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是信仰的中心,基督也在信徒的心中。基督若不在你“心中”,祂就永远不会成为你的“中心”。
歌罗西书二章1-19节
弟兄姐妹平安!今天我们分享歌罗西书二章1-19节。这段经文是保罗基于当时侵扰歌罗西教会的异端而对歌罗西信徒所做的重要提醒。在这段经文中,保罗的教导有两个重点:一是指出信徒所面临的危机,二是提出应对危机的方法。其目的是要让信徒认识到自己在基督里已经拥有的信仰特权,从而能够在危机中站立得稳。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与当时的歌罗西教会十分相似,对当下的我们而言,仇敌最重要的攻击并非外在的信仰逼迫,而是真道不彰,异端横行,各种虚假教训在教会中肆虐,假弟兄、假师傅以各种面目在教会中行混乱之工。盼望主借这篇信息引导我们,让我们懂得以真理辨析,并且在基督里生根建造,灵命长进。我分两大点来分享:一,当时的危机;二,保罗的应对。
一、当时的危机
我们晓得,阴间的门始终都在攻击教会,蛇的后裔和女人后裔之间的争战贯穿着整个人类历史,教会只要在地一天,就处在危机的状态中。启示录十三章让我们看到“海兽”和“地兽”,“海兽”代表着政治力的逼迫,“地兽”代表着教内异端假师傅的侵扰。撒但若不能用“海兽”的逼迫打散教会,就会用“地兽”的渗透瓦解教会。
保罗写《歌罗西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驳斥那些侵入教会的异端。无论是当时歌罗西的教会,还是今天我们的教会,教会只要在地上一天,就始终要警觉教内的异端。我们从两个角度来看危机:先来看当时歌罗西人所面临的危机,再来看这危机今天在我们身上的应用。
1、歌罗西的危机
我们读一下这几节经文。4节:“我说这话,免得有人用花言巧语迷惑你们。”8节:“你们要谨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不照着基督,乃照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就把你们掳去。”16-19节:“不拘在饮食上,或节期、月朔、安息日,都不可让人论断你们。这些原是后事的影儿,那形体却是基督。不可让人因着故意谦虚和敬拜天使,就夺去你们的奖赏。这等人拘泥在所见过的,随着自己的欲心,无故地自高自大,不持定元首。”从这几处经文可知,歌罗西教会当时所面临着的严重危机,就是异端的侵扰。
不过,要想指出歌罗西教会当时面临的到底是何种异端,这却是新约学者公认最难解答的一个问题。因为从这封书信本身来看,当时威胁歌罗西教会的异端教训是综合性的,有多种异端的影子,既有犹太的律法主义,又有希腊的知识主义,还有东方的神秘主义。有学者分析,他们当时若不是遭遇了这三种异端的联合攻击,就是遭遇了带有三种色彩的一个混合性异端的攻击。以下我们简要介绍这三种异端。
A、犹太的律法主义
在保罗的传道生涯中,犹太教和由此衍生出来的基督教内犹太教化的律法主义,始终是他的一大对手,不断地给他带来麻烦。综合使徒行传和保罗书信,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尤其是那些基督教内的犹太教化律法主义者,他们是披着基督教外衣的犹太教律法主义者,虽自称信基督,却仍主张要守摩西律法和行割礼。歌罗西教会显然深受其影响。11节保罗提到“割礼”,16节又提到“饮食、节期、月朔和安息日”,所驳斥的就是这种异端教导。
B、希腊的知识主义
有学者指出,保罗4节“花言巧语”以及8节“理学和虚空的妄言”这一类表达,所批驳的,就是当时盛行的希腊“神智派”异端,这异端也称为“智慧主义”或“知识主义”。8节的“理学”也可译为“哲学”,显明它有一套逻辑缜密又能自圆其说的哲理系统。这混合了犹太律法主义和希腊知识主义的异端,就是公元二、三世纪盛行的“诺斯底主义”,只不过,在当时,它还只是一个雏形。“诺斯底”的希腊文是“知识”,因其自称拥有特殊的智慧,又被人称为惟知主义或知识主义。该异端主张,上帝本性的丰盛必须借由一些神秘的经历和特殊的知识才能被人领受,除非拥有他们所拥有的这种特殊知识,否则人就不能得救。这样一来,得救就不是单靠信耶稣,而是在于是否拥有他们所传授的高级知识。
C、东方的神秘主义
