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说完了这话,就在前面走,上耶路撒冷去。将近伯法其和伯大尼,在一座山名叫橄榄山那里,就打发两个门徒,说:“你们往对面村子里去,进去的时候,必看见一匹驴驹拴在那里,是从来没有人骑过的,可以解开牵来。若有人问为什么解它,你们就说:‘主要用它。’”打发的人去了,所遇见,的正如耶稣所说的。他们解驴驹的时候,主人问他们说:“解驴驹作什么?”他们说:“主要用它。”他们牵到耶稣那里,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扶着耶稣骑上。走的时候,众人把衣服铺在路上。将近耶路撒冷,正下橄榄山的时候,众门徒因所见过的一切异能,都欢乐起来,大声赞美神,说:
“奉主名来的王是应当称颂的!
在天上有和平;
在至高之处有荣光。”
众人中有几个法利赛人对耶稣说:“夫子,责备你的门徒吧!”耶稣说:“我告诉你们:若是他们闭口不说,这些石头必要呼叫起来。”
——(路加福音19:28-40)
我们主最后一次进入耶路撒冷是一次公开行动。圣经告诉我们,他骑着驴驹,就像一位君王来视察自己的都城,又像一位征服者凯旋回到自己的祖国。我们看到,当他骑着驴驹进城时,“众门徒”簇拥着他,“欢乐起来,大声赞美上帝”。这段历史与我们主日常的作风大相径庭。在另一些场合,我们看见他会退出公众的视野,去到旷野。他还会严肃地告诉他治好的那些人,不可把他所做的事告诉别人。现在,情势逆转。矜持全然被放在一边。他好像要想方设法引起众人的注意。他似乎希望每个人都能看见他,看到他所做的事。
我们主在他传道的关键时刻为何要这样做,乍看起来或许令人莫名其妙。但冷静思考之后,原因就显而易见了。他知道,时候要到,他要为罪人死在十字架上。他作为伟大先知的工作,就他在地上的传道而言,现在就要结束了,快要完成了。但他作为赎罪祭,为罪人代死的工作,仍有待完成。主在将自己献为赎罪祭以前,渴望整个犹太民族都看到自己。上帝的羔羊就要被杀。那伟大的赎罪祭就要被献上。每个以色列人都应当定睛在他身上,这才是合宜的。这一伟大事件绝不能在角落里完成。
惟愿我们永远赞美上帝,因为他叫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代死成为一次如此广为人知、如此公开的事件。主耶稣若突然被人用石头打死,或像施洗约翰那样,在监狱里被私下斩首,就不会有不信他的犹太人和外邦人,他们会完全否认上帝的儿子死了。上帝用自己的智慧来如此命定这一切的事,乃是为了叫人无可推诿。不管人会如何看待基督赎罪代死的教义,他们永远无法否认基督确实死了这一事实。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在受死的几天前,骑着驴驹进入耶路撒冷。在大庭广众之下,直到被人出卖的那一天,他一直在城里被人们看见,也有人听见他说话。在大庭广众之下,他被带到了大祭司和彼拉多面前,又被定罪。又在大庭广众之下,他被带到各各他钉在十字架上。我们主传道工作的根基和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他要为罪人受死。在他传道事工的所有事件中,他的受死最为公开,而且也为最多的犹太人亲眼见证。他的死乃是“世人之生命”(约6:51)。
惟愿我们在结束这段经文时,欢欣鼓舞地反省,基督门徒在他进入耶路撒冷时的欢呼快乐,比起他再临作王时他百姓的快乐,终必显得毫无价值。因为那起初的快乐很快就会被打破,代之以悲伤和辛酸的泪水。那第二次的快乐却是直存到永远的喜悦。那起初的快乐会被仇敌恶毒的嘲笑所打断,他们正在筹划诡诈之事。但第二次的快乐却永远不会受到粗暴的打断。当他第二次来到耶路撒冷时,人们再也不会抵挡这位大君王。万有“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腓2:11)。
(选自《<路加福音>释经默想》,陈知纲译,橡树文字工作室,标题为编者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