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徒的营 蒙爱的城www.crca.com.cn
首页 → 牧养之窗 → 进深牧养 → 阅读内容
 
背景:

让我们品尝那奇异恩典(张亮)

[日期: 9/20/2010 9:16:32 AM ] 作者: 来源:文章精选
[字体: ]

让我们品尝那奇异恩典(张亮)

 
让我们品尝那奇异恩典
  
张亮
 
第一篇

在恩典中长进(太1:18-25)

前言

对于一个真正重生的基督徒来说,上帝已经除去了我们的石心,将一颗新心放在我们里面,这颗新心是恨恶罪,爱慕神和公义、圣洁的,渴望顺服神的旨意,而过一个讨神喜悦的生活。所以,当我们在圣经中或者一些属灵伟人的传记中看到很多美好的见证时,我们常常会被感动,被激励要向他们学习,以他们为榜样努力的活出他们那样的圣洁和荣耀的生活。圣经也是如此教导我们,保罗说:“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彼得也劝勉我们:“你们蒙召原是为此,因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他的脚踪行。”然而,很多时候,当我们越是努力去效法这些榜样时,我们越发现自己做不到;当我们越是立志跟随神时,我们越发现自己的软弱无能。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他们能做到,而我就做不到呢?我是不是没有圣灵?我是不是还没有得救呢?他们又是如何做到的呢?今天,我们一起看一处经文,我们要看看上帝是如何在这方面提醒我们的。

正文

这个故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马利亚从圣灵怀了孕,但约瑟想要休了她(18-19);2、约瑟做了一个梦(20-23);3、约瑟娶了马利亚,并给所生的孩子起名叫耶稣(24-25)。但对于当时的犹太人来说,约瑟的这个举动却非常不简单!介绍犹太人娶亲的风俗。马利亚没有迎娶就怀了孕,在世人眼中,她就是一个淫乱的女人。而约瑟如此迎娶马利亚,他就要承担“淫妇的丈夫”的臭名,从此以后,他在他的同胞中都会抬不起头,他也会使他的家族蒙羞;但是,如果他休了马利亚,一方面他可以不用带“绿帽子”了,另一方面,他也会得到众人的称赞,因为他是按照律法行事,维护了律法的尊严和生活的圣洁。从约瑟的本能反应中,他也的确想把马利亚休了。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约瑟娶了马利亚,而且是立刻就娶了马利亚,面对着周围邻舍藐视的目光,面对着家庭的压力,面对着律法的指责,他毅然的立刻的娶了马利亚。通常到这里,我们常常听到的是赞美约瑟,多么坚强,多么有信心,多么有勇气的顺服了神,要我们都要效法他的榜样,可是我们却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约瑟可以顺服神,我们可以像他那样自然的顺服神吗?其实,约瑟和我们一样,都是软弱的人,软弱、无能就是我们的本性,之前的经文也说明了这一点,约瑟听到这个消息首先的反应是要把马利亚休了,只不过好一点的是“不愿明明的羞辱她,想要暗暗的把她休了”,那究竟是什么事情的发生,使得约瑟前后有如此大的改变?原因来自于约瑟做了一个梦!1)约瑟得到了天使明确的指示(对于犹太人来说,这有特别的意义);2)约瑟所面对的情况有圣经明确的预言。

这是什么?这就是恩典!这就是上帝白白的给我们的好处!弟兄姐妹们,当我们真心信靠耶稣基督的时候,我们都已经重生了,这颗新的心是恨恶罪,爱慕神,渴望遵行他的旨意,渴望过一个公义、圣洁的生活的,然而,当我们在这个世上过基督徒的生活时,我们要面对的是来自魔鬼、世界和自己身上的老我的攻击和诱惑,在这些攻击和诱惑面前,我们是何等的软弱!然而,这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的确,我们基督徒也讲榜样,也讲效法,比如保罗和彼得的教导,然而,这样的榜样和效法与社会上高举人,以人为中心的榜样和效法有什么区别呢?比如社会上所谓的“学习雷锋好榜样”,“学习焦裕禄、孔繁森”等等。请永远记住,我们基督徒的效法,是在恩典里的效法!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基督徒永远承认靠着自己,我们永远都不可能遵行神的旨意,活出神的样式,我们就是一个无可救药的罪人,即使当我们信靠了主,这个罪仍然根深蒂固的缠绕着我们,影响着我们,我们在遵行上帝的旨意上毫无能力可言,我们时刻都需要上帝的恩典,不仅仅在我们决志信靠基督的时候,更在我们的一生中也是如此!福音不仅仅是我们决志那一刻所需要知道和相信的,福音更是我们一生都需要依靠和仰望的,我们作为基督徒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的认识自我的无能,对自我绝望,不断地仰望耶稣基督的恩典,在他的恩典中刚强壮胆,得力量而与他同行的一生。正如约瑟一样,我们能够行出上帝的旨意,绝对不是我自己产生这样的信心和力量,而是上帝的恩典在前,我自己的信心和力量在后;上帝先在恩典中启示他自己,彰显他自己的荣耀、能力和祝福,我们的回应在后。我们所有的信仰的反应,归根结底,不过都是我们对上帝在我们生命的恩典的感恩的回应罢了!

弟兄姐妹们,当我们渴望遵行上帝的旨意时,当我们在这过程中越来越发现自我的软弱时,请记得我们时刻都需要上帝“主权性的恩典”。说这个“恩典”是“主权性的”,意思是说,上帝将恩典加在我们身上,不是因为他先预见到我们会有信心和力量,而是我们根本就不可能有这样信心和力量,而他出于自己的慈爱和拣选,在我们还不可能有正确的行为的时候,主动地以他自己的主权将恩典临到我们身上,使得我们可以在恩典中以信心和力量来回应他,以至于我们不会将荣耀归给自己的信心和力量,而是全部的归给上帝自己!就好像约瑟一样,他能够娶过马利亚,绝对不是因为他自己可以做到这一点,而是上帝透过“天使的显现”和“圣经的印证”这样的恩典性的作为,使得他可以有正确的回应。而这也是我们每个信徒的责任,即当上帝的恩典临到我们时,我们必须以感恩和信心来回应。