有学者从18节“敬拜天使”以及23节“苦待己身”之禁欲主义的教导推论出,当时歌罗西教会还深受东方神秘主义的影响。考古学已经证实,当时弗吕家的传统信仰中有敬拜天使的神秘主义主张,这些主张在一世纪保罗写这封书信的时候已经流传了长达数百年之久,是混合了希腊哲学二元论和东方神秘主义的学说。
这学说主张,造物主是圣洁的,但被造的物质界是邪恶的。圣洁的神不可能直接创造出邪恶的物质,所以,在创造物质之前,神要先造出一些“分神体”,就是天使。这些“分神体”又分裂成许多不同的阶层,直到最低级的“分神体”才创造出物质的世界来。如此,圣洁的神既达到创造万物的目的,又不使自己的圣洁受污损。换言之,神不屑于与污秽的物质界打交道,所以委托天使去创造世界万物,并交由他们分工管理和保护,而基督只是众多天使中的一员。人要祈求这些“分神体”的保佑,才能享有平安和幸福。这就是“敬拜天使”的由来。而物质既是万恶的,禁欲也就成为自然。
以上就是对当时搅扰歌罗西教会的三种异端的简单介绍。歌罗西教会所面临的危机与我们何干?凡记载在经上的话都是我们的鉴戒,我们要将圣经教导的原则应用到当下我们的处境中。事实上,当时歌罗西教会的三种异端版本今天都有。接下来,我们来看这几种异端在今天的变种。
2、今天的危机
异端后面站着魔鬼,魔鬼是一切异端的始作俑者。无论历史怎么变迁,魔鬼怎么化装,牠都是同一个魔鬼。这正是保罗能说“我们并非不晓得它的诡计”(林后二11)的原因。异端跟它的发明者魔鬼一样,是既新又旧的,无论版本有多少,其内在本质都是一样。所以,我们必须熟读圣经,了解教会历史,就能知道魔鬼的诡计。当时侵扰歌罗西教会的三大异端今天正以新的包装困扰着我们当下的教会,只不过冠以了新的名称:形式主义,理性主义,神秘主义。
A、形式主义
律法主义坚持,唯有靠摩西律法才能得救。背后是推崇人的行为,高举人的功劳,立人自己的义。而形式主义就是律法主义的变种,它苦守宗教礼仪,注重信仰形式,重外在而轻内在。当时歌罗西教会内的律法主义者坚持不受割礼,不守饮食、节期等规条,就不能得救。今天的形式主义者则是把“是否受过洗”、“是不是会友”、“有没有守主日”,作为得救的依据。有一些人甚至以“吃不吃血”、“守不守特定的仪式”来评判人是否犯罪。
这些人以宗教形式忽悠自己的良心,信仰和生活二分,称为信徒却没有信心,叫做基督徒却没有基督,自以为拥有永生却从未有生命的改变。他们对外面的基督教倾注全部的热忱,把宗教细节(诸如是否唱诗篇、是否用钢琴、是否全天敬拜、是否纳十分一)上升到是否得救的高度,却全然不顾人与基督的关系、人对神的敬畏,和人是否在圣洁中长进。他们“把蠓虫滤出来,却把骆驼吞下去”,对礼仪细节斤斤计较,却把“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之心与神同行”的信仰精意丢在一旁。正如那五个“只有灯盏而没有灯油”、被关在门外的愚拙童女,这些人是主所责备的文士和法利赛人。形式主义从来都不单行,它往往与假冒为善和律法主义结伴而行。
B、理性主义
当时的知识主义在今天的变种就是理性主义。歌罗西的“神智派”异端自称拥有高等知识和神秘经历,既高举理性,又高举经验。理性主义认为,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的来源,所高举的是人的思想。经验主义通过观察来认识事物,所高举的是人的感觉。二者都是以有限的人为认知主体来界定事物,把人放在绝对审判者的地位上来审断万事,正是伊甸园人吃了分别善恶树之果后的产物。
在理性主义者眼中,理性是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我们知道,理性是神赋予人的生命属性,是认知并诠释事物的工具,如果服在真理之下,就在应有的正确位置上。但罪使理性悄然异位,自我中心之人以“自我”做理性之主,其理性不再降服于真理,而是视自己为真理,置自己于至高的位置上,不仅敢于抗衡神,并且视自己为神。这正是马丁·路德所以会说“理性或基督,你只能二选一”的原因。
今天中国教会有两股认识论的逆流:一是推崇外在知识的“唯理主义”,也叫做“知识主义”;二是推崇宗教经验的“反智主义”。前者高举理性,推崇知识,用神学教义替代神;后者正相反,轻知识,反教义,视神学教义为洪水猛兽,却把自己非真理的经历捧上天。二者互相对立,却殊途同归,都是将真理异位,高举人的“自我”于真理之上。据我观察,“理性主义”多数在改革宗教会,“反智主义”多数在非改革宗教会。肉体经常在二者之中切换,无法平衡,拿起书本是“唯理”,放下书本是“反智”,只有基督所重生的生命在圣灵的引导下才能平衡。
C、神秘主义
