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徒的营 蒙爱的城www.crca.com.cn
首页 → 特约专栏 → 林刚长老 → 阅读内容
 
背景:

两个浪子

[日期: 4/6/2020 1:44:53 PM ]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 ]

两个浪子

 

两个浪子

 

改革宗(福州)教会 林刚长老

 

  

浪子的比喻大家耳熟能详,但今天我要分享的不是一个浪子,而是两个浪子。一个是离家的浪子,一个是在家的浪子。选民流浪在世界里,是“离家的浪子”;选民流浪在宗教中,是“在家的浪子”。那些漂泊在教会外的浪子固然要回家,那些身在教会心却在世界的浪子更要回家。我们来看经文(路1511-32,经文略)。

 

一、离家的浪子

 

小儿子比喻的核心教训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离家当归家”。这个比喻让我们看到神寻找迷失之人的大爱。我们要正视浪子已经离家的事实,更要看见等待浪子回家的慈父之心。

 

比喻中的浪子,预表着那些被犹太宗教领袖轻看的税吏、妓女们,也预表所有被犹太人轻看的外邦人。这些被主流社会视为渣滓的税吏、妓女们,不单别人看他们是罪人,他们自己也知道自己有罪。正是因此,主耶稣才说他们比法利赛人更靠近神的国(参太2131)。小儿子比喻的重点是强调我们已经迷失,但造我们的神没有丢弃我们,始终都在等候着浪子回家的事实。

 

关于小儿子的故事,我们可以从离家和归家两方面来看,这两方面都各有其原因和结果。

 

1、离家的原因

 

小儿子离家的原因,一言以蔽之,就是悖逆。虽然比喻的解释无法面面俱到,但经文依然让我们看到三个重点:

 

第一,关注自己。他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12节)。这表明他注重的是自己的利益,追求的是自己的享受,关心的是自己的得失。这里的小儿子所显明的是罪人高抬自我、崇尚自我、活在自己私欲里的本性。

 

第二,悖逆父亲。“我应得的”表明小儿子没有感念父亲的养育之恩,他不顾念家庭、不体恤父亲,固执、悖逆,缺少子女对父母应有的谦恭、孝敬和爱。这里让我们看到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悖逆神的罪性。

 

第三,关系破裂。之后,小儿子终于离家出走,“往远方去了”(13节)。他主动离开父亲,主动离开这美好的家,主动破坏这亲密的关系。显然,这是让我们看到罪人与神关系的破裂。

 

先是关注自我,再是悖逆父亲,最终走向关系破裂。小儿子离家的这三个步骤,跟当初亚当夏娃的伊甸园事件何其相似。亚当夏娃正是无视创造他们的神的心意,只在乎自己眼目的情欲、肉体的情欲、今生的骄傲,以致走向叛逆之路,被逐出伊甸园。自私、悖逆、决裂,这是人离弃神的三步曲。

 

人既是神所造,就当以神为中心,敬畏祂、爱祂、侍奉祂、活在祂的同在中。人一旦开始崇尚自我,就失去对创造主的敬畏和顺服,这就是叛逆,叛逆的结果就是死。死是什么?死是与神、与天国、与生命的隔绝。亚当犯罪后,伊甸园的门就关上了。人类已经被逐出永恒之家,靠自己再也回不去了。

 

由此可见,小儿子离家的真正原因在于悖逆,而悖逆正是罪的核心。

 

我们通常都是从道德层面去理解罪的,但道德源于生命,而生命源于生命之主。所以罪必须以与神的关系来界定。悖逆神,是最根本的罪。神是义,离开神就是不义;神是真理,离开神就是虚谎;神是良善,离开神就是邪恶。一旦人与万德之源、生命的主关系破裂,就走向死亡和败坏。

 

与神隔绝的人不可避免地走向道德的反面,只不过因着神的一般恩典,堕落的人还保有形像样式的残余。但在神的眼中,人类再好的品格,也不过是一件破烂的衣裳(赛646)。所以就有两条重建品格之路:一条是把神撇在一边,靠自我成全的死路;另一条就是回归信仰,靠那位真正的义者、圣者耶稣基督成全的正路。

 

罪不仅要在道德层面理解,更要在生命和信仰层面来解读。正是因此,圣经让我们看到,悖逆和不信神才是最大的罪。税吏、妓女的罪固然可恶,但拒绝救赎主基督的法利赛人才是更大的罪人。所以,今天我们的问题不是有没有罪,因为大家都是罪人,而是我们认不认罪、信不信耶稣的救赎!