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上帝如何施加恩典在我们的生命中呢?是必须像约瑟那样,看到异象、异梦等神迹性的现象吗?上帝施恩的膀臂超过我们的想象,我当然不否认会有这些神迹、奇事的恩典,然而,这些却不是我们要追求的,这些都是上帝自己的主权,如果上帝以这样的方式来带领我们,我们就感恩和赞美,并且去遵行。然而,对于大多数的基督徒来说,上帝施恩的方式,却是通过一些我们称为“普通工具”的方式,说它们是普通工具不是说相对于那些神迹奇事,这些方式要低其一等,其实,上帝投过这些方式在我们生命中所施加的恩典的大能绝对不会低于那些所谓的神迹奇事,有时甚至比神迹奇事到达更大的改变和更新。说它们是“普通工具”是因为这些方式是所有的信徒都可以经历的,也必须去经历的,这些普通工具就是:圣经、圣礼和祷告,另外再加上教会和团契生活。
威斯敏斯特大要理问答第154问如此说:基督把祂中保的恩惠传给我们,所凭借的外部工具是什么?
答:基督把祂中保的恩惠传给我们,所凭借的外部的普通工具是祂所有的蒙恩之道,特别是圣经、圣礼和祷告;祂叫这一切在选民身上生发效力,使他们得救。

领受上帝恩典的途径:1、圣经,出于神的话,没有一句不带能力的,圣灵常常透过圣经的话语在我们心中放下确据、安慰、信心和力量;2、圣礼,奥古斯丁强调,圣礼是上帝无形恩典的有形记号;3、祷告,与神交通的管道。4、教会和团契的生活:威斯敏斯特信条25:2:按照常例,教会之外,别无拯救。

结束语

我所祷告和祈求的就是,上帝那超过我们想象的“主权性的恩典”不仅仅只是在头脑里被我们认识,而在生命中震撼我们的心灵,我期待,透过各种环境,甚至是苦难的环境,透过教会和团契的生活,透过学习圣经,参加圣礼,透过圣灵里的祷告,我们真实的认识、经历上帝的恩典,并且在恩典中不断长进,以感恩的心回应上帝,遵行他的旨意,作一个讨神喜悦的人!最后,我想以一段经文来劝勉大家:多2:11-15。
 
 
第二篇

在恩典中悔改一(路15:1-10)

前言

弟兄姐妹们,作为基督徒,我们都知道“悔改”的重要性。我们知道我们所信靠的神是恨恶罪恶的神,是忌邪的神,他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他要求我们要悔改。还记得福音书一开始,施洗约翰和耶稣是如何传福音的吗?“天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太3:2,17,可1:15),施洗约翰和耶稣也秉承旧约先知的教导,强调悔改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形式,强调结出悔改的果子,就是可见的行为(太3:8,路6:43-44,13:1-9)。对于一个真心信靠神的人,我们内心都是恨恶罪的,也都愿意遵行上帝的旨意,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发现悔改真的太难了,也太累了,因为它不仅仅要求外在的行为,更要求我们的内心。在不断的悔改、跌倒、悔改、跌倒的循环中,我们开始疲惫,开始失望,开始怀疑,甚至虚伪,到了一个地步,我们或者是在罪的捆绑中绝望,或者就是在宗教的形式下假冒伪善。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悔改呢?实际上,这里涉及到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我们是如何看待神的呢?因为我们对悔改的认识直接或间接的来自于我们对神的心意的认识。我自己能悔改吗?神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要求我们悔改的?悔改的根基在哪里?我们的心?还是上帝的恩典?我们需要看看耶稣是如何教导我们的。

正文

这是一个几乎对每个基督徒来说都耳熟能详的比喻,然而,我发现很多弟兄姐妹却并没有真正知道这个比喻在讲什么。在进入耶稣的这个比喻之前,我需要强调几点:

1)这是一个比喻,而不是三个比喻(15:3),3-32节是一个比喻的三个画面,而不是三个比喻。除非我们同时将这三个画面一起看,我们才能平衡的抓住耶稣的教导核心,而不至于以偏概全。只是因为考虑到讲道的时间限制,我们将这个比喻分成两次来讲;

2)我们需要明白圣经中“比喻”的意思,我们翻译成“比喻”这个词,原文的意思是:以平易、通俗而间接的话所说的教训,在圣经中,它既可以是比喻,也可以是寓言、故事、箴言、比较等,所以,在看待比喻时,不能都简单的理解为寓言,里面每个人物、每个事物都有特别的寓意,好像耶稣接下来讲的比喻,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牧人就是神,九十九只羊是指法利赛人,失落的那只是信主的人,这样的解释会产生出很多耶稣并没有强调或没有表达的意思;

3)耶稣讲比喻的目的,不是要让人更难明白,恰恰相反,他是要人更加明白他的意思,这种明白,不是只在头脑里,而是在心底里引起我们的共鸣,耶稣要对我们的心说话,所以他用比喻。

我们要注意耶稣在这里说比喻的对象是谁?包括两个完全不同的群体:众税吏、罪人,和法利赛人、文士(路15:1-2,这里需要简单介绍这两个群体,拉比有一条规条说:“不可与不敬虔的人交往”,拉比甚至不会教导这样的人,对于当时所谓敬虔的犹太人来说,耶稣的举动根本就不像一个拉比)。那么,耶稣当时所面对的两个群体又是怎么看待“悔改”的呢?
1)法利赛人和文士非常看重悔改,他们甚至称悔改是“打开天国的钥匙”,然而,在他们心中,一个人必须先悔改了,变好了,才有资格进入天国;
2)围绕在耶稣周围的众税吏和罪人,他们渴望听耶稣(“听”通常表明听从、顺服的意思),这表明他们渴望顺服耶稣,他们清楚自己要付的代价,他们愿意成为盐,然而,正如法利赛人和文士所说:圣洁的上帝会接待他们这样的罪人,并且认同他们吗?让我们开始看这个比喻吧。