歌罗西教会深受本地“敬拜天使”这一传统的影响,走东方神秘主义的信仰之路。由于宗教本身就是对未知的另一个世界的探索,所以,历世历代神秘主义都与宗教信仰相伴。外邦宗教崇尚个人神秘经历,多求助于巫术、占卜、断卦、异梦、异象等巫蛊通灵手段,受信众拥戴之人往往自称拥有某种特殊启示或神秘经历,常被魔鬼利用。当撒但将此异教主张搬到教会内部时,就成了基督教内的神秘主义。他们越过真理、不凭信心、不在基督里,却妄图拥有与神契合或交通的直接经验。
历史上,神秘主义往往是因对“唯理主义”的反动而生的,“灵恩运动”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在当时,为平衡“理性主义”所导致的属灵沉闷,教会开始追求圣灵充满、生命活力,结果钟摆摆到另一个极端,神秘主义便应运而生。其实,信仰本身就是信奥秘。神是真实的,天使是真实的,魔鬼是真实的,灵界是真实的。与神相交的经历不仅真实,更是每一个真基督徒不可或缺的经历。但这一切都要在神所启示的真理,以及圣灵、信心、生命,和基督里寻求。
不幸的是,中国社会的迷信化土壤和中国教会长期的反智习惯,给神秘主义大开了方便之门。我们要十分小心神秘主义在今天教会中的影响。如何平衡信徒的客观真理与主观经验,是教会需要经常教导的。
二、保罗的应对
面对歌罗西的三大异端教导,保罗与之针锋相对。正如他自己在加拉太书里所说:“就是一刻的工夫也没有容让顺服他们。”(加二5)保罗应对异端有两个特点:一是揭露其面目,二是以基督为中心。前者我们已经讲过,接下来我们着重分享后者。
正如对付黑暗的唯一方法是光明,同样,对付虚假的唯一方法就是真理。基督就是真理,认识基督就辨明了虚谎,高举基督就践踏了异端。这是保罗在这里向我们展示的对付异端的法宝,也是基督信仰的关键之所在。保罗以基督为中心的论述可用两句话来总结:一是“基督是中心”,二是“基督在心中”。前者从客观层面论述基督于信仰之重要,后者从主观层面讲论基督与我们生命的关系。对于每一个真信徒而言,客观的基督论已成为他主观的生命体验和经历。基督不单在他身外,并且要在他心内。
1、基督是中心
保罗指出,对信徒而言,基督就是一切,就是生命,是他们不可或缺的。在本章开篇,保罗就开宗明义地说过,他为老底嘉人以及一切没有见过面的人尽心竭力的目的,正是为了“使他们真知神的奥秘,就是基督,所积蓄的一切智慧知识都在祂里面藏着”(3节)。在接下来的论述中,他针对歌罗西教会的异端特点,从三个方面强调基督的中心性。
A、基督是真理的本体
首先,针对那些自称拥有特别奥秘的智慧和知识的“神智派”,保罗一方面揭露他们所说的不过是“花言巧语”(4节)、“理学和虚空的妄言”(8节),以及“徒有智慧之名”(23节),为要“迷惑人”和“掳掠人”;另一方面严正地指出“神的奥秘,就是基督,所积蓄的一切智慧知识,都在祂里面藏着”(2-3节),以及,“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地居住在基督里面”(9节)。换句话说,他强调基督就是智慧和真理的本体,是一切知识的源头,神的本质和属性都已以身体的方式“有形有体”地居住在基督里,显明给我们看。基督就是神,要寻求神的丰盛,就要寻求基督。马丁·路德据此说,离开基督不找神,离开圣经不找基督。所有偏离基督的寻求神的进路都是误入歧途。
B、基督是律法的总结
其次,针对那些要让人重回律法之下的犹太教化的律法主义者,保罗强调:基督就是律法的总结。这些人拘泥于饮食规条,苦守节期、月朔和安息日,以此夸口,自觉高人一等,并用它为标准肆意评判别人。16节保罗劝基督徒“不可让人论断你们”,意思就是,不要让他们带走节奏,因不守节期与饮食规条就自觉低人一等,乃要心里坚固,站立得稳。17节保罗指出原因:因着基督的到来,律法的礼仪规条已经成为过去,基督徒若再去追求并遵守这些事,就等于重回律法的捆绑里。
这里用“影子”和“形体”来形容律法和基督。保罗说,旧约的一切礼节、仪式和规条都只是影子,不是实体;它们只是实体的一个记号或代表,基督才是实体。没有实体时,影子当然是必须的。但有了实体,影子就退后了。律法存在的目的是为了预表基督,如今,基督已经来到,成全了律法的一切要求,影子所代表的一切都已在基督里完全应验了。基督徒既拥有实体,岂有舍本逐末再去追求影子之理?保罗在罗马书十章就已宣告:“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罗十4)
