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曾如此形容祂与神之间的特殊关系:“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除了父,没有人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愿意指示的,没有人知道父。”约翰告诉我们,犹太领袖们很快就意会到这话的含义,并立意要杀祂,因祂将自己和神当作平等。就算有时不是如此明显,我们也一直可以看到,耶稣与神之间,远超过一个最虔诚的敬拜者与神明之间的关系;存在于祂们中间的,乃是两位神圣位格之间如同亲属的关系,正是独生子与祂的父之关系。
这样的宣告迫使人采取极端的立场。你或者和祂的门徒一样,接受祂有与神同等的权柄;或者你认为这人是个危险的骗子,就像当时的宗教领袖们那样,决意要除灭祂。但是,你一旦了解了祂话语的意义,就很难采取中立了,史怀哲(Eduard Schweizer)说得更肯定:“你不可能真的采取中立的态度,因为任何人若对祂的呼召想要保持中立的话,就是已经拒绝祂了”。
这就是耶稣对祂当时代的人所提出的难题,而在今日,祂仍是同样将这样的抉择放在每个会费心去了解祂使命的人面前。今日也正如当年一样,它在人间造成了很大的分歧。
对耶稣采取正面立场的人,一直是占少数。在祂自己所讲撒种的比喻中,就只有一部分的种子落在好土里,结出了子粒来;其余的,若非根本没有生根,或是根不够深而立即枯干了,就是被其他自生的杂草荆棘挤住了。情况始终就是如此。
如果我们能够将耶稣描写成其他模式的人,事情就方便多了。例如我们很容易就将祂比为伦理改革家、和平主义者、受欺压者的先知,或其他的人物。祂的确是这些,而且还不止如此而已。但是你不能将祂局限于其中某一种模式之中,我们必须接受祂已宣告的话语中所包括的整体内涵,才能真正认识福音书内的耶稣。如果我们不是按照祂的话来到祂的面前,我们就根本不能来到祂的面前。
耶稣在福音书中已经显明了,祂乃是一切与神隔绝的人唯一的盼望,借着祂“为多人赎价”的死,祂让人得以成为真正属神的子民,就是蒙神赦罪的百姓。祂将自己呈明在人面前,不论他们的种族和阶级是什么,不是要人遵循某一套神学系统,乃是要人来到祂的面前,毫不保留地向祂委身,以致于这人一生的方向从此全然转变,从那些只为今生今世而活的人中间被分别了出来。这就是新约圣经中所谓的“信心”,人或是在“信心”中来到耶稣面前,或是不曾前来。
所以耶稣仍然要求人有所抉择,而且不容延缓地要人作此决定,就像那藏在地里的宝贝,急迫地要人变卖其他所有的,在别人捷足先登之前将它买来一样。耶稣从来没有说过,这个抉择是容易的:“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但是人不能因为它难就裹足不前,耸耸肩就算了,因为躲避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所以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并且倒塌得很大。”
(选自《认识主基督》,P180-182,黄吴期馨译,校园书房出版社,标题为编者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