 

浪子离家的三个步骤,是所有悖逆神的人共同的步骤。只有两种生命,尊主为大还是尊己为大。我们要承认,我们都像浪子,只有自己,没有神。我们为自己而活,凭自己裁决,求自己荣耀,全然无视创造者的心意,毫不在乎祂的荣耀。这样的人,圣经说,是活在世上,没有神,没有指望的人(参弗212)。

 

2、离家的后果

 

小儿子离家的结果是惨不忍睹的,这过程也有三个阶段:

 

首先是放纵。小儿子崇尚自我中的自由,视父爱为繁琐,把家当做囚笼。一离开父亲,就放飞自我,“任意放荡,浪费资财”(13节)。人心必须由造他的神所主导,人的行为必须由神的法则所约束。否则,不但没有自由,反而是捆绑。小儿子的放荡,正是所有以自我为中心之人的写照,“放纵肉体的私欲,随着肉体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弗23)。

 

进而是贫穷。“放纵”的结果必然是“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14节)。爱世界的结果除了穷乏困苦之外,还能有什么呢?浪子穷苦到“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16节)的地步。大卫说:“以别神代替耶和华的,他们的愁苦必加增”(诗164)。不以耶和华为产业的人,不论物质上是否富足,心灵中一定都是“穷苦”的。

 

最后是捆绑。“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15节)浪子离弃了爱他的父亲,却找了一个奴役自己的人。如果父亲可以预表天父,这一个人当然也可以预表撒但或属世势力。在父家中被怀揣保抱的浪子,在那恶者手下只能被打发来“放猪”。魔鬼、世界、罪恶和肉体,是辖制灵魂的凶手。所有投靠他们的浪子,都不会有真正的自由。被造的有限性决定了人不能自立,若不依靠造人的神,就必然要另寻靠山。威廉·潘恩说:“如果我们不受治于上帝,则我们必受治于暴君。”所有不以神为自己力量的人,无论他自觉与否,都在恶者的奴役之下。

 

由放纵而致贫穷,由贫穷而自卖,至终被捆绑。这是所有“离家的浪子”共同的堕落步骤。

 

我们的生命气息、动作存留都在于造我们的神(徒1728)。人所有悲剧的根源就在于厌弃耶和华作王,而自我作王(撒上87)。主说:“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太183)。小孩子不会自己作主,他依靠父母,所以能无忧无虑。

 

一切爱世界的“浪子”都要看见,这世界带给我们的只有穷苦和捆绑。魔鬼不会给我们尊荣,只会使我们卑贱。从魔鬼而来的一切都是假的,牠若送上富贵,后面一定是贫穷;牠若送上快乐,后面一定是痛苦;牠若送上自由,后面一定是捆绑。我们跟浪子一样,本是神家的王子,却成了世界的乞丐。悖逆神的后果是痛苦不堪。一切与世界立约的,都是自卖,结果是“自卑自贱直到阴间”(赛579)。

 

穷苦是不幸的,但对浪子而言却是必须的。因为浪子需要被教导这世界的真相。神许可背道的儿女被掳,目的正是为了教导他们这功课,“好叫他们知道,服侍我与服侍外邦人有何分别”(代下128)。但这种教育不能由别人代替,而只能由浪子自己去体验。所以,经历过的浪子才会有刻骨铭心的生命记忆。很多时候,穷苦强过富足,苦难胜于安乐。苦难当然不好,但如果苦难能使人谦卑,它就有无可估量的价值。

 

“我未受苦以先走迷了路,现在却遵守你的话”(诗11967)。苦难是神的松土机,松软人的心土,预备人接受福音。世界藐视猪圈中的浪子,基督徒却不可如此,因为基督是为他们而来到世上(路531-32)。谁是穷苦潦倒的浪子呢?每一个未接受耶稣救恩的人都是。所不同的是,有人已在苦难中觉醒,有人仍在其中沉睡。所以朋友,但愿你能知道,你这一生的痛苦,都是为了使你能像浪子那样醒悟,好藉着基督这唯一的道路,回归永恒之家。若非为这个目的,神的手就不会托着你,祂若不托着你,你连一秒钟都活不下去,早就已跌入地狱深渊了,那里的痛苦远不是浪子的经历所能比拟的。

 

3、回家的动因

 

我们已经分享了浪子的离家,现在来看浪子的归家。浪子回家的动因只有一个,就是恩典。

 

有人在浪子的比喻中,找到人可以不靠神的恩典,而单凭人的自由意志归信的依据,这恰恰与这段经文相背。的确,单从这个比喻,我们没看见父亲的寻找,只看到浪子的行动。但这不意味着这段经文在主张人可以自救。路加十五章的“救恩三喻”是不能割裂、互为补充的叙述。在前面两个比喻中,迷羊和失钱都不是自己回来,而是它们的所有者采取行动找回的。迷羊的所有权属于牧人,失钱的所有权属于妇人,照样,浪子的所有权属于父亲。除非造人的神主动寻找,迷失的罪人就绝不会自己回来。只不过由于迷羊、失钱不具位格性,无法在前两个比喻中表达出有位格的人在神恩典下应有的回应,所以这方面,就由浪子这个比喻来体现。