首先我们要看第一个画面,这个画面告诉我们什么呢?(考考大家!)告诉我们,是神亲自带领罪人悔改,并为此充满欢喜!我们要记得当时的犹太人从小就受律法主义的教导,长期的耳濡目染,使得不仅仅法利赛人和文士狂热的相信他们要靠律法称义,就连那些罪人和税吏也都受对律法错误的认识的影响。对于犹太人来说,他们相信神是他们的父(赛63:16,64:8,耶3:4),然而这个父却更多的是“严厉的父”,是一个“嫉恶如仇”、“与罪人为敌”、“冷酷无情”的父,他们敬畏他,甚至惧怕他。我们知道这些罪人和众税吏是渴望跟随耶稣,渴望神的接纳的,然而,对于他们来说,心底会有这样的疑问:神真的会接纳他们吗?他们的行为是如此的不完全,他们常常软弱跌倒,上帝会悦纳他们这么不完美的悔改,赐给他们天国的钥匙吗?耶稣很清楚,如果他只是简单的告诉他们:神是充充满满有恩典有怜悯的神,不是你们的悔改本身让他喜悦,而是他爱你们,亲自带领你们悔改,并为此而欢喜快乐!这样的说法也许可以进入他们的头脑,但却无法进入他们因为长期受教育受影响而已经形成了坚固营垒的内心。为了让这些罪人真正在心底明白这个道理,耶稣用了比喻。(解释比喻的意思:当时的社会,牧人牧羊主要不是用来宰杀,而是割羊毛,牧人通常从小时就开始牧羊,和羊之间建立了非常深的情感,羊认得牧人的声音,好牧人甚至会为羊舍命,这些都是当时很常见的社会现象,犹太人完全明白并且对此深有体会,他们或多或少都有过寻找亡羊的经历或者与有过这种经历的人有亲密的交往,那种重新得到失去的羊的喜悦或者与这样的人一同庆祝的喜悦就在他们的心里)耶稣的意思是说:你们的心里很清楚的感受到这种喜悦,我告诉你们,当你们悔改时,天父就是这么欢喜!并且,不是你们自己悔改,他才这么欢喜,他的欢喜不是建立在你们悔改的行为上,不!而是你们失落,他在寻找你们的过程中充满着与对你们的忧急,当得到你们(当你们回到他的怀抱中,也就是你们真正明白悔改时)他是多么的欢喜啊!实际上,耶稣在纠正这些税吏和罪人一个错误的认识:不是用你们的悔改去换取神的爱,你们的悔改是如此的不完美,根本不配得神的爱;而是神因着爱你们,在你们失落时何等忧急,在得回你们时何等欢喜!你们要明白上帝以不变的爱爱你们的心,明白上帝看你们如此珍贵,明白上帝对你们悔改的欢喜!而欢喜的背后正是那颗充满爱和珍惜的心!

第二个画面是同样的道理,耶稣在此特别对当场的妇人说比喻,因为作为妇人,可能很难体会男人的那种喜悦,但是她们也有同样的喜悦经历,就是寻找失落的钱。(解释比喻的意思:十块钱相当于当时的人一天的生活费用,当时的人都是每天工作,每天领第二天的工资(记得主祷文!),对于一个贫穷人家来说,失落一块钱就意味着少了十分之一,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很多妇人都有过找寻失落的钱的经历,那种失落时的忧急,找到后的喜乐,深刻地刻在她们的心版上,耶稣实际是在说:“妇人们,你们知道吗?当你们失落时,上帝就如同你们忧急那样的忧急,当你们找到钱时,上帝就如你们喜乐那样的喜乐!你们明白上帝的心吗?”

当我讲过这个比喻的前两个画面,可能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虽然明白了这个道理,然而这还是只在我的头脑里:“啊!我知道了!上帝很爱我!如此而已。”弟兄姐妹们,你们真的明白耶稣在讲什么吗?究竟是我们自己觉悟然后悔改,还是上帝因着爱我,忧急我,引导我觉悟,然后我悔改,而上帝就在我的悔改中欢喜?在这个故事里,谁是主角?谁是主语?谁是推动者?是我?还是神?在我们的内心中,我们每个人都根深蒂固的存在着一种思维:我需要做点什么,我才能得到赦免,上帝才欢喜。我需要做点什么,我才有安全感。而“悔改”正是我的安全感来源,当我不能“悔改”时,我很痛苦,因为我没有了安全感。这种想法非常符合堕落后的人的思维模式,甚至这种想法本身也带给我们安全感,因为我们觉得这样想才是对的,才是好的,我们对不这样想充满了恐惧。然而,恩典却告诉我们,这样想是完全错误的!这种想法其实是更深层次的“自义”,即我觉得我需要用什么东西来讨上帝的喜悦,我也觉得可以有什么东西来讨上帝的喜悦,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我们其实正是中了魔鬼的诡计。恩典的福音所要告诉我们的就是:我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可以讨上帝的喜悦,我们也根本没有任何的能力可以讨上帝的喜悦。我们是这样的污秽、败坏,我们所有的义在他眼中都好像污秽的衣服,甚至我们的悔改都是如此的不完全,我们能讨上帝的喜悦是因为他定意喜悦我,他主动的施恩,怜悯,爱我,使得我在他的面前成为他所珍贵的“羊”,所珍贵的“钱”,当我们被他得回时,他何等的喜悦!我们的悔改根本就不是他爱的原因,而是他爱的结果;我们悔改的力量不是来自于我们的心志、毅力、决心,而是来自于对他的爱、接纳、在我们失落时的忧急,在得回我们时的欢喜全身心的感受、认识后,所带来的悔悟。在我真心悔改前,我需要知道、认识、体会到上帝的爱,上帝的忧急,上帝的欢喜!恩典的福音将我们整个的思维模式完全的翻转,我们所有的基督徒行为都来自于我们对上帝的认识,包括他的爱、恩典、怜悯、公义等等,没有对上帝的认识,我们不会产生正确或者真正的回应,而只能是外在宗教式的行为,而这恰恰是耶稣所反对、上帝所憎恶的。弟兄姐妹们,我鼓励你们在此刻安静自己的心,好好想想过去的经历中,什么东西的失落带给你忧急,而它的得回带给你何等的喜乐!好好想想,从心里体会那种感受,那正是上帝对你的感受!(举我自己的例子:在读书时不小心将储蓄卡遗留在ATM机里,晚上的忧急,第二天一大早得回的喜乐,在那一刻,我真正明白了上帝对我的心!)

