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灵”的敬拜是敬虔的。敬拜的灵就是敬虔的灵。圣徒当“照神所喜悦的,用虔诚、敬畏的心事奉神”(来十二28)。敬拜的执行从来都不可轻浮、随便。我们祷告的时候,说的不仅是“我们的父”,而是“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祢的名为圣”。在祷告和所有的敬拜中,我们关切的都是神的名要得尊荣、受敬畏——或者说“被尊为圣”,因为祂是天上的父。真正的敬拜必须始终是严肃、言之有物、扎实、庄重与敬虔的。
何谓敬虔?圣经并没有让我们按自己的喜好来诠释这个词。敬虔就是合乎义的畏惧。如今关于敬拜的一切讨论,都缺少了对“敬畏神”这个圣经观念的理解。在旧约的灵性思想中,“敬畏神”绝对占有核心地位。—位学者表示,“它是旧约敬虔观的决定性信仰因素”,另一位学者也说,在旧约里“真信仰往往等同于敬畏神”。对主的“敬畏”是真信心的第一个记号(出十四31)。也是智慧的开端。主的眼目看顾那些敬畏祂的人(诗卅三18);祂在敬畏祂的人四围安营,而且他们一无所缺(诗卅四7、9);祂对他们的慈爱极大(诗一百零三11);祂怜恤他们(诗一百零三13)、赐福给他们(诗一百廿八1)、成就他们的心愿(诗一百四十五19),也喜爱他们(诗一百四十七11)。这样的敬畏虽然不是惊恐,但也并非单纯的敬佩。神自有祂“该受的”敬畏(诗九十11),因此按圣经的形容,那些敬畏神、对祂怀有“合乎义的畏惧”之人都会“战兢”。神所认可的,就是那些“虚心痛悔、因我话而战兢的人”(赛六十六2)——“你们因耶和华言语战兢的人,当听祂的话”(赛六十六5)。在诗篇第九十六篇9节,“当以圣洁的妆饰敬拜耶和华”是和“全地要在祂面前战抖”这句话平行的,可见敬拜与战抖两者密切相关。全地都被呼召要在我们的神面前战兢发颤。就连我们的欢喜也带着战兢:当存畏惧事奉耶和华,又当存战兢而快乐。
圣经还描述了其他展现敬畏的肢体动作,这些例子也能帮助我们了解敬畏的意义。诗人说:我必存敬畏祢的心向祢的圣殿下拜。(诗五7)
由于诗人“敬畏”神,他便俯身下拜。此外诗人又说:来啊,我们要屈身敬拜,在造我们的耶和华面前跪下。(诗九十五6)
在神的面前,下拜和跪地是合宜的反应。看到神在前方经过的时候,摩西“急忙伏地下拜”(出卅四8);所罗门祷告的时候也是跪着(历下六3),随后以色列全体群众都“俯伏叩拜,称谢耶和华”(历下七3)。以斯拉在认罪时同样双膝跪下、俯伏于地,后来百姓全体也“低头,面伏于地,敬拜耶和华”(拉九5-6,十1;尼八6)。
从旧约进入到新约,这部份是否有显著的改变呢?答案是没有。旧约的敬虔观——诗篇、先知书和箴言的敬虔观——正是新约的敬虔观。耶稣以下这番话,就预设了两者间的连贯性: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惟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祂。(太十28)
这里的“怕”虽然并非“惊恐”,但代表一种“强烈的畏惧”(希腊文单字)。主耶稣在讲述“锲而不舍的寡妇”这个比喻的时候,也预设了新旧约敬虔观的连贯一致:寡妇去找的官既“不惧怕神,也不尊重世人”(路十八1-2、4)。在新约的定义下,不敬虔的人代表他们“眼中不怕神”(罗三18),而基督徒则是“凡事敬畏主”(徒九31)。新约的作者也常诉诸“敬畏神”来鼓励会众活出基督徒的样式,基督徒当“存着敬畏神的心、达到成圣的地步”,“又当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弗五21),而且还当“存敬畏的心度你们在世寄居的日子”。最后这句经文值得进一步探究:你们既称那不偏待人,按各人行为审判人的主为父,就当存敬畏的心度你们在世寄居的日子。(彼前一17)
上述经文将“儿子位分”和“敬畏”这两项主题结合起来——若审判官是我们的父,那我们就该以敬畏的态度来生活!根据圣经最后一卷书所言,天堂里都是敬畏神的人。在启示录中,不论福音的呼召或敬拜的呼召,都是“敬畏神”的呼召。
(选自《改革宗敬拜》P81-84,卓君威译,改革宗出版有限公司,标题为编者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