 

整本圣经都让我们看到,已经死在罪恶过犯中的人(弗21),灵魂能够苏醒,不是自我觉醒,而是圣灵的光照(诗233,林前214)。圣父在创世以先拣选我们,圣子进入历史救赎我们,圣灵使我们悔改和相信。是三一神的主动作为,把我们这些浪子找回的。否则,我们就只能像那块失落的银钱,静静地遗失在角落里。

 

这三个比喻都在强调恩典,前两个强调神施恩的作为,后一个强调恩典产生的结果。所以我们不可以离开前面所强调“神恩先行”的基础,来解读浪子回转的行动。其实,在这个比喻中,父亲迎接浪子的一系列动作,也已经清晰地向我们展现了神无尽的恩慈。

 

神的恩典是有能力的恩典,不会使人不作为,而是使人产生行动。我们可以看到恩典驱动人回转的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觉醒。浪子“醒悟过来”(17节)。醒悟过来的浪子有强烈的对比:原来在父家,现在在猪圈;原来是荣耀,现在是羞耻;原来是尊贵,现在是卑贱;原来是自由,现在是捆绑。圣灵借着圣道光照人,使人觉醒。借着律法,人看见自己的罪(罗77),世界的虚空;借着福音,人看见十字架的爱,基督的荣美。从而产生对自己的厌恶和对主的爱。

 

唯有圣灵借着圣道作工,才能产生这样痛彻入心的醒悟。原来我们对罪的认识最多停在道德层面,现在知道罪与神、与自己生命的关系;原来我们对主的认识最多停在书本上,现在我们经历了祂,知道“又真又活”的意思是什么;原来我们理性上知道这世界非我家,情感却对它恋恋不舍,现在我们逃避它像逃避地狱的火一样。一个人如果没有这样的“醒悟”,就仍在流浪之中。

 

第二个步骤是悔改。浪子的悔改是有对象的。他说:“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18节)。他认自己的罪,为悖逆神而伤心。真正的悔改,不是为逃避刑罚而哀怨,而是因对爱他之主的悖逆而忧痛。浪子的悔改是有行动的。他不是躺在床上想象说“我要起来”(18节),而是付诸行动的“于是起来”(20节)。浪子的悔改是真实的。18节和21节的重复不是非必要的赘语,而是表明他的表里如一:“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前者是内心的忏悔,后者是公开的告白。

 

悔改的浪子是谦卑的。我们再也看不到他的狂傲和自大,原先他说“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12节),现在他说“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19节)。神的宝座前没有高昂的头颅,只有炉灰中的俯伏。如果没有从心里认识到“我不配”,我们的生命主权就还攥在自己手中。一个认为自己只配下地狱的人,再大的损失仍会由衷感恩;一个自以为配得一切的人,再小的患难都会使他满心抱怨。

 

第三个步骤是归正。归正是什么?归正就是归家。浪子最终回到家里,“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20节)。思想的醒悟必带动情感的痛悔,情感的痛悔必带动意志的行动。悔改和相信是硬币的正反面,二者不可分割。没有不相信的悔改,也没有不悔改的相信。浪子若不相信父亲会赦免他,就不会悔改归家。赦免的恩与悔改的心相伴同行(徒531),真正的悔改是基于对神赦免之恩的相信,必产生回转向神的果效。

 

归正是全人全位格的,思想蒙光照,识己知主;感情受感动,恨己爱主;意志被激励,弃己归主。浪子心里说的和脚下行的是一致的。行为是内心的明证。只有心动却没有行动,那是不结果子的假悔改。圣灵动工在一个人身上,这人便会委身跟从主。

 

4、回家的结果

 

浪子回家的结果是与父亲关系复原,重归于好。我们要留意这个过程的三个步骤:

 

一是被接纳。“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20节),我们没有看到浪子的父亲有被冒犯的恼怒,被背叛的不解怨,有的只有为父的爱和无尽的思念。这里一系列动词把父亲的爱彰显得淋漓尽致。我们的神没有对悖逆祂的浪子袖手旁观,而是满怀深情地等候他们悔改。让我们不要割裂神的公义和慈爱,神对罪恶的恨恶和对灵魂的怜恤并无矛盾。神的爱普及万千,祂爱“世间属自己的人”(约131),不意味着祂就不爱世上其他的人(诗365-7,提前21-4)。神恨罪,所以祂恨恶作恶的人,因为祂是公义的;但神也爱人,即便人已陷在罪中,因为祂不会恨恶自己所造的。