结束语

所以,弟兄姐妹们,你们渴望悔改吗?停止那种以悔改来换取神的爱的想法吧,真正承认我们就是一个污秽败坏的罪人,我们的悔改根本就达不到上帝的要求,我们只能是赤身裸体、两手空空的带来耶稣面前,祈求他无条件的爱和怜悯。他对我们不变的爱是我们悔改的原因,他对我们失落的忧急是我们在绝望中的安慰,他对我们回应的喜乐是我们悔改的动力。讲到这里,也许会有弟兄姐妹说,那么,我怎么知道我和上帝之间已经有了这件牢不可破的联系?我怎么知道上帝在寻找我?当我犯罪堕落的时候,我就在这里等着,什么都不做,直等到他领我悔改吗?而且,如果一切都是恩典,那我岂不是会在恩典中放纵自己了?这些问题我们将留在下个主日继续讨论。
 
 
第三篇

在恩典中悔改二(路15:11-32)

前言

弟兄姐妹们,上次的主日我们讲了耶稣这个比喻的前两个画面,透过寻找迷羊和寻找失钱的两幅画面,我们感受到了上帝那颗无限的怜悯和无条件的爱的心,这样的心是我们悔改的动力。是的,我们绝对不是以悔改来换取恩典,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的行为,哪怕最好的行为都是污秽的衣服,根本不足以来换取神的爱,更是因为这样的想法是对恩典的亵渎,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义”,把上帝的爱当作一种交换。悔改乃是恩典的结果,是我们领受恩典的回应,上帝如此爱我,在我失落时如此忧急,在我回转时如此欢喜,这样的爱不能不令我们心怀感激,这样的恩典不能不令我们真心悔改。然而,听完耶稣讲过了前两幅画面,我们的心底还是会有问题,比如:我怎么知道我和上帝之间已经有了这样牢不可破的关系?当我犯罪堕落的时候,我就在这里等着,什么都不做,直等到他领我悔改吗?而且,如果一切都是恩典,那我岂不是会在恩典中放纵自己了?透过今天的信息,我们要来回答这些问题。

一、对比喻的解释

如果说前两幅画面所针对的主要是税吏和罪人的感受,那么最后一幅则是针对当时在耶稣周围的所有人。如果说前两幅画卷比较强调上帝的作为,比较强调上帝的心,那么最后一幅则比较强调人的回应,人对上帝错误的认识。在最后一幅画面中,耶稣对世人的心态的揭露到了最尖锐的地步,弟兄姐妹们,想象一下如果你置身于耶稣讲道的当时,我可以告诉你,当那些法利赛人和文士听到耶稣所讲的这幅画面时,他们的表情会是什么?(极度的震惊,越来越震惊乃至目瞪口呆!)。其中我们看到了两个儿子。小儿子狂妄的要求分家,如果我们了解当时犹太人的背景,我们会知道这个小儿子有多么败坏(他实际上是在咒诅父亲死,因为在当时,只有当父亲死后,才可以分家的),然而他却遭受了很可怕的结果,圣经说他后来“醒悟”了过来,他真的“醒悟”了过来吗?我们看看圣经怎么说的:不配,作雇工。他还是按照世界的思维!然而,父亲有没有说:“那好吧,就按照你对我的认识来成就吧,你就不再作我的儿子,就做雇工吧。”(解释父亲“跑”、“亲嘴”、“穿袍子”、“戴戒指”、“穿鞋”、“吃喝快乐”的含义,注意父亲的前两个动作是在小儿子表态之前还是之后),他得到的是父亲完全的接纳、爱、高举和快乐!当我们看到这里,我不知道你们会不会有“大儿子”的心态,我过去会有!现在也常常会有!因为大儿子的心态太符合我们的思维模式了!“我服事(指像奴隶一样的服事)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凭什么那个败坏的小儿子却得到了我都没有享受到的好处!”大儿子其实是在说:“这太不公平!”而这其实也正是法利赛人和文士的想法,这其实也是他们抵制耶稣最重要的原因。他们其实是在说:“如果人不用付出什么就可以得到上帝的赏赐,那我们的付出算什么?并且这样的上帝公平吗?”

那父亲如何来回应大儿子的指责呢?1、你是我儿子,你常和我同在;2、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这在说什么?在说:“你成为我儿子,不是因为你做的多好,服事多辛苦,而是你就是我儿子;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这不是你工作的工资,不是代价,而是它们就是你的。”父亲在这里说什么?在说恩典!父亲在说:“既然你得到这一切的财产,根本不是因为你服侍得多么好,干得多么累,做得多么多,而是因为你本来就是我的儿子,我仅仅是因为你是我儿子而赐给你这一切。实际上,你所做的所有一切,都不能换取你作为我儿子的地位,也不能让你得到这一切的产业。那么,你就不能用做了多少来和你的弟弟比较。”实际上,如果大儿子真的明白父亲所说的,他看待小儿子的目光一定会有改变,不再是“你这个儿子”,而是如父亲所说“我的弟弟”。是的,既然无论大儿子还是小儿子能够成为父亲的儿子,能够被父亲接纳都是因为父亲的爱、怜悯和恩典,而这个爱、怜悯、恩典根本就不是他们自己能够赚取的,而单单出于那位父亲,那么他们就不可能用自己的行为进行比较。当他们在恩典中看到自己的罪恶,在恩典中看到自己的愁苦,当他们在恩典中不敢再夸耀自己的行为,当他们在恩典中享受父爱的完全时,他们只会为那些不在恩典中的人悲哀,为那些回到恩典中的人欢喜。从这个意义上,恩典正是医治我们属灵的骄傲、自义、论断的良药。

二、对比喻的反思

1、小儿子和大儿子的行为在本质上是一丘之貉

小儿子的行为在教义上常常被称作“反律主义”或“放纵主义”,大儿子的行为在教义上被称作“律法主义”,给人的感觉,这两者常常被认为是对此对立的两个极端。然而,如果我们从罪的本质来思考这两种行为,我们会发现它们不过都是一丘之貉罢了。当人类堕落以后,罪已经根深蒂固的影响到我们,我的思维、情感、理智、动作无不受到它的影响。圣经中对罪的定义有很多,这些定义从不同角度让我们更深的认识罪的影响、罪的捆绑。其中的一个定义是说:罪就是从神以外的其他任何东西那里得到安全感和满足感。表面上两个儿子的行为是南辕北辙,然而从这个角度来说,小儿子和大儿子的行为在本质上其实没有区别。小儿子和大儿子都不愿意单单从父亲那里得到安全感和满足感,小儿子想从钱财那里得到安全感,想从放荡中获得满足感,为此他甚至向父亲提出了很过分的要求;大儿子想从“像奴隶那样的服事”中得到安全感,想从父亲对他付出的肯定那里得到满足感。