我们都知道,丢下实体去追求影像是愚蠢的。但在信仰中,历世历代却总不乏有愚蠢之人的愚蠢之举,为什么呢?因为这迎合了属肉体之人的本性。对那些只有外在而没有内在的人而言,信仰的属灵内涵是不可捉摸的,远不如那些可把握的礼仪规条更让人放心。与其寻求一个自己把握不了的主,不如专注于那些自己能掌握的规条。肉体需要一种虚空的安全感,要把自己“可靠的把握”建立在漂浮不定的事上。
C、基督是万有的元首
最后,针对敬拜天使的异端教导,保罗以基督是万有的元首来应对。那些鼓吹万物为恶,教导人敬拜天使,让人禁欲的可憎异端,他们贬低基督,说祂不过是众天使中的一个。为此,保罗在18-19节从四个方面驳斥他们。
第一,保罗斥责他们无知。“这等人拘泥在所见过的”,有古卷作“这等人窥察所没有见过的”。加尔文认为,这里是责备他们越界窥探神还没有显明的隐秘事,此种鲁莽之举实属无知。
第二,保罗驳斥他们愚蠢。因为他们“随着自己的欲心”,就是持定自己属肉体的心思。加尔文说,这是讥刺人自以为聪明,实则愚蠢。
第三,保罗驳斥他们骄傲。因为他们“无故地自高自大”,下文还说他们“故表谦卑”(参23节),他们假装谦卑,实则是心里傲慢。奥古斯丁说:“虚假的谦卑比公然的骄傲更加傲慢自大。”
第四,保罗斥责他们自我中心。因为他们“不持定元首”。属肉体之人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们与基督没有关系。信徒除非在一切事上都联于基督,否则必定站立不住。正如身体的各个部分不能离开头一样,信徒也不能离开基督。离开基督的是死人,在基督里的才是活人。
保罗用“元首”形容基督,是特别针对异端否定“万有是神在基督里所造的”这一真理。保罗在其书信中多次将基督描写成元首(参弗一22,西一18,西二10)。他之所以如此说,是为表明:人应当敬拜基督,而不是天使或别的受造物。显然,保罗是以基督是宇宙之主和教会之首的至尊无上的主权性,来对抗这种混合的敬拜天使的异端。
加尔文说:“若有人教导我们与基督疏远,无论他看上去是如何动听,都是虚空无益的。我们要毫不犹豫地与这样的人分道扬镳。”你要与那些跟他相处会让你常常联想到基督的人相近,与那些与之朝夕相处却从来不会使你想到基督的人远离。
综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保罗是如何以高举基督对抗异端。但是,保罗不仅在客观层面教导“基督是信仰的中心”,更在主观层面教导“基督在信徒的心中”。基督若不在你“心中”,祂就永远不会成为你的“中心”,无论你如何追随别人的教导高喊“基督是中心”,基督都不可能在你真实的生活中居中心地位。
2、基督在心中
在这段经文中,保罗从主客观两个角度高举基督来应对异端侵扰的危机,他并不是只向我们介绍一位在我们身外跟我们没关系的基督,而是同时指出这位基督已经借着信心住在信徒心中。我们要非常注意这里的教训,因为它诠释了基督信仰的具体内涵,向我们讲解了信徒进入基督里、与祂联合的具体方法。
请留意,在每一次对异端的揭批之后,保罗都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劝勉。比如:5-7节是针对4节的“花言巧语”,9-15节是针对8节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19节则是针对16-18节中那些不持定元首、自高自大的人。这三段的劝勉都是针对信徒与基督的个人关系,是基督论与信仰结合的典范。我将保罗在这里的劝勉概括成三句话,用三个“要”表达:一,要信心坚固;二,要立稳根基;三,要联于基督。
A、要信心坚固
5-7节:“我身子虽与你们相离,心却与你们同在,见你们循规蹈矩,信基督的心也坚固,我就欢喜了。你们既然接受了主基督耶稣,就当遵祂而行,在祂里面生根建造,信心坚固,正如你们所领的教训,感谢的心也更增长了。”
在这三节经文中,保罗两次提到“信心坚固”。首先,针对4节异端用“花言巧语”迷惑人的伎俩,保罗在5节提出因应之道,就是“信基督的心也坚固”。当然,这里是保罗对他们的表扬,但这同时也是带着期待的鼓励。紧接着,保罗便在6-7节具体诠释了使“信基督的心得以坚固”的方法。
6-7节是整卷歌罗西书的钥节,总结全书,将基督论与信徒的信仰实践联系起来,指出一个接受基督的信徒当如何用坚固的信心抵御一切虚假的谬论,即,一个已经明白“基督是中心”之教导的信徒,如何将这个真理应用到自己心中,而不是只放在头脑里。这两节经文也概括性地回答了信仰的两大基本问题:第一,何为信基督?第二,如何在信心上坚固?
a、何为信基督?
