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徒的营 蒙爱的城www.crca.com.cn
首页 → 归正之窗 → 阅读内容
 
背景:

我们对神的认识(麦葛福)

[日期: 10/29/2013 12:48:46 PM ] 作者:佚名 来源:文章精选
[字体: ]

我们对神的认识(麦葛福)

  

我们对神的认识

 

麦葛福

 

 在宗教改革运动的第一阶段,诸如马丁路德、慈运理等少数极具领袖魅力、才智过人的人物主导着运动的发展。然而,其后的接棒者却是一群资质平庸的人物,他们欠缺路德的洞见及魅力。另一方面,路德和慈运理并未发展出一套有系统的教导,致使改教事工欠缺足资依恃的根柢。第二代的改教运动最迫切需要的乃是一位能够有效地传达改教原则的组织者。如果改教运动要存续下去,势必要有具备组织力的新星升起。

 

 这颗新星便是加尔文(John Calvin)。加尔文在组织、教导、传达各方面的能力非常卓越,以致有人将他和有能力将理念转化成革命的俄国革命领袖列宁(Lenin)拿来相提并论。在有生之年,加尔文就已使得同一时期的其他改教者在相形之下黯然失色,并为基督教遗留了丰富的遗产。他为改教运动注入了新的冲劲和活力,使改教运动突破在欧洲及北美的民族、文化藩篱,对现代世界的宗教风貌贡献页多。加尔文是位思想家,而非行动家;他的理念为当代思潮提供了诸多反省的素材。

 

 对许多人来说,“加尔文”与“日内瓦”是同义字。虽然日内瓦现今是瑞士的一部分,但它在十六世纪却是一个独立的蕞尔城邦。而且事实上,加尔文是法国人。一五〇九年七月十日,他诞生于巴黎东北边七十哩处的努瓦尔(Noyon)。他的父亲在当地教区的财政单位任职,使家人衣食无缺。一五二〇年代初期(或一五二三年),加尔文被送往巴黎大学念书。在科埃提(Mathur-in-Cordier)老师的调教下,加尔文奠定了拉丁文文法的坚实基础,随后进入蒙泰居学院就读。在完成严格的人文教育后,他又于一五二八年前往奥尔页(Orleans)攻读法律。虽然加尔文的父亲原本一意想栽培儿子念神学,但他后来似乎改变初衷了。加尔文稍后回忆说,他的父亲似乎认为,攻读法律才能使人致富。当时,由于努瓦尔发生财务纠纷,他的父亲可能因此失去了教区主教的照顾,生活捉襟见肘。

 

 一般咸认,加尔文苦心钻研民法,使他易于掌握方法及理念,为日后的改革者角色厚植本钱。在奥尔良时,他又学会了希腊文。一五二九年,他因仰慕意大利裔知名律师阿尔西阿提(Andrea Alciati)的才华,迁居部日(Bourges)。许多研究加尔文的学者认为,加尔文说理清晰的特质应归功于阿尔西阿提的影响。

 

 拿到法律学位后,加尔文返回努瓦尔。他的父亲病入膏盲,逝世于一五三一年五月,而且稍早已被教会开除会籍。在没有家计负担的情况下:母亲在他孩提时代即已去世,他回到巴黎继续深造,对改教理念渐感认同,并对在当地举行的政教公听会深感振奋。然而,校方及市政府却对路德的改教理念起了反感。一五三三年十一月一二日,加尔文被迫离开巴黎。巴黎大学的校长柯布(Nicolas Cop)稍早曾对全校发表一篇支持路德“因信称义”之说的演讲,巴黎议会立刻杏办柯布。由于柯布的讲稿上有加尔文的笔迹,使加尔文涉有参与撰稿的重嫌。为了安全起见,加尔文飞也似地逃离巴黎。

 