 

十字架不单彰显了神的慈爱,也彰显了神的公义。只有福音能调和神的公义和慈爱。回家的浪子被接纳,预表着福音的接纳。神没有拒罪人于千里之外,而是等候他们回归。我想,浪子免不了一路忐忑,因为他不知道父亲会怎样待他,但父亲敞开的胸怀平息了他不安的心。由此我们看到,热情接纳悔改罪人的人,最像天父,也最能代表基督。教会要以坚定的爱拥抱每一个悔改的罪人,打消他内心的疑虑,除去他的忐忑不安,封掉恶者在他耳畔控告的声音。

 

二是蒙更新。“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22节)。父亲的一系列举动,表明他对浪子地位的恢复,也预表浪子生命的更新。这里的三个物件具有代表性:袍子、戒指和鞋。袍子是只在特定场合穿的珍贵礼服,代表着身份;戒指是权威的象征,代表权力的委托;在当时只有非奴隶的自由人穿鞋,这代表从奴仆恢复为儿子。

 

我们都像浪子,原本是罪的奴隶、神的仇敌,但神不但接纳我们,并且恢复我们儿子的身份和地位。这种恢复,就是更新,不但恢复外在的地位,也更新里面的生命。教父们在解这段经文的时候爱说,袍子代表基督的义袍,戒指代表儿女的权柄,鞋则代表新人的自由。无论如何,浪子所受的待遇,都表明了浪子由内到外的更新。

 

三是得喜乐。接纳和更新的必然结果就是喜乐。这段经文里两处讲到快乐,23节父亲说:“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原本吃不到猪食的浪子,如今却与父一同坐席,吃喝快乐。浪子原来只想做个雇工,如今却与父一同坐席,这让我想到米非波设,他是大卫的仇敌扫罗之后,却被接纳与大卫一同坐席(撒下93-8)。24节说“他们就快乐起来”,快乐的不仅是浪子,更是父亲。对于一个终日翘首等候的父亲,还有什么能比儿子回家更令他快乐的呢?

 

这世界带给我们的只有痛苦,只有回到真正的家里,我们才有平安和喜乐。主耶稣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太1128)主所赐的平安不像世界所赐的,主所赐的喜乐也不像世界所赐的,这喜乐在我们里面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在世上我们的确还难免艰难,但无论如何,神所赐的喜乐是夺不去的。

 

二、在家的浪子

 

接下来我们来看大儿子的比喻。关于大儿子的教训,也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在家却离家”。小儿子是离家的浪子,大儿子是在家的浪子。小儿子离家,最终却回家;大儿子在家,却是真正离家。

 

大儿子是谁呢?这段经文里的大儿子是暗指当时那些身居宗教高位,拥有特权,却藐视轻看税吏和妓女的文士、法利赛人,以及所有轻看外邦人的属肉体的犹太人。当然也代表着历世历代在有形教会中,那些身在福中不知福、白占地土、徒受恩典的挂名基督徒。所以,如果说小儿子的比喻是在呼唤世人回归的话,大儿子的比喻就是对教内未归正者的警告。为什么我用“警告”而不用“审判”呢?因为父亲在这里仍在挽回大儿子。挂名基督徒中有稗子,但更多的是那些暂时受蒙蔽,将来会回归的人。

 

大儿子的教训我们也分享两点:一是他在家的特权,二是他离家的特征。

 

1、在家的特权

 

身处家中的大儿子有四样特权:

 

A、名分。他拥有长子名分,而且不像浪子那样离家,而是常居家中,伴在父亲身旁。以色列人正是如此,“他们是以色列人,那儿子的名分、荣耀、诸约、律法、礼仪、应许都是他们的”(罗94)。但他们却不明白“肉身所生的儿女不是神的儿女;惟独那应许的儿女才算是后裔”(罗98)的道理。不但以色列人,历世历代有形教会中都不乏这样的人,他们是称为主名下,甚至奉主名传道、赶鬼、行异能,但到那天,主却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太723)属肉体的以色列人仗着自己神子民的特权,看不起外邦人。今天许多挂名基督徒也一样,他们以外在的宗教身份自欺,也以这个身份藐视未归正的人,自以为是神的儿女,却从未认识到自己没有生命。

 