2、小儿子和大儿子都需要在恩典中重整价值观,在恩典中悔改

然而,恩典的福音却告诉我们,除神自己以外其他的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带给我们满足感,“以别神代替耶和华的,他的愁苦必加增”;除神自己以外的其他任何东西也不可能带给我们安全感。当大儿子在愤怒的斥责父亲接纳小儿子时,他的想法里所隐含的一个前提就是,他像奴隶那样的服事才配得父亲的爱和接纳。然而,恩典的福音却告诉我们,我们所做的一切,哪怕是最好的一切都不配得神的爱,因为在神眼中都是那么的败坏,甚至我们想用自己所做的一切去讨取神的赏赐的本身就是罪,因为我们这样做,就是在神以外的其他东西那里获得安全感,在从我们的行为那里获得安全感,这背后是深层次的“自义”,恩典福音就是要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完全败坏”,自己的“全然不配”,我们如果真实的看自己,只能绝望,无论是小儿子还是大儿子(当然,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假冒伪善,好象法利赛人所做的那样,自己欺哄自己)。我们唯一的仰望,唯一的信靠,唯一的安全感和满足感,只能是上帝自己,没有其他任何东西!单单就是他自己!也只有在这种认识之中,我们才能真正的悔改。悔改永远都不是我们主动的行为,而是上帝恩典工作的结果,这种工作在我们生命中发动,使我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罪,但同时也认识到上帝的爱、接纳、包容、赦免、更新和大能,以至于我们可以回应他,以至于我们可以靠着他的更新和能力改变自我。比喻的最后,耶稣并没有告诉我们小儿子后来怎么生活的,大儿子是否悔改,这不是耶稣的目的,耶稣的目的是要让那些被律法主义所捆绑的人的内心被真正撼动,重新思考他们对上帝的回应是否错了,他们是否错误的理解了上帝的心。

三、对三个问题的回应

1、我怎么知道我和上帝之间已经有了这样牢不可破的关系?

当我们听完这个比喻的三个画面,我们可能心里会想,能够在神完全的爱里是多么幸福啊?可是这世上有这么多人不在神拣选的爱里,我怎么就知道自己就是那被牧人珍惜的羊,就是那被妇人寻找的钱,就是那被父亲所完全接纳的儿子?我怎么知道我与上帝之间已经有了这样牢不可破的关系?请注意,耶稣在这三个画面中并没有说你要怎样才能和上帝之间有牢不可破的关系,而是以上帝就渴望与你建立一个牢不可破的关系为前提,对于那些“挨近耶稣,要听他”的税吏和罪人,耶稣已经默认他们和上帝之间有了牢不可破的关系,正是在这个前提下,他才讲这个比喻,为要归正他们错误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挨近耶稣,要听他”用另一个更常用或更准确的描述,就是“信靠耶稣”。先不要管你是否能做到,是否做得好(你本来就做不到,也做不好),耶稣要问的是:你信靠我吗?你紧紧地抓住我吗?你不要想在我之外得到安慰,你不要想靠自己努力做得好来寻求安慰,安慰唯独来自于你是否愿意紧紧地抓住我,你们不要以悔改来得安慰,恰恰相反,惟有在我的安慰中你们才能悔改。

2、当我犯罪堕落的时候,我就在这里等着,什么都不做,直等到他领我悔改吗?

从“浪子回家”的画面,我们看到,作为有自由选择能力的人,上帝不是把我们当作机器,像羊或者钱那样毫无意识的被使用。而是透过环境,透过圣灵的感动来引导我们的心转向他。请注意,父亲没有自己来寻找小儿子,而是小儿子自己意识到他在父亲之外的痛苦和绝望,主动回转。所以,在悔改中,我们人有自己的责任:就是随时对圣灵的感动,对天父透过环境在我们心中的引导回应。我们不要追求回应一定要多么完美,实际上,小儿子的回应一点也不完美,而是在回应中越来越深的认识天父的慈爱、怜悯、赦免的完全,越来越深的认识恩典,我们的回应才会越来越完美。

3、如果一切都是恩典,那我岂不是会在恩典中放纵自己了?

(略)

结束语

弟兄姐妹们,我们必须要明白,所有圣经的教导都是以恩典为中心的,如果我们的任何思考、任何行为不是以对恩典的回应为出发点,那就一定有问题,也一定会产生各种问题,诸如“痛苦”、“绝望”、“论断”、“自以为义”、“骄傲”等等。这是一场持续一生的争战,因为罪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表现在堕落的人的思维模式上,或者是“放纵主义”,这其实是在以神之外的其他事物那里得到安全感和满足感;或者就是“律法主义”,这其实是在以自我的行为那里得到安全感和满足感。而恩典的福音所要告诉我们的就是,我们需要明白上帝是怎样无条件施恩的上帝,我们是怎样败坏的人,以至于我们可以完全以上帝为我们的安全和满足。具体在今天的信息中,我们的悔改也是在恩典中的悔改,我们必须真正体会、认识到上帝的心:上帝对我们的爱、接纳、忧急和喜乐,我们必须真正体会、认识到自我的败坏、空虚、绝望,自义的可笑和虚伪,我们才能真正的完全否定自己,而安息于上帝的爱和恩典中,以至于真正的悔改。愿我们都能做一个真正认识恩典、体会恩典、活出恩典,在恩典中悔改的人。
 
 
第四篇

与基督联合(加2:15-21)

前言

弟兄姐妹们,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讲恩典。我们说,圣经所有的教导都是以恩典为中心的,如果我们的任何思考、任何行为不是以对恩典的回应为出发点,那就一定有问题,也一定会产生各种问题。那么,恩典如何真实地临到我们的生命中呢?我该如何真实地经历恩典、回应恩典呢?弟兄姐妹们,恩典对于我们来说,绝对不只是一个头脑里的概念,或者神学里的教义。在神的计划中,恩典是透过一个真实而具体的人临到我们生命中的,那就是基督。约翰福音一开篇就明确宣告: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从他丰满的恩典里我们都领受了,而且恩上加恩。律法本是借着摩西传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约1:14-17)。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的住在他里面(西2:9),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也是在他里面才赐给我们的(弗1:3)。正如我们过去讲过的,“与基督联合”是我们领受恩典的唯一途径,然而今天,我想透过这段经文向大家表明,“与基督联合”的教义如何帮助我们从恩典的角度看待我们的基督徒生活,从而时刻活在基督的爱里,并在他里面得到真自由。

