格外丰盛”的字面意思是“数量或浓度极高”。
无论在什么地方,神的恩典都在数量与浓度上胜过我们的罪。
3. 失败软化我们的心,断绝我们的骄傲和自满。神恨恶傲慢的灵,用约翰·卫斯理的话来说:“所有的骄傲都是偶像。”一旦因为失败而破碎,基督的仆人就不太可能因为未来的任何成功而沽名钓誉。也许唯一被破碎改变的就是人心,因为从此以后,它就向主的重建工作敞开了大门。
在旧约中,神子民在旷野的失败是神设立的课堂。神利用旷野使他们谦卑,揭露他们心中固有的不顺从。摩西说:“你也要记念耶和华你的神在旷野引导你这四十年,是要苦炼你,试验你,要知道你心内如何,肯守他的诫命不肯”(申8:2)。马可的失职和声誉受到的打击,显然造成了他终生谦卑和依赖神的性格,让他认识到自己心里的黑暗。
司布真训练出来的一位最有能力的牧师,也发现了失败的教学价值。这个年轻人是有天赋的演说家,他的讲道可以与任何人媲美,只是他太迷恋自己的恩赐。有一次聚会时,司布真也坐在观众中,这位年轻人昂首阔步地走向讲台,迫不及待地开始布道。出乎意料,与他所作的其他布道不同,这一次他说话结结巴巴,不停地挣扎,找不出词汇表达自己的想法。讲完之后,这位讲员羞愧地从讲台下来,低着头,一脸茫然的表情。司布真给他的反馈大体如此:“如果你按照下来的方式上讲台,你就会按照上去的方式下来。”
4. 失败和随后遇到神的恩典,使我们的焦点远离自己,转向神的慈爱。不再纠结于我们让人失望、让神不悦的事情上,可以显出神为着我们这本来缺乏的人、在我们身上、借着我们所行的大能。
没有什么比约翰·牛顿(1725-1807)的故事更能说明这种焦点转变。他年纪轻轻就在商船上工作,但无法和船长或船员融洽相处。他成天污言秽语、酗酒、赌博。他还曾经在英格兰贩卖奴隶的船上工作过。
归信基督教以后,他担任圣公会牧师,写出《奇异恩典》等多首赞美诗。后来他与威廉·威伯福斯联合起来,帮助后者在议会辛苦力争,废除了奴隶贸易。牛顿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是大罪人,但基督是大救主。”
“但基督......”
对于世界上所有的马可来说,这是一句饱含盼望的话语。
(选自《坚固的服侍——以圣经坚固神的仆人》,跨文翻译 译,经典传承出版社有限公司,标题为编者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