 在一五三四年前,加尔文即十分热心支持宗教改革运动。次年,他定居于瑞士巴塞尔,再也不用担心法国方面的威胁。为了善加利用不得不然的空闲时间,他于一五三六年五月出版了《基督教要义》(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一书,对改教运动造成了决定性的影响。这本书有系统、清晰地解说了基督教信仰的重点。本书的第一版包含六章内容;到一五五九年发行最后一版时,内容已增补成八十章(加尔文于一五六〇年将该书译为他的母语法文)。本书被公认为改教时期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一五三六年初期,诺扬市的私事处理完毕后,加尔文决定定居于法国东北部的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专心研究学问。不幸的,由于弗朗西斯一世与查理五世开战,由努尔瓦通往斯特拉斯堡的交通中断,迫使加尔文必须绕路而行,取道刚刚脱离萨瓦(Savoy)独立的日内瓦。当时,日内瓦的局势一片混乱:日内瓦甫撤换主教,并在法人法惹勒(Guillaume Farel)及维勒特(Pierre Viret)的领导下,展开极具争议性的改教运动。他们一听说加尔文行经日内瓦,马上央求他留下来,他们极需一名优秀的老师,以协助改教运动的推展。加尔文只好勉为其难地接受邀请。

 

 加尔文为日内瓦教会奠定坚固的教义、规范基础的企图心,遭到了强烈的反弹。日内瓦人刚刚才撤换主教,此刻最讨厌别人又施加新的宗教义务。加尔文改革日内瓦教会之教义、规范的美意,遭到组织良好的反对势力顽强的反抗。在一连串争吵之后,一五三八年的复活节,事态发展到加尔文被驱逐出境,转往斯特拉斯堡避难的地步。

 

 在此预定时间晚了两年才抵达斯特拉斯堡后,加两文加倍努力,以弥补失去的光阴。他一口气写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神学作品:他修订、增补了《基督教要义》(一五三九年),一五四一年将它译成法文;完成了捍卫改教运动的力作《答复萨多雷托》(Re-plyto Sado Ieto)(意大利红主教萨多雷托曾写信给日内瓦人,敦促其重返天主教教会);在《罗马书注释》(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中,展现了诠释圣经的技巧。身为斯特拉斯堡法语会众的牧师,加尔文经历了改革派牧师所面临的实务难题。透过其与当地改教家布塞珥(Martin Bucer)的交情,加尔文更深入思考市府与教会之间的关系。

 

 一五四一年九月,加尔文应邀返回日内瓦。在他离开日内瓦的期间,当地的宗教、政治局势持续恶化。日内瓦市政府要求他回来,以整治该市的政、教秩序。彼时,加尔文已蜕变得更加睿智、更有经验,比三年前更有能力承担这项艰巨的任务。虽然往后的十多年,加尔文仍和市政府频起争执,但他却已稳居上风。在他最后十年的生命中,他已能随心所欲地放手处理日内瓦的宗教事务。一五六四年加尔文逝世时,已使日内瓦成为国际性改教运动的中心。人们一提起改教运动,便会联想到加尔文。时至今日,加尔文主义(Calvinism)仍是人类历史上最雄壮、最重要的学术运动之一。

 

 若要探讨加尔文丰富多彩的思想,我们不免面对不知从何下手的难题。加尔文的著作,尤其是一五五九年出版的《基督教要义》,文情并茂、说理清晰,闪烁着知性的深度及惊人的原创性。事实上,加尔文每一个层面的思想都值得研究。我们特地选择一项对许多基督徒而言极为重要的主题来探讨:我们如何认识神?人类的语言怎能充分描述神?神的丰盛及高深怎能用人的文字表达出来?神和人之间的鸿沟如何才能弥合呢?

 

 加尔文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如何知道关于神的任何事情?为了证明自己立论正确,加尔文剖析了罗马哲人西塞罗(Cicero)的巨作《论众神的本质》(On the nature of the gods)。西塞罗认为,人类天生就知道诸如众神等较高等存有的存在;人类观察大自然,便能相信众神的存在。加尔文延伸此一观点,并将其和保罗所称,人明明认识神的说法(罗一19~20)连结起来。加尔文指出:“在人心里,依据天生的本能,就有对神性的认识。为了避免任何人假装无知,神自己在所有人的内心植下了对他神性的某种认识。”观察大自然的任何人必会认识到神的存在。

 

 人若行走在繁星满天的夜空下,看着漆黑的穹苍中缀满点点亮光,一定能对加尔文的论点心领神会。有时候,造物主的存在、权能及尊荣似乎就彰显在他的受造物上。神仿佛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在他的受造物上签下大名,使众人都看得到。但我们对神的存在到底认识有多深?

