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经的内容挑战我们也要相信耶稣是“上帝的独生子”。这一宣告背后是一幅强大、赋予人力量的异象——上帝并非站在人类历史之上,而是以引人注目、更新一切的方式进入人类历史之中。最重要的是,上帝作为一个人——而不是某个抽象概念或无形的力量——进入世界。
当然,说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不仅仅是确认耶稣像上帝一样;同时还说明上帝像耶稣一样。我们的上帝没有向我们隐藏起来,他不是什么高深莫测、遥不可及的暴君。相反,在拿撒勒人耶稣身上,我们知晓了上帝的心意,看到了他的面容。我们从信经中可以确知,耶稣是通向上帝的入口。有一位上帝存在;有一条路通向这位上帝;这条路在耶稣的降生、受死与复活中为人所知,向我们敞开。
信经承认耶稣是一个人,在很多方面与我们一样,与此同时,信经也强调了耶稣本质上的与众不同之处。与我们不同的是,耶稣是无罪的。传统上用“神人二性”(two natures)的结构对耶稣的身份进行研究,这种方法指出耶稣既是真正的人,又是真正的上帝。这也使得基督徒常用“人子”与“上帝的儿子”这一对称谓来表明耶稣作为人与上帝的两面。
耶稣是“上帝的儿子”的观点,并非对新约基本见证的某种人为神学建构。这一概念已然深植于新约内部。《约翰福音》结尾处的一段评论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
耶稣在门徒面前另外行了许多神迹,没有记在这书上。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上帝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约20:30-31)
《约翰福音》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神迹”——或者说“线索”,这些都指向拿撒勒人耶稣的全部意义。我们需要仔细研究这些神迹,寻求其中揭示的真理。
福音书对耶稣受难后复活的记载绝不仅仅是一个苦难、死亡故事的美好结局。的确,这是个好消息,耶稣回到了那些认识他、爱他的人身边。然而复活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复活与耶稣之前在事工中暗示的信息紧密相连,指出了耶稣与上帝之间独特的关系。
保罗曾说,拿撒勒人耶稣“按肉体说,是从大卫后裔生的;按圣善的灵说,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上帝的儿子”(罗1:3-4)。耶稣的人性和神性就如无缝织物中交织在一起的线;经纬线不能分开,因为二者都是图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新约将复活视为耶稣对自己真实身份的公开显示。可能人们曾经认为耶稣只是加利利一个有教导和医治恩赐的卑微农民。然而,耶稣从死里复活,这迫使我们从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他。
对观福音书(Synoptic Gospels,《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指出,至少从事工初期起,耶稣就拥有这一身份(可1:11)。有些圣经段落甚至暗示耶稣从创世之初就拥有上帝的地位(约1:1-14;腓2:6-11;西1:15-20)。至少,我们有十足的把握说,新约表明,耶稣一生无时无刻不拥有复活这一事件中显示出来的身份——上帝的儿子。
如今,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觉得,从“耶稣是个好人”这种假设开始最为简单。以此作为开端也很自然。值得注意的是,新约和信经对此都没有质疑。它们在谈及耶稣人性时会补充强调,耶稣不像我们具有罪性,但它们并没有减损耶稣的人性。我们阅读新约时,会逐渐意识到耶稣不仅仅是个人。然而新约中没有任何一处表明耶稣作为人有什么欠缺。
但是,出于某种原因,早期的几位基督教作家,好像相信,成为完全的人对耶稣来说是种羞辱。他们争论说,耶稣可能拥有人的外貌,但实际上他完完全全、彻彻底底是上帝。这种教义有时被称作“幻影说”(Docetism,由希腊文的“外貌”而来)。在给予适当的考虑之后,教会拒绝了这种说法。首先,这种说法完全不符合新约对耶稣的见证,他是个人,在诸多方面与我们一样——只有一点例外,他不是罪人。“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来4:15)而且,这种说法把耶稣描绘成一个幽灵般的人物——一位穿着人类装束的神明,仅仅扮演一个人类的角色,但与我们之间不存在任何有意义的连接。
我曾看过英国一些政客在电视上的辩论。其中一个众所周知的大富豪竭尽全力表现为一个普通人,一个深知手头拮据、生活窘迫是什么样的人。观众没有相信他。他们看到一个假装贫穷以赢得选票的富人,毫不费力就看出了真相。
但是,假设这个富翁已经把财产都给了别人。他就不用再假装贫穷了;他真成穷人了。你肯定立刻想到新约那一段:“你们知道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他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叫你们因他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林后8:9)我们试图理解拿撒勒人耶稣的身份时,就需要紧紧抓住这一认识——无论耶稣的其他身份是什么——他是我们中的一员。或者,换句话说,他选择成为我们中的一员。这种说法更贴近新约的语言和观念,也正是“道成肉身”这一教义的中心所在,这一教义常被概括为“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约1:14)。
(选自《拿撒勒人耶稣》,P41-46,张君译,上海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