6节保罗劝勉说:“你们既然接受了主基督耶稣,就当遵祂而行。”这里的“接受基督”就是5节“信基督”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也就是说,信等于接受,接受等于信。这与约翰福音一章12节一致:“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在原文中,“接受”有“抓住、把握、胜过”的意思,这里是指“在心思上把握,牢牢地抓住基督”。
歌罗西人所接受的不是一件事或一套理论,而是“主基督耶稣”。保罗在基督耶稣的前面加上头衔“主”,为强调祂统管宇宙万有的主权。基督不是人的哲学理论,而是永活真神。信基督也不是轻轻忽忽地背几句宗教术语,而是心灵的领受,因为心是生命的中心。从神主权的角度讲,不是基督被我们抓住,而是祂用“神圣的暴力”破门而入,进到我们里面。但神的主权与人的本分并行不悖,当神的恩典临到时,人一定会用信心抓住基督。
而且,真正的信不是一次抓住就完事了,而是会用一生去抓住。这可从“既然……就”这个句式看出。“接受”是过去时,“遵祂而行”却是现在时,表明“接受基督”是一次过已经完成的事,但“遵祂而行”却是持续不断正在进行中的事。加尔文说:“仅仅一时半刻地接受基督是毫无益处的,只有一直在基督里才有益处。”
b、如何使信心坚固?
“何为信基督”是得救的事,“如何使信心坚固”则是得救以后成圣的事。关于后者,保罗用三个比喻来教导。
第一个比喻是行路。这可从“遵祂而行”的“行”字看出来。“行”就是行走的意思,这里应当是指行事为人。“遵祂而行”原文就是“在祂里面行动”,中文新旧库译本把它译作“在祂里面生活”。也就是说,基督徒要在基督里行事为人。在此,保罗把信仰的人生比作行走一条道路,人要想不入歧途,就必须一生让基督做向导,紧紧跟随祂,不偏左右。
第二个比喻是种树。这可从“生根”一词看出来。只有根深扎于地下的树才有足够的力量抵挡暴风雨的攻击,同样,除非信徒扎根于基督,与基督有深深的相交与契合,以祂为能力的源头,否则,他就容易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
第三个比喻是建房子。这可从“建造”一词看出来。保罗把信徒的信仰生命看做是一个建造房屋的工程,这也是主耶稣的教导(参太七24-27)。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三章也说,圣徒就是基督所建造的房屋。房屋若没有根基便会垮塌,同样,人若在基督以外建造,也会很快瘫痪。
这里保罗把“生根”和“建造”合起来讲,“生根”重向下隐藏部分,“建造”则重向上显露出来的外展部分。向下扎根才能向上成长,进入内屋才能出到营外,基督徒要非常注意平衡这二者。
值得留意的是这里的两组原文时态:一是“接受”和“行”,“接受”是过去时,“行”则是现在时。信徒是一次过地信基督,但那一次过信基督的人却要一生持续忍耐地走下去;二是“生根”和“建造”,“生根”是完成时,“建造”则是现在时。信徒已经一次性地联合于基督,但那一次与基督联合的人,还要一生持续不断地与有意识地与基督联合;那一次扎根于基督的人,还要一生持续不断地在基督里建造自己的灵命。
7节下半节指出,那些接受基督的人若能如此建造,便会产生两大果效:一是“信心坚固”;二是“感谢的心增长”。“信心坚固”正是5节保罗对他们的期待。信徒不但要有信心,还要有坚固的信心,才能抵御外敌的攻击。不坚固的信心在争战中往往未战而先败。而“感谢的心也更增长”的原文是现在分词,意思是“持续不断地溢出感恩”。信徒若能持续地活在信心中,他的感恩生活就会习惯化。
一个持续与基督联合的人是一个持续感恩的人。感恩表明信徒谦卑地承认,自己上述所有的主动追求背后,都是神恩典的驱动。神的恩典是活的、有能力的,神的恩典在哪个人身上,这个人就会追求信仰的长进。一个人若怠惰不追求,却口口声声说恩典,这比那些公开不感恩的人更可怕。
一个越多经验神恩典的人就越会感恩,相反,一个不在信仰中生活的人不但不会感恩,反倒好埋怨,进而被埋怨所反噬,心情愈加苦闷。箴言书说:“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箴十七22)感恩是治愈苦毒的唯一良方。在这充满压力的世界中生活,你若不感恩,就只会日益苦毒,最后被苦毒吞吃,对环境和人充满各样怨恨,背后实际上都是对掌管万有者的不满和怨恨。