背景

在进入这段经文前,我们要先了解保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下这段文字的。加拉太是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那里的教会是保罗在第一次宣教旅程中建立的,加拉太书写作于教会建立后一到两年的时间里,那时加拉太的信徒,其真理的根基都还很浅。当时,有一些假教师混入了加拉太教会,他们教导说,加拉太人是信靠基督称义了,然而,他们需要遵行律法以维持他们在称义的状态中,首先就是行割礼。弟兄姐妹们,其实这种教导与当时主流的犹太人的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简单介绍“约律主义”),这种思想对当时的犹太人影响是如此之大,禁锢是如此之深,就连彼得也在其面前软弱退缩,以至于保罗不得不当面责备他。

其实弟兄姐妹,我们需要问问自己,我们有没有类似的想法?我可以告诉大家,这种想法太对我们的胃口了!我们当然都承认自己是罪人,我们当然深深的知道惟有耶稣基督能救我,惟有他的宝血能洗净我们的罪。对于一个真信徒来说,他的内心是恨恶罪,渴望圣洁,渴望荣耀神,并讨神喜悦的。当我们犯罪时,我的心是很痛苦,很忧伤的;当我们在罪恶中不能挣脱时,我们是很绝望,甚至恨恶自己的,更何况那位至公义至圣洁的上帝,岂不是更对我们的罪充满愤怒吗?请注意,直到此时,我所说的都是符合圣经的,然而接下来就有点变味了,你们要留心听:于是我需要做点什么来表明自己真的是一个基督徒,我需要做点什么来挽回神的愤怒。大家也许会说,这样想很对啊,我总不能在恩典里放纵吧?然而,想想当时加拉太人的做法,他们也完全相信他们是因着神的恩典而称义的,他们只是觉得遵行律法来维持自己的称义是合情合理的,这跟我们做点什么来表明自己真的是一个基督徒何等一致。然而,为什么保罗会对这样的教导如此愤怒,宣告是“另一个福音”,并宣告这样教导的人当受咒诅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看保罗的理由:

正文

一、人称义是单单因信耶稣基督(加2:15-16)

1、犹太信徒知道称义是因信耶稣基督;
2、犹太信徒自己也信靠了耶稣基督(believe in);
3、犹太信徒知道没有一人因行律法称义。

保罗这里其实也谈到了“真信心”的特质,正如《海德堡要理问答》所说,真信心包括“确实的知识”和“真心的信靠”。不过,保罗这里主要是强调双方的共同点,即这些都是大家所承认的,这是信仰的根基,然而,保罗接下来要说明,那些假教师的教导却实在摧毁了这个根基。

二、靠律法来维持救恩实际上是否定单靠基督称义(加2:17-18)

1、靠律法来维持救恩实际上是证明我仍旧是罪人;
2、靠律法来维持救恩实际上使基督成为罪的奴仆。

保罗实际在说,如果按照你们的观点,我们这些寻求单单靠基督称义的人,还要靠律法来维持救恩,实际上就证明我自己还没有真正达标,还有让上帝不满意的地方,这并不是一个真正“称义”的人该有的,因为“称义”就是真正无罪了,那么,这样的人只能是一个实质上的“罪人”。更可怕的是,这种观点极度的贬低了基督的工作,因为单单基督的工作仍然不能使一个人完全称义,一个在基督里的人仍然是一个罪人,在罪之下,意味着基督也在罪之下,基督是罪的奴仆。

三、与基督联合是因信称义的实质(加2:19-21)

1、与基督的死联合,我已经向律法死了;
如果单单看“基督的代赎”,你会发现上帝是不公义的,因为这是违背律法的,因为上帝向一个完全无罪的人宣告咒诅、愤怒和审判,因为上帝让一个不相干的人代替我们被杀(【申24:16】 不可因子杀父,也不可因父杀子。凡被杀的都为本身的罪。)上帝当然不可能不公义,上帝当然也不可能违背律法,因为律法正是反映他自己的本性。那么,这一切是如何产生的呢?因着“与基督联合”!圣经告诉我们,我们与基督的联合到了一个地步,根本就不再分彼此(【林前6:17】 但与主联合的,便是与主成为一灵。【西3:4】 基督是我们的生命,他显现的时候,你们也要与他一同显现在荣耀里。)所以,在我们与基督的联合里,上帝真的看基督是如此的败坏、罪恶,以至于他将最大最完全的愤怒和咒诅倾泻在基督身上!(【林后5:21】 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

布赖恩 夏贝尔在他所写的《靠恩典成圣》如此解释“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们在基督的钉十字架上与他联合意味着我们与他一同在十字架上。他把我们的全人,包括我们所有的罪,在他里面一起被钉在十字架上,我也与他一起被挂在那里。透过耶稣的眼睛,我看到那些罗马士兵聚集在我的脚下,为我的衣服拈阄,我自己则赤身露体,路上的旅客嘲弄着我的名字,我的母亲为我哭泣,我的门徒四散而逃,在巨大的痛苦中,我的嘴唇在最后深深的喘气,我的血在地上滴了一滩,我的生命正在消逝。我死了,与基督一同钉在十字架上。因此,所有信靠基督的工作而不是他们自己的人,都使他们与上帝和好了。

2、与基督的生联合,基督在我里面活着;

保罗不是说:我活在基督里,乃是说:基督在我里面活着。与基督的生联合所带给我的,是基督成为我生命的主,基督自己成为我生命的动力、力量、高台、避难所,基督成为我信仰生活的主语。不再是我要怎样去维持我在基督里的地位和身份,保罗宣告我们——我们在上帝面前的身份、身体、地位——已经建立在基督的生命基础上了,他的生命持续不断、天天的代替我们的生命,基督自己完全成为我的生命,基督的功劳成为我的功劳。我们不再需要安息于我们的工作侍奉,我不再需要想:当我们努力的读经、祷告、侍奉、行善以后,我松了一口气,说我可以安息了,因为上帝应当满意了。我乃是这样想,我在基督里,我安息了,因为上帝满意了。

3、与基督的联合,是信心的工作;

