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伯38:1-42:6
我们如何看待神和约伯之间的交谈呢?对此许多作者提出各种令人怀疑的解释。因为神指出许多自然现象,有一作者即认为神的讲词的主要目的是告诉约伯,世界之美可以作为他的苦难镇痛剂,一种美感的阿斯匹灵。当人沐浴在世界的美景中,他的问题就显得微不足道,“因为在宇宙的和谐中,苦难消融在大而宽广的设计中。”然而对于一个强烈受苦的人来说,世界的美景往往更容易因为对照鲜明而更增加痛苦。或许更糟的,它不但无法化解痛苦,反而会因为泛神论式的万物归回论调,而把受苦者“化解”了。这样当然是大大误解了神的反应。神从不曾轻看约伯受苦的这项事实。
其他,例如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则是嘲弄神的回答。约伯想知道为什么受苦,而神至多只是夸耀其所创造的雪花和鳄鱼。另外一位现代作家韦塞(Elie Wiesel),在纳粹屠杀犹太人之后,有感而发地认为,约伯应该进一步追问神才对;无疑地,虽然约伯应该为他的态度忏悔,但是他仍然应该继续催促神给答案:为什么义人要受苦?
这些方式都对约伯记误解很大。它们有共同点:假设在神的宇宙中发生的每件事,神都必须向我们解释。它们假设神欠我们解释,我们想立刻知道的每一件事,神不可能有什么好理由不告诉我们。它们假设全能神应该有兴趣提供解释,甚于受人崇拜、信靠。
神对约伯回应的目的有两点。第一点我们已提过;约伯使神的“旨意暗昧不明”,因为他为了坚持自义而不惜责难神,而约伯是没有立场这么做的。“神的讲词让约伯知道,他所处的地位,并不合适让他去判断,宇宙秩序是否偏离到可称之为‘要有黑暗’的地步。”第二点不是很明显:如果约伯有那么多事都不明白,他凭什么那么固执、那么任性地要求明白自己的苦难呢?有些事你无法明白,因为你不是神。
约伯回答得很恰当。他没有说:“啊,我终于明白了!”而是说:“我悔改。”他不是为所谓引起此番苦难的罪行悔改,而是为责难神不公的傲慢态度而悔改;他为一心只求答案,好像神欠他似的态度而悔改;他为没有更深认识而悔改:“我从前风闻有祢,现在亲眼看见祢。因此我……懊悔。”(四十二5-6)
对于那些不认识神、坚持自己可以成为神的人来说,这个结果让人很不满意。那些认识神的人届时会体认到,认识神、相信神,远胜于逾越神的权利。
约伯教会我们,至少在这个世界里,苦难总是有些奥秘之处。他也教会我们要运用信心——不是盲目地、不加思索地任由现状发展,而是对那位满有恩典、把自己启示给我们的神充满信心。
(选自《认识苦难的奥秘》,P175-177,何醇丽译,校园书房出版社,标题为编者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