B、要立稳根基
第二,要立稳根基。9-15节是围绕8节的警示而带来的教导。针对“神智派”欲以人的理学来掳掠信徒的图谋,保罗以信徒已在基督里得着神丰盛的恩典来回应:“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地居住在基督里面,你们在祂里面也得了丰盛”(9-10节)。既然神一切的丰盛都在基督里,所以,信徒必须与基督联合,不是只在头脑上知道基督,而要在生命实际中支取基督。
华人牧者鲍会园牧师在他的《歌罗西书注释》中说到:“抵挡错误教训的唯一方法,就是在属灵经验和所学到的真理上站稳。”他特别强调这个“真理”是我们心中所领受、也经验过的真理。加尔文说,知识有两种,一种是文本的知识,一种是经验的知识。误把文本的知识当作全部的知识,这是“知识主义”所犯的错误。文本的知识若不被你经验,它仍是真理,但却与你无关,对你而言只是一些字句。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得着神的话就把它当作食物吃了”,有人天天钻研神的话生命却从未改变的原因。
“智慧主义”鼓吹人只有接受他们的特殊知识才能获得神的青睐,“律法主义”坚持人不受割礼就不能得救。保罗警告歌罗西信徒,这些都是不照着基督,乃照着人间的哲学,想要掳掠他们的恶谋(参8节),并针对性地提醒信徒要追忆他们已在基督里所得的丰盛(参9-10节)。
保罗表明,关于上帝的一切真理都能在基督里找到,因为神的本质和属性都已充分地在基督里显明。约翰说:“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祂表明出来。”(约一18)基督说:“人见了子就是见了父。”(参约十四9)神在基督里的目的,正是为了使信徒可以借着基督得着祂的丰盛。基督就是我们通天的台阶,是我们与神和好的独一中保,是我们迈进至圣所的唯一道路。基督就是神,任何离开基督寻求神或恩典的企图都是可咒诅的。
这里保罗所说的“丰盛”到底指什么呢?就是下文所说信徒已经领受的救恩。这是他们片刻都不可离开,必须一生在其上建造的立足之根。正如大卫所说:“根基若毁坏,义人还能作什么呢?”(诗十一3)所以跟着,保罗便在11-15节代表性地复述了信徒所得之“丰盛”的三个内容,也是信徒所领受救恩的三大核心教义:一,同死同活(11-12节);二,罪得赦免(13-14节);三,支取得胜(15节)。我们用三个“得”来表达:得生,得赦和得胜。这三个“得”是基督徒得以在基督里的关键,凡有耳的,都应当听。
a、得生:同死同活
保罗列举歌罗西信徒在基督里所得的第一个丰盛是:获得新的生命。他从两个方面来论证:
第一,他们已经实现了割礼的精意。假师傅鼓吹要行割礼才能得救,他们把律法和福音混为一谈。但在11节,保罗指出,旧约割礼已被属灵的割礼所取代。就外在而言,割礼是约的表记;就象征意义而言,割礼代表着割除情欲。割礼是割阳皮,而不是手皮、头皮,预表着除去败坏的本性。但割礼是影子而非实体,是表征而非实质。割礼是约的表记,却无法将约放在人心里;它象征着割除情欲,却无法真正除去败坏的情欲。但如今,基督这实体已经来到,割礼已经借着基督成全了,基督已将约刻在圣徒心中,并且借圣灵更新了人的生命,在人心中行了真正的割礼,除去了那充满情欲的败坏生命。
加尔文说:“保罗的意思是,是基督使我们脱去肉体的情欲,是基督割去了我们心灵的阳皮,不是用手,乃是用圣灵。”毫无疑问,这是指祂所赐给我们重生的恩益。保罗在罗马书中用另一种方式表达这一点,他说:“因为外面作犹太人的,不是真犹太人;外面肉身的割礼,也不是真割礼。惟有里面作的,才是真犹太人;真割礼也是心里的,在乎灵,不在乎仪文。这人的称赞不是从人来的,乃是从神来的”(罗二28-29)。
第二,他们已经与基督同死同活。12节,保罗进一步解释,基督借圣灵在他们身上所行的属灵割礼的具体方法,是透过与祂同死同活而作成。“你们既受洗与祂一同埋葬,也就在此与祂一同复活。”(12a)保罗指出,新约的洗礼已经取代旧约的割礼。洗礼代表旧人的埋葬和新人的复活。歌罗西信徒已经在洗礼中与基督同埋葬同复活,但这不是洗礼这个动作本身的功用,而是信徒信心的功用。信徒因相信父叫基督从死里复活的大能,并且相信基督是为他的罪而死和复活的,从而就使自己得到洗礼的益处,将自己该死却死不掉的生命,借着基督的死而死掉,又借基督的复活,得到一个自己怎么努力也得不着的全新生命。