那么,我如何才能与基督联合呢?信心!与基督联合是上帝的计划,是上帝白白的恩典,只需要我们以信心来接受。并且,保罗在此所强调的,不单单我刚信主时,我以信心与基督联合,乃是我每天不断的以信心,透过圣灵的印证,坚信与基督联合的事实,并且不断地以“与基督联合”的角度去看自己每天的信仰生活。(举例)如此,与基督联合,会让我们真正在生命中认识神的爱,也真正明白并抓住神的恩典。神的爱和神的恩典,对于我们来说,不再是一个个空洞的概念或枯燥的教义,乃成为我们生命的体认。而这样爱和恩典也成为我们爱神,侍奉神的动力之源。

4、与基督的联合,我才能认识神的爱;
5、与基督的联合,我才能不废掉神的恩。

以下摘自我正在翻译的一本书中的一段话:

“我们与基督联合赐给我们继续基督徒生活的资源,这也是借着信心活出来的。那究竟什么是与基督联合的信徒如今活出的信心生活呢?这是一种敬虔生活的经历,建基于(或来源于)以信心紧紧抓住与基督联合的事实。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让我们理解是否我们在合乎上帝心意的敬虔中成长。大多数基督徒本能的试图将我们的称义地位建立在我们是否有成圣的生活上(例如,我们本能的尝试用我们的善行来维持自己的称义)。理查德•卢雷斯(Richard Lovelace)在他的著作《属灵生活原动力》中很好的描述了这样的心态:

在今天的教会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坚定的在他们的生命中拥有单单依靠基督使他们称义的观念。有许多人是如此轻看上帝的圣洁,也如此轻看他们犯罪的程度和罪疚感,以至于他们看不到他们称义的需要,虽然在他们生活的表象下,他们隐藏着深深的罪疚感和不安全感。另外有许多人对这个教义只有理论上的委身,然而在他们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他们是依靠他们的成圣来保证自己称义的地位……他们用自己的真诚、他们过去归正的经历、他们近来的敬虔表现或者他们在意识上、意愿上相对少的不顺服来获得被上帝接纳的确据。很少有人真正彻底的站在路德的立场上,去过每天的生活。路德认为:当你在信心中向外看,完全依靠来自基督的外在的义(而不是你自身任何的表现)作为你被接纳的唯一根基,你就是被接纳的,在这样的信心中得释放,将使我们不断成圣,因为信心在爱和感恩中是活泼的。”

四、与基督联合的应用

1、正确的回应“律法主义”,比如“我总要做点什么上帝才喜悦”的想法,实际上,这种想法不是在高举基督,而是贬低基督,我们把自己的行为看得太高,我们把基督的工作看得很低。只有在我们弃绝自己任何的自我努力,而单单仰望他,信靠他时,基督的荣耀才得到最大的彰显。

2、正确的回应“反律主义”,比如“不用担心,上帝按照我的本相接纳我”的想法,结果我就永远在自我中虚假安慰自己说,我不用怕什么,上帝接纳我的本相。不!弟兄姐妹,我们的本相就是“比万物都诡诈”,就是罪恶,没有义人,所有的行为都是污秽的衣服,上帝从来不接纳我们的本相,而是憎恶我们的本相。上帝只接纳、只喜悦基督,上帝要我们时时刻刻都回到基督里,除非我们在基督里,我们才被上帝所接纳和喜悦。福音绝对不是要我们继续活在“自我”中,福音乃是要我们活在“基督”里。

结束语

透过今天的经文,我盼望我们更深的认识“与基督联合”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从加尔文开始,“与基督联合”被很多神学家称为基督教神学救恩论的中心。在我眼中,这是比“因信称义”更根基更重要的教义。然而,我们不能只是知道这条教义,最重要的,是将它应用到我们生命的各个层面,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生命最大的益处;因为只有如此,真理才能透过住在我们里面的圣灵大能的工作,带给我们自由、丰盛和祝福!
 
 
第五篇

在恩典中看行为(太20:1-16)

前言

今天我们将继续“恩典”的话题。我们说恩典是圣经所有教导的中心,上帝爱我们、拣选我们、祝福我们,是出于他的恩典,而不是我们自己的行为。那么,这是不是说,我们的行为不重要呢?当然,这里的意思不是说,我们可以随意做什么,而不管是否合乎上帝的心意。我们之前已经说过,这种“反律主义”或者“放纵主义”的想法是不符合圣经的,这样的人根本不明白也没有真正经历恩典的滋味。作为一个真正经历上帝恩典的人,我们的内心一定会生发出感恩之心,这样的感恩之心是我们所有行为的源泉。但是,圣经中似乎也有不少经文教导,上帝会报答我们的行为,比如:太25:14-30三个仆人的比喻。这样看来,我们的行为似乎也有值得可夸的地方,而且似乎表明上帝会按照我们的行为来“论功行赏”,但是这样一种“以行为换取赏赐”的想法不是和恩典矛盾的吗?上帝当然不会说矛盾的话,在今天的这段经文中,耶稣就将向我们表明,上帝是如何看待我们的行为的?实际上,我们会发现,上帝仍然是从恩典的角度来看我们一切的行为。

背景

在进入今天这个比喻之前,我们需要一起看看耶稣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讲这个比喻的。之前马太福音讲到一个少年财主求永生,从人的角度来说,他做的已经非常好了,然而耶稣向他表明,他的行为距离上帝的标准还差得太远。对于门徒而言,这是非常让人惊讶的,因为当时的犹太人相信,财富是证明上帝悦纳一个人的证据。如果这样一个严格遵守律法的富人都不能进入天国,那么什么人才能进去?耶稣说出了很重要的一句话:“在人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是的,人永远无法靠自己的行为进入天国,唯独上帝可以让人进去,救恩永远都是上帝自己“主权性”的作为。接下来很关键的一段话来了,在这个情况下,彼得说了一句话,这句话表明彼得的想法:“主啊,我们已经尽我们一切所能的来跟随你了,我们已经付了我们所能付出的最大的代价。你怎么看待我们的付出或者我们的行为呢?”耶稣肯定了门徒的付出,也肯定上帝悦纳这种付出,并说明他们将得到怎样的赏赐。然而,这样的说法隐藏着一个危险,就是似乎在肯定“以行为换取赏赐”的“律法主义”思想,但是,这种思想正是之前耶稣所否定的,因为耶稣刚刚才说明,没有一个人可以靠着行为得救,没有一个人的行为是达到上帝的标准了的。那么,该如何理解这看上去似乎矛盾的说法呢?耶稣接下来讲了这个比喻。

