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听说过受限的人格发展所带来的不幸。大多数的人都把孩提时的脾气带进晚年。很多情绪上的难题都是由于我们未能脱离幼稚的结果。往往在儿时认为是正常的,但表现在晚年生活中,就显得不太健全了。
小婴儿难免会焦急烦躁,这是小孩子的正常现象。若大一点的孩子还是如此,就有点叫人无法忍受了。孩子是可爱的,但如果他不长进,就令父母和周边的人大失所望,并感到头痛。
有些孩子总是离不开妈妈,什么事情都得麻烦妈妈,有时候母亲有意无意鼓励孩子依赖,因而造成孩子的亏损。这种人长大后面对各种挫折与难题,因为没有母亲在身旁而不知所措,于是退缩寻求母亲的代替者,许多人甚至寻求精神病专家。
我想没有人真的愿意不成熟,只是很少人警觉到幼稚的态度仍然存留在我们的人格中;我们都希望长大成熟,但在很多方面,我们还是坚持孩子的情感与态度。
我们的孩子气
有些人从来抛不开乱发脾气的习惯,常常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他们甚至告诉别人他们有这种怪脾气,但那对情况的改善并无济于事。实际上,他们是孩子气的,从来没有学习过自制的艺术;他们对自己、对别人都是危险。
由经验得知,这样的儿童很容易“生病”。为逃避不喜欢的工作,就说头痛,或逃学留在家里。长大了以后还是依样画葫芦,试图逃避不喜欢的工作,或社交上的应酬;他们往往在工作上缺席,也借故不到教会作礼拜。
还有的人像小孩子一样发怒生气,他们发现这是得所欲得的最好方法,最好再加上几滴眼泪更有帮助。若把这些把戏带到以后的生活中来,虽可一样从心所欲,但在情绪上却潜藏了颇大的危机。
孩子气有何不对?
这种带着孩子气的成人有什么不对?我愿意提出一位专家在其著作中的见解:在小孩子的心里存有很强的自我感,他以自己的需要来衡量一切,不管人家有多么的不方便,他还没有发展到替别人想一想的地步。人自出生就是自我主义者,但等到我们在情绪上、心理上,以及生理上有所成长的时候,我们必须抛弃“我”,而思想“我们”的态度。这是每一个孩子都必须学习的。
这往往是作为父母的感到失败的地方,也为此痛苦。父母从孩子的依赖上得着满足,却因而忽略了给予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自私必须渐渐成长到不自私的地步。这需要挣扎,因为在我们里面总是在利己与利他之间有冲突。除去“我”的感觉,走向“我们”的过程,需要某种程度成长上的痛苦。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能永远作个孩子,或总带有孩子气,我们在世上不只是为自己活着,也要为别人而活。
迈向属灵的成熟
这种孩子气在属灵生活中也是显而易见的。有些人怎么也长不大,在祷告上总是几句话,“主啊,我要睡觉了,保守我平安。”这样的祷告离不开自己,一点不为别人着想。有些基督徒向来不赞成人的宗教书籍,他们觉得“在基督里作婴孩”很满足。
基督教所传布的信息是舍己,这是进入天国的首要条件。要抛开孩子气的自私态度,必须学习赤子的谦卑之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处地方可以学习谦卑,只有在那位——毫无保留、为属祂的儿女舍己的主耶稣——脚前学习。
(选自《基督徒的生活艺术》P201-203,赵中辉译,改革宗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