这里再次让我们看到信心的恩典性,与亚米念主义所鼓吹的人的自信完全不同。信心是出于神恩典的赏赐,以基督的十架为焦点,以神的大能为根基,以圣灵为动力。这一节实际上是在讲圣灵使我们与基督联合的真理:是圣灵借律法使我们知道自己的败坏,引我们走到自我的尽头;又是圣灵让我们明白,基督为我们的罪而钉十字架的恩惠福音,将我们联合于祂的死里复活,使我们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旧人与祂一同埋葬,从而在祂的复活里得着新生。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12节的“一同埋葬”和“一同复活”都是过去完成时。意味着我们的旧人已经(不是将要)与基督同钉死,我们的新人已经(不是将要)与基督同复活。所以,信心不是信“我要”与基督同死同活,而是信“我已”与基督同死同活。我们若能靠自己搞死自己,基督就是白死了。从某种角度说,神之所以在得救的人身上还留下老我,正是为了检验他们是否相信自己已经死了。
我们里面不是有两个生命:一个新生命,一个旧生命;而是只有一个新生命,但有两种律。罪和死的律还隐藏在我们里面,它被称为“老我”。要记住保罗所说的:“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神的儿子而活,祂是爱我,为我舍己。我不废掉神的恩,义若是藉着律法得的,基督就是徒然死了。”(加二20-21)因此,无论“老我”多么猖獗,无论新人有多少次跌倒,我们都要如此坚信。我们一切的痛苦挣扎,正是神要借律法把我们带到自我的尽头,好让我们用整个生命拥抱福音。
b、得赦:罪得赦免
圣徒因基督而得的丰盛,不仅有出死入生的内在生命,更有因信称义的外在地位。在讲完重生后,保罗便在13-14节转而论述歌罗西信徒因信基督而被称义的真理。
首先,保罗指出称义的背景。13节“你们从前在过犯和未受割礼的肉体中死了”与他在以弗所书二章1节“你们死在过犯罪恶之中”是同一个意思,只不过,这里用的是过去式,表明他们已经死在罪中。知道自己死在罪中,被神定罪,无力自拔,这是一个人被称义的前提,因为自义的人不需要被称义。一个不承认自己全然败坏的人,永不会真正拥抱称义的真理。
接着,保罗进一步指出他们已经蒙恩的事实:“神赦免了你们一切过犯,便叫你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又涂抹了在律例上所写攻击我们有碍于我们的字据,把它撤去,钉在十字架上。”(13-14节)这节经文,有几个要点:
第一,是神称他们为义,而不是他人或他们自称为义。创造者又是公义的审判官。所有的罪,无论大小,都是对神主权的挑战,是对神公义属性的干犯。若非神主动赦免我们,罪人就永被定罪,逃无可逃。因此,称义者是神,被称义者是我们——罪人。是神称我们为义,不是我们自称为义。
主权者就是主动者,审判官在审判上占主导地位。一个还在自我作主的傲慢之人,他站在主权的地位上,根本没法相信称义的真理,他要么公然拒绝称义,要么赖恩犯罪利用称义。神是以审判官的身份宣布我们被赦免,正如祂以审判官的身份宣布我们被定罪。一个拒绝承认神有权定罪他的人,是一个不可能被神称义的人;一个拒绝承认自己该下地狱的人,是一个不可能上天堂的人。
第二,称义是基于白白的恩典。“罪得赦免”是“被称为义”的消极表达。“赦免”和“恩典”原文为同一字根。赦免乃是基于神的恩典,这恩典是因着基督替死献上赎罪祭而赐下。基督替人背负罪担,就是为使罪人能够被神称义。所以,称义只在基督里,神也只称信基督的人为义。神的怜悯是得救的根本原因,只有神所拣选的人,才能领受这伟大的救赎恩典。
第三,称义是彻底完全的。神赦免了我们“一切的过犯”,而不是“一半的过犯”。神绝不会留下一点罪没有赦免,更不会赦免之后还秋后算账。这里保罗以销毁欠债字据的比喻来形容神赦免的彻底性。他说,借着十字架,神已经撤去我们的罪债清单,涂抹了我们的欠债字据,并且展示给我们看,也给万民和灵界看。的确,基督已经把我们的罪、咒诅、刑罚都钉在十字架上了。何时我们心中有十字架,我们的良心便不会被定罪。反之,何时我们心中没有十字架,即便事实上已经罪得赦免,却仍会感觉到自己还在被定罪。
罪固然可怕,然而,一颗不信基督赦免的心,比所犯的罪更可恶。所以我们要借着悔改支取赦免的恩典。对一个已经得救的人而言,主已经彻底赦免他一生的罪,但他若犯罪不悔改,也会感受不到赦免之恩,只会感受到怒气、捆绑,活在不平安的惊恐之中,直到悔改为止。得救之人可能暂时不悔改,却不会终久不悔改,因为圣灵会使他悔改,他犯罪时会被神管教。“被管教的才是儿子,不被管教的是私子”,所以“凡神所爱的,必被管教”(参来十二6-8)。管教不是重被定罪,而是一种爱的表达。