B、同在。大儿子始终在父亲身边,正如父亲对他说的:“儿啊,你常和我同在”(31节)。他身与父亲同在,心却与他相悖。以色列人也是如此,恩约的核心是与神的关系,住在应许地是代表与神同居,但他们口虽与神相近,心却远离祂(耶122)。没有重生的挂名基督徒,他们可能“蒙了光照、尝过天恩的滋味,又与圣灵有份,并尝过神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来64-5),但他们都像大儿子,在宗教中,却不在基督里;有外在的恩典,却没有内在的生命;口口声声说“神同在”,却没有真正与主联合,没有与神位格性的相交。怜悯人的神许可挂名基督徒暂时在有形教会中,但祂的心意不是要他们以宗教自欺,而是让他们因听见真道而悔改。一个人如果错过神忍耐等候的时机,终有一天他会追悔莫及的。

 

C、服侍。大儿子对父亲说:“我服侍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29节),这表明他多年都在辛苦服侍,却从来没有认识到服侍的精意。正如操持家务是家人才有的权利,服侍父亲是儿女的特权,是儿女对父亲爱的表达,尽孝的机会。但我们却透过大儿子充满怨气的话,看出他没有爱的甘心,和服侍的喜乐,而是带着苦毒和抱怨。大儿子眼中的父亲是苦待仆人的暴君,正像主比喻中所说的那把一千两埋在地里的恶仆人,看自己的主人是“忍心的人”(太2524)。今天那些挂名基督徒也是这样,他们可能也在服侍,甚至还承担着重要的圣职,但他们没有生命,没有对主的爱,是存着被神盘剥的奴仆心态在服侍。

 

D、产业。父亲对大儿子说:“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31节),大儿子所享受的不是一般的祝福,因为按犹太人的传统,长子不仅拥有产业的继承权,而且还是双份的产业。神为自己造人,为人而造万物,神把万物都交给人治理(诗86-8)。保罗说,万有全是我们的(林前321),《希伯来书》的作者说,圣徒要治理将来的世界(来25)。所以我说,我们“富甲天下”,因为我们将承受万有为产业;我们也“权倾天下”,因为我们是与基督同王。但这一切,都要在一个前提下才成立,就是,我们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基督徒。名义上拥有产业的大儿子,却自甘堕落,抛弃了长子名分。我们怎么知道自己将来能承受产业呢?看看自己会不会因这世界的红豆汤而出卖长子名分(创2534)。

 

名分、同在、服侍、产业,这四样特权,今天有形教会所有基督徒都有,但有些人只在恩典外面,而没有进到恩典里面;他们尝了,却没吃进去;有灯盏,却没有灯油(太251-13)。

 

2、离家的特征

 

大儿子人在家中,心却与父亲相悖。父亲欢迎的他推拒,父亲高兴的他痛苦。看一个人是不是神的儿女,不是看他在不在宗教里,而是看他像不像主。因为主教导我们透过果子看树(太715-20)。那些抵挡主的犹太人坚称自己是神的儿女,主耶稣却说他们的父不是神,而是魔鬼(约83944)。我们不能论断人,也无法洞悉一个人的内心,却要学习透过观察一个认信者的生活,来察验他信仰的真实性。

 

大儿子“在家却离家”,可透过四个方面看出来:

 

A、他重看物质。大儿子斤斤计较于一只牛犊、一只羊羔(2729节),表明他看重物质多过于人的灵魂。大儿子是短视的,他的眼睛只盯着眼前的利益。失去弟弟,他不伤心;牛犊被宰,他却难过。弟弟走了,产业还在,他高兴;弟弟回来,产业被分,他充满怨气。他所计较的当然不仅仅是牛犊和羊羔,而是有一个人回来跟他分家产。大儿子拥有的是雇工的心,而不是儿子的心。

 

今天教会里也不乏为钱而服侍的雇工,若没有物质刺激,他们就没有服侍动力。“传福音的靠着福音养生”(林前914),这是主的命定,我们也要善待福音工人。但我们要小心,“靠福音养生”和“利用福音牟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一边作工,一边斤斤计较于报酬的多寡,这样的工人不堪使用。爱是服侍的原动力,人爱什么,就致力追求什么。约翰说:“人若爱世界,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约壹215),贪婪与爱主无法兼容。一个贪心的人,他的服侍不是受主爱的激励,而是被金钱驱动。主早就警告过我们:“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太624),重看玛门者不能服侍主,一边贪心爱世界,一边又忙碌服侍,这是自欺。

 

