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徒的营 蒙爱的城www.crca.com.cn
首页 → 牧养之窗 → 进深牧养 → 阅读内容
 
背景:

基督的苦杯(马克·强斯顿)

[日期: 1/10/2018 8:51:06 PM ] 作者:佚名 来源:文章精选
[字体: ]

基督的苦杯(马克·强斯顿)


基督的苦杯


马克·强斯顿


基督信仰最奇特的地方,或许是在于创始人最伟大的成就竟然是祂的死亡;因为基督的福音主要是聚焦在基督耶稣的十字架。福音清楚地提到耶稣的死不是意外事件,也不是环境中的突发事件。耶稣的死正是祂降世为人的中心目标;因此,世人若要享受任何基督降临的好处,最需要做的就是甘心接受十字架的意义。

 

约翰(跟其他福音书的作者一样)非常重视一个事实,就是耶稣全然了解那一夜以及隔天会遭遇什么事。祂并没有因此而恐惧畏缩,而是欣然接受,且以这些事为顺服天父的旨意、完成祂使命的必经途径。

 

即使祂的门徒因为眼前的景况而退缩,彼得甚至尝试用暴力来阻止老师被捕,但耶稣却勇敢地说:“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约十八11);而喝那“杯”(指十字架及其痛苦)正是祂使命的本质。在最艰难的环境中,即使耶稣要走上十字架的道路,祂仍表明了三个永恒不变的特性。

 

一、完全的掌管

 

当耶稣跟门徒在房内祷告完后便一起离开,带他们穿过汲沦溪来到一个橄榄园,客西马尼园(约十八1)。犹大似乎很有把握可以在那里找到耶稣,因为当他通报圣殿的当权者之后,便带领他们直闯果园要逮捕耶稣(约十八2-3)。乍看之下,耶稣好像步入陷阱,但约翰告诉我们:“耶稣知道将要临到自己的一切事,就出来对他们说:‘你们找谁?’”(约十八4)不管门徒们(尤其是犹大)心里想什么,耶稣知道所有事都按照计划进行,一切事都在祂主权的掌握之中。

 

事实上,耶稣以更惊人的方式证明自己至高的主权。当这群暴民说要找拿撒勒人耶稣时,祂回答(按照字面来看):“我就是。”(约十八5)【编按:I am就是上帝自己向摩西启示的名字。】耶稣再次肯定自己的神性,而这群人完全了解祂的意思,所以他们全后退倒在地上(约十八6);这不只是因耶稣说的话,而是祂镇定的神情让他们心生畏惧。

 

西门彼得拿起刀来攻击大祭司仆人,削掉他的耳朵,试图掌控局面,但却遭到耶稣的斥责。耶稣说出这句严肃的话:“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约十八10-11)虽然这“杯”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但这种苦是符合天父拯救的旨意,神子只能完全顺服直到最后一刻。

 

整起事情过后,圣灵赐下更深的领悟和理解,彼得才完全了解这件事的意义。他在五旬节的讲道中说:“上帝的定旨先见”(徒二23),指出上帝才是掌管各各他整起事件的关键角色。如果这么严酷的环境对基督的使命是必要的,那么我们只能推断,上帝就是要用这种方法来施行拯救,别无他法。

 

二、强烈的关注

 

既然耶稣知道将要发生的每件事,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动力促使祂决心去承受如此的苦难呢?把这个杯交给祂的显然就是天父(约十八11)。耶稣在世上传道时一再强调,如今再次表示,祂主要的喜乐就是遵行差祂来者的旨意(约四34)。不论要付上什么代价,耶稣都能超越所有的疑云,明白天父上帝的旨意在每方面都是最好的;并且,世上没有任何事可以拦阻祂顺服天父的旨意。

 

约翰另外提供一个重要的线索,帮助我们了解耶稣的动机。他形容耶稣被捆绑带到亚那——大祭司该亚法的岳父——面前时,加了一个注解说:“这该亚法就是从前向犹太人发议论说‘一个人替百姓死是有益的’那位。”(约十八14)显然这个注解对于约翰描写整个事件来说,并非十分必要。约翰之所以刻意插入这句话,唯一的理由就是,他认为读者必须从上帝旨意这个更宏观的背景下,来了解这些事件的发展。表面上看似不重要的细节,实际上却能帮助我们从真实的观点来看整起事件。

 

约翰这句话特别指出耶稣是:替代者、献祭和救主。任何一个犹太读者看到“一个人替百姓死是有益的”,马上就领悟到这句话的意思是赎罪。要了解耶稣工作,其重点在于施洗约翰一开始宣告的话:“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一29)而如今已快达到完成的阶段。耶稣即将面对的死亡是牺牲式的献祭,是为祂子民的罪孽所献上的完美赎价。

 

这就是上帝之子从天而降、来到罪恶世界所强烈关注的事。这个关注使祂愿意在默默无闻的拿撒勒,度过三十年的准备时间,也成为祂在最后三年传道生涯的行动方针。如今,这个强烈的关注将要带领祂走过接下来的死荫幽谷。如果圣洁的上帝和有罪的人类要复和,就必须献上完美的祭物;而只有耶稣本身才有资格、且有权力成为那祭物。

 

三、非凡的怜悯

 

耶稣对天父和其旨意的忠诚与顺服,已足以解释祂为何能忍受十字架的遭遇,然而约翰表示这当中还有更重要的涵义;耶稣的动机还包括祂对人类最不平凡的爱。

 

我们可以从祂对十一个门徒的态度中看出来;祂最大的关切就是他们将来的益处。面对前头的试炼,耶稣原本可以只为自己担忧,但祂却渴望确保门徒的安危。约翰另外还提供一个资讯(约十八8、9),显示基督特别关心祂的门徒不会受到伤害,以致祂对天父的祈祷得以实现:“你所赐给我的人,我没有失落一个。”

 

跟彼得反复无常的决心比起来,耶稣这种承诺格外引人注目。不管在稳妥的用餐房间或在混乱不安的园内,彼得逞强、自信满满;然而,他对基督的承诺在大祭司的院子内接受严厉的检验时,马上以最羞愧的方式瓦解。彼得的失败更突显了基督爱的承诺。彼得三次否认主之后,这起事件的结尾是:“立时鸡就叫了”( 约十八27),这给我们一个很大的提醒,即便如此悲惨的失败,也都没有超乎基督的认知与旨意。耶稣预先的警告(约十三38),很快就得到应验了;但祂对彼得的信实并未改变。

 

从许多方面来看,耶稣接受最严厉的审问,却依然坚定不移;相较之下,彼得在交叉询问之下立即崩溃,这更凸显耶稣的爱心和忠于使命的决心。亚那质问耶稣的教训还有祂的门徒的一切(约十八19),这个事实也再次强调基督与跟随者的密切关系。结果门徒背弃老师,连主要的发言人彼得也郑重否认主,这已足够让耶稣远离他们不顾;然而祂并没有离弃他们。

 

我们在此看到一位忠于自己羊群的救主,原因不是他们对主人忠实,而是因为祂毫无保留地爱他们。耶稣不但活着的时候是信实的,即使面对死亡也依然不变,为的是要替门徒争取所应许的一切。

 

(选自《字字珠玑——细读约翰福音》,林千俐译,改革宗出版有限公司,标题为编者加。)

阅读:2597 次
录入: qinnan
打印
分享到:14.5K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