 

 加尔文认为,人类可以运用理性来认识神的存在(及他的本质)。不过,这种透过理性获致的知识有两大缺点:破碎(fragmentary)及不连贯(inconsistent)。理性只能使我们对神产生非常有限的认识。加尔文指出,我们若不能体认人类理解能力的有限性,是非常危险的。再者,大自然是暧昧不明的;某些大自然现象直指神的存在;另一些现象却暗示他不存在。这意味着,若我们单靠理性去认识神(或众神),将会获得不连贯、不可靠的知识。单靠理性,人类无法完全认识神。

 

 借着观察大自然,也许理性真能告诉我们:神就是造物主,是睿智、永恒的。但我们对他的认识岂能止于这般粗浅的地步呢?我们需要知道如何与他遇合。我们需要知道如何依照他的旨意来生活。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知道呢?

 

 加尔文指出,这些知识藴藏在圣经里。圣经确认并延伸了人对神天生的认识。圣经确认人的本能所知道的:有一位造物主,他是睿智、永恒的。圣经所记载的与我们已知道的完全一致,但圣经的内容并非仅止于此。它告诉我们:我们是罪人;神透过耶稣基督施行救恩;如果我们要得救,必须怎么办,以及基督徒生活的样式。

 

 加尔文以人对神天生的认识,作为其“启示理论”(theory of revelation)的基础。神透过圣经并在耶稣基督里向我们启示他自己,他肯定了大自然及理性有限的认识,但这样的认识还不完全。大自然及理性是启示的接触点,单单奠基于大自然或理性上的任何宗教或哲学,是不确定、残缺、不完备的。但神创造了大自然及人类,使人对神有天生的认识。神在受造物上盖上他的戳记,又依自己的形象、样式(创一26~27)创造人类,因此我们能在大自然中辨识出神的存在,乃是十分合理的。

 

 加尔文声称,基督教认为,人对神天生的认识是真实的,但却不完备:就好比有一条路,它虽为我们指引了通往目的地的正确方向,但却无法全程引导我们到达目的地。天生的认识需要其它辅助。睿智、慈爱的神早已在圣经中为我们预备了辅助。圣经确认了人类知道神存在的本能,同时告诉我们神的属性、样式以及对人类的心意。加尔文写道:“我们所拥有的全部智慧,亦即真实、健全的智慧,包含两部分:对神的认识及对我们自己的认识。”圣经包罗了这两部分的知识,并显示两者间的关系。唯有当我们“抬头仰望神的面貌”时,我们才能了解自己的本性及命运。圣经使我们得以瞻仰神的面貌,特别是在耶稣基督里所显现的面貌。

 

 在辩护神启的合理性及必要性之后,加尔文开始探讨神启的特殊形式。在圣经中,神透过文字启示他自己。但文字怎能道尽神的荣美呢?文字怎能弥合神与罪人之间的鸿沟呢?加尔文对这项问题的探讨,被公认为对基督教思想最具价值的贡献之一。他的理论被通称为“适应原则”(principle of accommodation)。在这里,“适应”一词意为“迁就、顺应情势的需要”。

 

 加尔文指出,在启示中,神自己迁就于人类心智、情感的能力。神依据我们的理解能力,绘了一幅自画像。加尔文以演说家的比喻,来帮助我们明白“适应原则”。他说,一名优秀的演说家了解听众的极限,据此调整演说的方式。如果演说家和听众间要产生沟通,就势必得弥合两者间的差距。演说家所采用的语言、意象必须取决于听众的极限。耶稣所说的比喻,也是有力的例证:耶稣所用的语言及举例(如羊群与牧羊人的比喻)正好切合巴勒斯坦乡村民众的程度。使徒保罗也因应都市听众的背景,撷取商业、法律方面的例子来阐扬真理。