B、他轻看灵魂。大儿子拒绝出席欢庆的喜宴,为此发怒。可见他毫无兄弟之情,对弟弟的失而复得一点都不在乎,没有爱灵魂之心。不仅如此,他不肯称呼“弟弟”,以“你这个儿子”(30节)替代。暴露出他心里有多么藐视、憎嫌弟弟。大儿子显然代表那些“仗着自己是义人,藐视别人”(路189)的法利赛人和文士,以及所有轻看别人、定罪别人的自义之人。谁是自义的人?所有不以神为自己义的人都是。我们生而自义,眼中只有自己,没有神,没有他人。自义的人只关注自己所在乎的一切:权力、名望、地位、利益。别人在他们眼中,都不过是达成自己理想的工具。自义的人永远不会重看人的灵魂,所以不会真正在乎人的归正和牧养。他们宣教,是为了扩展自己的地界;牧养,是为了加添自己的粉丝。

 

但神的真儿女体贴父亲的心,也像他们的天父。看看这几个比喻,牧人寻回迷羊,妇人找着失钱,父亲迎接浪子,他们无不宴请宾客,欢喜快乐。主说:“一个罪人悔改,在神的使者面前也是这样为他欢喜”(10节)。为一个灵魂的归正而由衷高兴,这是天父的性情;对一个沉溺在罪中的人无动于衷,这是撒但的性情。为夺回灵魂,在这悖谬的世界忍耐做工,这是效法基督的脚踪(路941);高立门户,看不起没得救的人,这是步法利赛人的后尘。如果一个罪人的悔改,不能使你满心愉悦,你就是不像天父的在家浪子。

 

C、他夸耀自我。大儿子对父亲说:“我服侍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29节),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少年官的那句“这一切我从小都遵守了”(路1821)。律法下的人既不真晓得律法,也不真认识自己。大儿子絮絮叨叨地夸耀自己,他高抬自我,贬低他人,夸大自己服侍的重要性和完全性,强调自己的付出和努力。他自认为忠于父亲,忠于这个家,作工辛劳,默默付出。大儿子的眼中只有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义,正像那个轻看税吏的法利赛人:“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路1811

 

那些自我未被破碎的人不能不炫耀自己。自我中心的人习惯于自己评判自己,他们自我推荐、自我度量、自我比较(林后1012)。这些人在教会付出越多,不是越骄傲,就是越苦毒。骄傲是因为他看自己比别人都强,苦毒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比别人付出都多。这些人越有宗教地位、学识才干,就越有特权意识和属灵骄傲。自我中心的人缺乏对自己全然败坏的生命性体验,所以他们心胸狭窄,无法宽容别人的过错,同情别人的软弱。“全然败坏”挂在口上容易,从心里认识很难。一个人是否真知自己全然败坏,要透过社群的交往,尤其是与那些被边缘化的人的交往来验证。恨恶罪恶却不藐视罪人,殷勤付出又不自觉重要,这样的人,百里难挑其一。

 

C、他抱怨父亲。大儿子生气,不肯进屋,与父亲的对话显明他充满对父亲的抱怨。他指控父亲处事不公,嫉恨小儿子待遇太好,哀怨自己终日被苦待。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怨气呢?我们可以从“我服侍你这多年”(29节)这句话中看出一些端倪。“服侍”原文含有“像奴隶般服苦”之意。原来他的爆发不是一时情绪失控,而是苦毒长期积累在心的结果。在他心目中,父亲从来不是父亲,而只是一个压制他、盘剥他、苦待他的暴君。

 

保罗说:“原来体贴肉体的,就是与神为仇,因为不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罗87)。所有未重生的人都不可能真正在爱中喜乐地服侍。让那些没有对主真正委身的人去服侍,无异于强迫他们去从事自己所不愿意的事(罗83)。没有爱的动力、喜乐的膏油,侍奉就是痛苦不堪的重担。平时撑着,一旦遇到突破口,就必然爆炸。那些没有真正被恩典改变的人,律法还没有刻在他的生命中,一旦被错误地摆在服侍位置上,就会像这个大儿子,平时带着被剥削的心态作工,终有一天会爆发的。

 

诗人说:“我未受苦以先走迷了路,现在却遵守你的话”(诗11967)。神用患难搭救敬虔人,离家的浪子经过苦难的熬炼,痛定思痛,得以回到家中;而素常在家中、常享安逸、自以为富足的大儿子,却是真正的浪子。归正归的是心,心未归,无论怎样身居宗教高位,都是真正的离家之浪子。

 

三、浪子要回家

 

但无论是离家的浪子,还是在家的浪子,天父的心意都是要呼唤他们回家。所以,我要用来三句劝勉的话来总结这两个浪子的教训:     

 

1、世界非我家

 

家是休憩之所,是人的归宿。没有家的人,就是漂泊的流浪汉。我们的家在哪里?不在这世界,而在那荣耀的天国。这不仅是对基督徒说的,也是对一切听道的人说的。只要你是神所造的人,地狱就不应该是你的家,你也不应当把这世界当做自己的家。得救和没得救的区别只在于,得救的人已经回家,没得救的人还在漂泊。那些还没有归向神的人就是离家的浪子,应当要回家。我们的神有恩惠,有怜悯,祂不愿罪人沉沦,乃愿他们悔改。