正文

这个比喻基本是讲一个家主在不同的时间点,雇佣工人进他的葡萄园作工,在一天的工作后结算工钱的故事。故事中对应的时间是:早晨六点,九点,中午十二点,下午三点,五点,最后结算工钱的时间是下午六点。也就是说,最先进来的人,已经工作了整整十二个小时!而最后进来的人,只工作了一个小时。弟兄姐妹们,我想作一个调查,你们中间觉得最先雇来的人的说法有道理的请举手。

你们知道吗?如果我不知道耶稣讲这个比喻当时的背景,我也会觉得最先雇来的人的说法很有道理。简单介绍这个比喻的背景。

一、上帝永远不亏负我们的行为。

“朋友,我不亏负你!”实际上,在当时,一天一钱银子已经是相当高的工资了。最重要的,那些工人能够进入这个葡萄园作工,不是因为他们干的多好,注意家主召人时,没有问他们的技能和工作经历;也不是因为找不到别的人,实际上,大街上到处都有人在找工作。家主根本就没有亏负他们,相反,对于当时的犹太人来说,当他们听到这个比喻时,他们是多么羡慕那些工人啊!有这么好的家主!

实际上,对于我们这些基督徒来说,我们也需要永远牢记,上帝永远不亏负我们的行为。不仅不亏负,恰恰相反,我们的行为究其本身而言,反而是达不到上帝的标准。

威斯敏斯特大要理问答第149问:人能全守上帝的诫命吗?
答:不管是靠自己,还是靠今生所领受的任何恩典,均无人能全守上帝的诫命;反倒天天在心思、言语和行为上,违背上帝的诫命。

我们就好像一个替老板打工的工人,结果我们使劲全身力气,生产出来的全是不合格产品,根本卖不出去,反倒消耗了老板的原材料,浪费了老板的时间,按照公平的合同,我们应当是要赔偿老板的损失,而不是得到老板的赏赐。而且老板对于这样的情况,绝对不是笑脸相迎,而是满脸怒火。其实,我们反而应该想,这样的工人凭什么能够得到赏赐?

二、上帝的怜悯和恩典是我们得赏赐的根本原因。

请注意耶稣所说的家主对最先雇来的工人的回应:“我给那后来的和给你一样,这是我愿意的。”是的,这些工人能够被招进去,这些工人能够得到如此高的工资,根本就跟这些工人的工作没有关系,而是“我愿意的”!是出于家主内心的愿意,是出于他的怜悯和恩典!

威斯敏斯特信条第十六章第五条:
我们不能靠最善的行为从上帝手中赚得赦罪,或永生,因为这种行为与将来的荣耀极不相称,而且我们与上帝之间又有天壤之别,我们藉着这些善行,既不能使祂受益,也不能补偿我们以前的罪债。我们尽力而为,只不过是尽当尽的本分,我们乃是无用的仆人。它们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从上帝的灵发出。同时它们又因是由我们行出来,便被诸多软弱和瑕疵玷污,并与之混杂,以致经不起上帝严厉的审判。

那么,上帝对我们任何的行为都是赏赐吗?不!他赏赐那些出于感恩的心,按照上帝的心意而行的行为。

三、上帝在恩典中赏赐和祝福我们出于感恩的行为。

请注意,家主所赏赐的,是那些愿意接受家主的邀请,也就是愿意对家主的恩典回应,并按照家主所吩咐的去行的人。但是,既然我们所行的仍然充满软弱和瑕疵,为什么上帝可以赏赐我们呢?上帝赏赐我们,他岂不是不公义了?

1、上帝在基督里看待我们的善行。

威斯敏斯特信条第十六章第六条:
然而,信徒本人既因基督得蒙悦纳,他们的善行也在祂里面得蒙悦纳,这不是说,他们今生在上帝眼中完全没有瑕疵,无可指摘了;乃是说,祂既在祂儿子里看待他们,便乐意对那虽不免有许多软弱和瑕疵,却是出于至诚的善行,欣然接纳并予以报答。

上帝赏赐我们,没有不公义,因为他是透过耶稣基督来看我们的。在我们所有的行为上面,都覆盖着基督的行为,基督的义,这是完美而没有瑕疵的。当上帝是在他儿子里看我们时,他看到的是基督的义,是完美的,上帝很喜悦,我们已经在基督里被上帝悦纳,可以说,基督透过自己一生无罪的生活和一次的献上,已经处理了上帝公义的要求。同时,上帝也透过基督看到在基督里面每一个具体的我们,只要是我们乐意按照他的教导来回应他,虽然这些回应都是如此不完美,但是他乐意称这些回应为“善行”,而且乐意报答。那么,他所悦纳的行为需要满足一些什么特征呢?

2、上帝所要求的善行的特征。

海德堡要理问答如此说:

问91:什么是善工?

  答:是那些只按照神的律法,为荣耀神,从真信心行出来的事,而非按照我们自己的意见或人的命令行出来的事。

所以,什么是“善行”呢?就是有正确的动机(从真信心行出来),有正确的标准(按照神的律法),有正确的目的(为荣耀神)行为。而所有这些正确的动机、标准、目的,都是因为上帝的恩典临到我们,而使我们所具有的感恩的回应。我们的行为是如此的不完美,但是在上帝的恩典中,它们成为我们“蒙福的管道”(雅1:25)。

结束语

今天,我们透过耶稣的比喻,来学习了上帝如何看我们的行为。我们会发现,上帝的确很看重我们的行为,然而,这样的看重也都是在恩典里的,是从恩典的根基出发的。就我们的行为本身,无论我们做的多好,都不足以使上帝亏负我们,反倒天天使我们更加亏负上帝;然而,上帝却出于他的怜悯和恩典,乐意赏赐我们这些虽然有亏负,但是却出于感恩的心,有正确的动机、正确的标准和正确的目的的行为。如此,当我们做完一切后,我们只能发自内心说:“我们不过是无用的仆人。”当上帝满有恩典的祝福我们的行为时,我们不但不会觉得洋洋自得,反而是满有愧疚,也满有感恩,满有赞美的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
 
 
  (本讲道稿经作者同意使用,圣城网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链接。)

阅读:3081 次
录入: zhiping
打印
分享到:14.5K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