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是建立在我们对自己和周遭环境的观点上。知足不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例如注意我们的需要或我们在困境中有何感受),而是把目光焦点放在基督身上,“祂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来十二2)。基督忍受钉十字架的极度痛苦和折磨,但却没有在意自己或折磨祂的人,反倒专心注视十字架所完成的救赎大工,以及祂即将与天父恢复美好的关系。我们都很容易注意自己或环境,想要在其中找到满足;但巴洛夫提醒我们,这个世界是虚幻的,而且凡是属于我们、却不属于神的,也都是虚幻的,终有一天会过去且消失不见。基督的秘诀就是专注追求那真正属于神的事物,并且为此而活。基督挑战马大要认清自己忙于有意义的活动,但“不可少的只有一件”。我们可能像马大一样忙着服事神但却失去神本身,同时因而失去知足的来源。我们追求财富、健康、享乐,但真正不可少的是:我们的罪得赦免、我们与神拥有个人的关系,还有我们的灵魂能因基督的救赎之工而得蒙拯救。我们从这几方面才能找到永恒的满足但我们却经常去追求短暂的满足。
或许有关知足的最大问题是:我们总觉得自己缺少某样能带给我们知足的东西!人们常常追求错误的事物来满足生命的需求,而在困境中又时常寻找错误的解决方案“但愿这件事没发生就好了!”、“如果我跟别人结婚就好了!”、“如果我有更多钱就好了!”知足并非来自这一切假想情节的“解决方案”,而是如同马大所领受的教导:知足是来自认清并跟随基督的带领,无论祂要带我们到哪里去。神创造宇宙万物,并且命令我们享受使用万物;但万物的价值和带给人的乐趣是造物主所赋予的,若离了造物主,它们就一文不值。巴洛夫并没有反对享乐(许多反对清教徒的文章认为,清教徒不知如何享受神在这世上要赐给我们的乐趣“例如食物”。但这是不正确的说法!)。
最后,基督教导说,我们若要知足,就必须明白自己的内心景况。祂在登山宝训督促我们不要只重视外在的罪,而是要回到人心的动机,也就是在罪恶尚未表现于外在行为上时,先去检视这个罪恶的发源地。“你必须认识、熟悉自己的心。探索你的心,发现不满足的原因所在。”
换言之,敌人其实就是我们自己!不知足正反映出我们的心对困难的回应,但这绝对不是我们对困难的必然反应。不知足会透露出我们如何看待与理解自己、我们的世界和我们的神。所以,我们必须省察自己内心的渴望与动机,好对我们的生命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受辅者时常只注意自己眼前的、表面上的问题和挣扎。协助他们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帮助他们探索自己的心为何以目前的方式来回应这些困难。巴洛夫富有洞察力地指出:“认识自己的心就知道怎么管理。因他们了解自己的心,所以知道自己没办法管理极大的财富和资产。”认识自己内心的人不是靠拥有某样东西来达到知足,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无法适当地管理这样东西!我常对我的会众开玩笑说:尽管我认为,若神赐我一百万美元,我一定能够善用这笔金钱;但祂还是定意不赐给我这笔钱,因为祂比我更了解我的心!这个笑话背后的事实是:我承认神确实比我更认识我自己,所以我应当学习满足于祂所赐给我的事物,并且有智慧地运用这些赏赐,而不是因为想要得到更多而永远不知满足。就算我真的拥有更多的赏赐,我也未必有能力妥善地运用它们。
(选自《亘古常新——清教徒的圣经辅导实务》P92-94,林千俐译,改革宗出版有限公司,标题为编者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