 

浪子是“醒悟”过来,才愿回家的。同样,除非一个人弄清自己的“前世今生”,他就不会有回家的意愿。我们原是神所造,享有父家里的一切特权,但因着代表我们的人类始祖亚当悖逆神,我们都已失去了伊甸园的美好。正如这个浪子离弃父亲,失去了家庭一样。从此,我们如同浪子,漂泊在世界,被罪恶捆绑,受魔鬼奴役,卑贱地活在痛苦中,而且正迈向那永远痛苦的所在——地狱。

 

人心是神所造,除非回到神那里,否则得不着安息。这貌似繁华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除了罪恶、痛苦和虚空之外,还能有什么呢?

 

浪子对父亲的悖逆,也让我们对罪有更多思考。罪不仅是反道德的,罪的本质乃在于反叛神。神是道德的本源,受造有道德性的人离弃神,就形成了罪。所以罪的核心就是悖逆神,不以神为主,而以自己为主。作为已经离弃神的人,我们的问题不在于有没有罪,而只在于信不信神。不承认自己的有限,否认神的创造;不承认自己有罪,拒绝神儿子的救赎,这是最大的罪!

 

公义的神也是慈爱的神,祂审判人的罪,也拯救罪中的人。罪中的世界若非因着祂的恩典托住,就连一天也不能存有。只是出于救赎的需要,神赐下一般恩典,供给阳光雨露,五谷丰登,使人“饮食饱足,满心喜乐”(徒1417)。这世界的美好是因着神的恩,这世界的痛苦则是出于人的罪。神一边托住人的生存,一边刑罚人的罪恶,目的是要让人像浪子那样,在罪苦之中觉醒,悔改归向祂。所以,我们不可误用神的恩典,继续恣情纵欲,反倒要抓住救恩,回到真正的家中。

 

罪必有罚,这充满罪的世界终有一天要被审判。等到救赎之工完成,主耶稣再来之时,这世界就将迎来它的结局。所有属这世界的,都要与这世界一同沉沦。今天末世征兆频发,这是神在呼唤那些浪子,不可再逗留在猪圈中,而要快快回家。那些已经蒙恩的人,也当抓紧时间,去传讲福音,呼唤自己所爱的亲友悔改归家。

 

2、在家勿离家

 

基督徒有两种:一种是“既有灯盏,又有灯油”(太251-13)的真基督徒;另一种是“只有灯盏,没有灯油”的挂名基督徒。挂名基督徒也有两种,一种是终其一生都不会回转的稗子,另一种是暂时挂名,最终却会悔改的未归正者。

 

主耶稣早就藉稗子的比喻提醒我们,教会的掺杂不可避免(太1324-30)。保罗提醒提摩太末世教会构成的复杂,要他躲开那些“有敬虔的外貌,却背了敬虔的实意”的人(提后31-9)。因着神怜悯的忍耐和智慧的设计,在整个教会史中,稗子麦子混杂的情况都会存在,山羊绵羊的最终分开要等到主再来审判的那日(太2531-33)。这绝不是神在纵容罪恶,也不是反对教会对付罪恶,但这的确包含了神对挂名基督徒的怜悯和等候,因为祂“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后39)。

 

无论如何,教会都不会缺少那些“在家的浪子”。所以,我们在呼唤浪子回家的时候,不要忘了这些在教内的浪子。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要很小心。因为面对教会,总有两个极端,一是不义的纵容,对教会与世界的混杂无动于衷;二是自义的排斥,以完全的标准要求教会,把软弱的肢体当作稗子驱逐。我们要谨慎,不要只看见别人眼中的刺,却看不见自己眼中的梁木(太73)。

 

我们要记住自己是有限、常常出错的人,无法定论哪一个人是稗子还是麦子。却要自己谨慎,不被虚假的确据蒙蔽,而要真正与基督联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彼此守望,互相提醒,警惕盲目的信心,虚伪的善行,和肉体的宗教热忱。

 

所以,所有认信者都要诚实面对自己,看看自己身上有没有“在家的浪子”的记号:检测自己对金钱的态度,看看自己过了“物质关”没有;检测自己对灵魂的态度,看看自己是否有真正的爱心;检测自己对侍奉的态度,看看自己是否真的委身;检测自己对自我的态度,看看自己是否在自义中而不自知;检测自己对神的态度,看看自己是否暗藏着对神的不服和抱怨。我们不可自欺,要真实对待自己的信仰(林后135,加63),如果我们真的已经落到在家流浪的地步,也不要自暴自弃,而要真诚地悔改,因为父亲仍在等候。