第四,称义和成圣不可分割。保罗不仅将信徒得生命和被称义放在一起,更在论及称义的时候将重生揉进去。13b的“叫你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这是重生的事,但其实这节经文是在讲称义和罪得赦免。歌罗西信徒死在罪中的事实表明两样:一,他们是死的,需要被救活;二,他们有罪,需要被赦免。神对罪人的拯救就一定同时包括这两方面:使他们活过来,以及赦免他们一切的过犯。
在神学上,称义和重生、称义和成圣需要分开叙述。但二者却是不可分割的同一个救恩事实。如果神赦免了一个人的罪,却不救这人脱离那会不断犯罪的生命,祂岂不是给这人颁发了一个永久犯罪的营业许可证?在改教运动已过去几百年后的今天,魔鬼在更正教中的诡计不是屏蔽因信称义,而是曲解因信称义,而割裂称义和重生、称义和归正、称义和成圣,将称义从救恩整体中孤立起来,使重价恩典廉价化,正是牠的诡计之一。当代改革宗神学家马克·琼斯说:“有一种反律法主义盛行于今日教会,就是几乎只从称义方面来理解福音或救恩。”“唯独因信称义”,是强调称义教义是福音的核心,而“只剩下因信称义”,则是将称义孤立于救恩之外。将福音简化成“只剩下”因信称义,这就是今天教会的危机之一。因信称义是柱石般的教义,我们要透过它来理解整个福音,但它依然是整个救恩论中的一点,而不是全部。
c、得胜:仗十架夸胜
圣徒在基督里得到的第三个丰盛是胜过仇敌。“既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掳来,明显给众人看,就仗着十字架夸胜。”(15节)这里“执政的、掌权的”,毫无疑问是指灵界的恶者。基督借死废除死亡,败坏了掌死权的魔鬼。祂从死里复活,本身就表明那看守家具的壮士——魔鬼,已被捆绑。基督的十字架是祂得胜仇敌的展示台,十字架也因此成了得胜的标志,代表着仇敌已被彻底踩在基督脚下。
但在这里,保罗的意思显然还不止于此,他把基督客观性的得胜应用在歌罗西人身上,成为他们主观的生命体验。假师傅否定基督的得胜,妄图重新掳掠信徒。歌罗西信徒什么时候忘记基督十架,想在基督以外寻找丰盛,他便掉进了仇敌的网罗之中。但他们何时在基督所赐的丰盛——救恩的根基上站稳,何时就可以仗着基督的十字架向仇敌夸胜。
C、要持定元首
最后一个“要”,是要持定元首。这个劝勉所针对的正是那些不持定元首,想诱使歌罗西信徒远离基督的假师傅的图谋。元首是头,相对身体而言,这是保罗常用的表达方式。他不仅说基督是教会的元首,也说基督是各样执政掌权者的元首(10节)。所以,不要以为仇敌是基督掌握不了的。信徒已在与基督同死同活中实现了与元首的联合,因此要持定元首,联合于祂而得长进,就像身体的筋节靠着头相助联络而得长进一样。加尔文说:“保罗的意思是,教会在一切事情上都要仰赖元首基督的供应才能够站立得住,因此教会的安全和完全都在乎基督。正如身体的活力只在于头,照样教会的活力与成长都只在于基督。”
万有都源于基督,仰赖基督。教会是基督的身体,那些与基督无关的人仍是死在罪中,那些用世俗的理学诱使信徒偏离基督的人是可咒诅的。保罗劝我们,要持续不断地凭信在圣灵中联合于基督。客观地位上,真信徒都已永远联合于基督了;但在主观层面,我们还要常常有意识地运用信心、借着蒙恩之道,联于基督、持定元首。而这,就是属灵争战得胜的法宝。
“持定”就是要用力抓住,没人来夺,就无需持定。但我们要持定基督,因为魔鬼会用各种虚假学说,从我们心思中夺去祂。今天很多基督徒只在观念上联于基督,却没有在心灵中抓住基督,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外在的逼迫和内在的异端有多危险,没有意识到这世界的文化分分秒秒都在想从我们心中夺走基督。越明白真理,你就越知道歌罗西的三大异端版本——形式主义、知识主义和神秘主义,以及更多的错谬教导都能在今天的教会中找到。已经有许多没有坚固信心,不站稳在救恩根基上,不持定元首基督的人,被掳掠还不自知。求主怜悯我们!我们祷告(祷告略)。
(根据林刚长老2024年7月7日主日讲道整理,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