 

 在远古时代,演说家都是学问渊博、口若悬河的人,而他们的听众却大都是目不识丁、拙口笨舌的人。因此,如果演说家想与听众沟通,就得降低至听众的层次。他必须体会听众无法掌握高深的语言、意象及理念的难处,设法弥合双方之间的鸿沟。加尔文说,同样的,神若有意向我们启示他自己,就得降低至我们的层次。神纡尊降贵,顺应人类的能力。正如为人母亲者弯下身子抚摸稚子一般,神也屈身迎合我们的层次。启示实为神降卑的表现,他弥合了他自己、他的能力与罪人、罪人有限的能力之间的鸿沟。正如伟大的演说家一样,神了解他的听众,据此调整他的言语。

 

 早期作家也有类似的看法。譬如,俄利根(Origen,第三世纪的希腊基督徒作家,精通修辞学)常说,神在对罪人说话时,面临着为人父者企图和幼儿沟通一样的难题。他指出:“神纡尊降贵,迁就我们的软弱,就像老师对学童讲‘小孩的语言’,又像父亲疼惜孩子,接纳孩子的方式。”当你对孩子说话时,你必须明白他们的智力有限。如果你将他们当成大人对待,使用一些超越他们的理解力及经验的文字、想法,你就无法和孩子沟通。你必须迁就他们的能力。我们可以参考俄利根在《杰里迈亚讲道辞》(Homilies on Jeremiah)中所阐述的看法:

 

 当神介入人的事务后,他迁就人思考、说话的方式。当我们对两岁的孩子说话时,我们得说童言童语。如果我们不迁就孩子,一味以适合大人的方式对孩子说话,他就完全无法了解我们。同样的,当神面对人类,尤其是婴孩时,就面临类似的情况。毕竟人类在对孩童、成人说话时,是采用不同的措辞来描述事物的。当我们对孩童说话时,为了顺应他们的能力,我们就说小孩的话,而舍大人的话不说。

 

 圣经上对神的描述也是“适应原则”的例子。加尔文指出,神常被描述成有嘴巴、眼睛、双手、双脚,仿佛是个人。这似乎暗示着,神已沦为人,和我们没什么两样!(这个问题常被称为“拟人说”:将人形状的特征归诸神)加尔文认为,由于我们的智力有限,神才不得不以这种具象的方式启示它自己。由于我们认识他的能力十分有限,神必须绸整他对我们说话的方式。神有嘴巴、双手的形象就好此神圣的“童言童语”:神迁就我们的层次,使用我们所能掌握的意象。其它诉说神的方式也许更高深、更适当,但也许就非我们所能理解了。

 

 加尔文采用了三大意象来阐述神迁就人的道理。神是我们的“父亲”,为了与孩子沟通,他使用我们的语言。他迁就孩子的软弱与经验不足。他又是我们的“老师”,为了教导我们认识他,他必须降低至我们的层次;他迁就我们的无知,以教育我们。他还是我们的“审判官”,使我们看清自己的反叛、不顺服。正如同法庭上的辩论是为了取得判决,神也亟欲让我们自知有罪,使他的判决成为让我们心服口服的判决。加尔文主张,真正的智慧藴藏于对神及对我们自己的认识:透过知道自己是罪人,我们才会发现神是我们的救主。

 

 “道成肉身”正显明神不惜降低至我们的层次。他来到我们的当中,成为我们的一员。加尔文将“适应原则”进一步沿用启示的言语及意象:神以我们所能掌握的文字、图画来启示他自己。神愿意降卑,正如母亲屈身就近孩子,并说孩子听得懂的话。神的心意与目的乃是与我们沟通,弥合造物主与受造物之间的鸿沟。加尔文认为,神降卑、迁就我们的意愿及能力,正是神怜悯我们、疼爱我们的标志。

 

(本文选自作者《我思故我信--十大基督徒思想巨擘》,校园书房出版社。)

 

阅读:3183 次
录入: zhiping
打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