 

圣殿中的瞎子、瘸子,不等同于那些骄傲、抵挡主的人,主是乐意医治他们的(太2114)。人的归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难免有被仇敌蒙蔽的时候。所以圣经让我们看到,主一方面责备以色列人的伪善,一方面又为他们流泪哀哭,呼唤他们悔改。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家的浪子”比“离家的浪子”更难归正,需要工人更多的耐心,更加平衡地应用真理。

 

苦难的环境促使“离家的浪子”醒悟;但舒适的环境却蒙蔽了“在家的浪子”。所以,要想不做“在家的浪子”,就要乐于被主暴露。因为没有暴露,就不会有破碎,没有破碎,就不能被重建。“遮掩自己罪过的,必不亨通;承认离弃罪过的,必蒙怜恤”(箴2813),上帝借着讲台的宣讲、个人的读经、圣徒的规劝,和艰难的环境,来暴露人的真相,使他看见自己“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耶179)的内心,从而弃绝宗教虚荣,真心悔改。但愿我们都能不误解主的美意,诚实面对自己的内心,不做浪子,在家而不离家。

 

3、浪子当归家

 

主不愿祂的儿女流浪,无论是离家流浪,还是在家流浪。我们容易理解主对教外未归信者的心意,却往往忽略了主对教内挂名基督徒的心意,所以我们对向教内传福音不上心。对于教内未归正者,我们常走极端,要么盲目接纳,以为所有自称信主的人都是得救的;要么盲目怀疑,一看见弟兄姐妹的软弱,就视他为稗子,巴不得一棍子打死。

 

在这个比喻中,父亲的悲悯心肠不仅在“离家的浪子”身上,也在“在家的浪子”身上。站在门口迎接小儿子的,与出到门口苦劝大儿子的是同一位父亲。主耶稣一开始就知道谁要卖祂(约664),但祂直到最后一刻都还给予犹大悔改的机会(太26章、可1418-21)。“离家的浪子”固然是失而复得的,“在家的浪子”若因父亲的规劝而回心转意,又何尝不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呢?岂不也一样安慰父亲的心?

 

这个比喻让我们看到,无论是“离家的浪子”还是“在家的浪子”,他们若要回家,离不开这两个看见:

 

A、看见自己的真相。他要被暴露,剥离伪装,看见自己的真相。小儿子离家前跟大儿子一样,崇尚自我,悖逆父亲,心不在家。他自己不知道,但借着环境的管教,他醒悟了,所以他回家了;大儿子深陷蒙蔽,借着小儿子回家之事,也被暴露的淋漓尽致,只不过他是否能借着父亲的规劝而醒悟,这个比喻没有讲到,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却知道,主是藉着比喻告诉那些,自义的法利赛人,让他们看见自己赤身的羞耻,看见自己比税吏、妓女更可怜。除非人先看见自己全然败坏的真相,否则就不会被归正。

 

B、看见父亲的爱。小儿子固然看见自己现状的可怜,但他如果不相信父亲会接纳他,也不会有回家的行动。父亲的爱不仅在小儿子身上,也在大儿子身上,大儿子还多了份诡诈和自欺,比弟弟更坏,但父亲一样忍耐规劝。我们刚硬的心是因为看见天父的爱而融化的。我们从哪里看见天父的爱呢?基督的十字架!奥古斯丁说:“十字架是神爱的展示台”。我们原本不知道何为爱,更不会相信神对我们这些仇敌的爱。但“神差祂独生子到世间来,使我们藉着祂得生,神爱我们的心在此就显明了”(约壹49)。圣经以“石心”(结3626)形容人的刚硬。人心之硬,除了十字架牺牲的爱,再也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感化了(林后514)。

 

在座的慕道友,你们就如这个小儿子,活在世上没有神、没有指望,是“离家的浪子”;在座的挂名基督徒,你们就如这个大儿子,自欺、伪善,又自义,是“在家的浪子”。但无论是哪一种浪子,都不必以为自己的罪大到连主都救不了。不信才是最大的罪。所有的罪,只要真心悔改,主都会赦免。在悔改的事上,魔鬼常给人两大欺骗:一是“我的罪没那么大,不必悔改”;二是“我的罪太大,神不可能赦免”。愿我们借着浪子的故事,学会突破撒但这两大拦阻,看见自己的罪并为之痛悔,看见父在主里的爱,坚定归信!(祷告略)

 

(求知根据20200322主日讲道录音整理,有删减。)

 

阅读:2972 次
录入: admin
打印
分享到:14.5K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