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徒的营 蒙爱的城www.crca.com.cn
首页 → 答疑解惑 → 阅读内容
 
背景:

加尔文主义为何不发展本身的艺术风格?(凯波尔)

[日期: 3/19/2019 4:48:44 PM ] 作者:佚名 来源:文章精选
[字体: ]

加尔文主义为何不发展本身的艺术风格?(凯波尔)


加尔文主义为何不发展本身的艺术风格?


凯波尔


我认为正是加尔文主义拥有更高的原则,才不得发展自身的建筑风格。谈到加尔文主义和艺术的关联,我必须先提建筑。因为无论是古典艺术,所谓的基督教艺术、所有的艺术和其产物,全体现在建筑中。艺术的其他分支,最终也都应用在圣殿、教堂、清真寺和庙宇等建筑上。几乎每一种形式的艺术,都是源自敬拜的中心,也都是为了敬拜,要将各自的理念展现于宏伟的建筑结构中。这种活跃动力的本身是高尚的;艺术从宗教获得了最强烈的动机。宗教热忱犹如一座金矿,为各种最大胆的艺术构想,提供了丰厚的资本。由于艺术在神圣范畴之内展现其构想,所以不光是少数艺术爱好者,还包括所有的人民,都会为之倾倒。对神的敬拜能连结各种的艺术型态。不仅如此,因着与永恒者的联系,艺术得着了内在的统一性,并圣化其理念。

 

这就说明了一项事实:无论宫殿或剧院的建筑对艺术发展作出怎样的贡献,通常是“圣殿”使它们留下独特的印记,使它们充满创新的风格。艺术风格和敬拜风格是一致的。

 

倘若这种受艺术启发的敬拜,和受敬拜启发的艺术,并不是过程,而是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那么我们就必须坦承,加尔文主义是有错误的;但如果能证明宗教与艺术的这种结盟,是较为低层的宗教阶段,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发展,那么很明显地,正因为加尔文主义缺乏特殊的建筑风格,它才获得了更高的赞誉。认识到这一点后,我接着来加以说明。

 

首先,神祇崇拜的美学发展,产生了帕德嫩神殿、万神殿、圣索菲亚教堂、圣彼得大教堂的石刻艺术,这种美学发展可能发生在较低的阶段。在这阶段中,亲王和神父会将同样的宗教型态,强行施加在全国人民身上。在这情况下,所有不同的灵性表达全都合并在一种象征性崇拜的模式中。众人在地方长官和神职人员领导下的联合,才足以支付大型建筑和装饰所需要的庞大经费。在国家的进步发展下,统一性就分裂成个别的特色,当宗教从象征性步入清楚意识的生活时,它也攀上了高原。因此必然产生两种结果:崇拜分成许多形态;成熟的宗教也摆脱了圣职和政权的监护。

 

十六世纪的欧洲,灵性发展虽然不快,却逐渐成长到较高的层次。启动这项转变的,并非那要求全国和亲王拥有共同宗教信仰的路德宗,而是对宗教自由有深刻领悟的加尔文主义。凡是信奉加尔文主义的国家,都有宗教自由的观念而使生活趋向多样化,因为它粉碎了宗教领域里的国家权力,并且终结了圣职主义。结果,它摒弃了象征式的崇拜,拒绝因应艺术的需求而把加尔文主义的信仰精神,体现于壮观的建筑物中。

 

有人反驳说,象征式的崇拜也曾在以色列人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这不但无法削弱我的论证,反倒有助于我的主张。因为新约岂不是教导我们说,原本在旧约时代所兴盛的“影子事奉”,到了如今预言实现时,就成了“那渐旧渐衰的,就必快归无有了”(来八13)。我们在以色列看到祭司所带领的国教,到了所罗门时代由各样的象征记号表现出来,并因此体现于壮丽辉煌的圣殿中。一旦这影子的事奉达成了服事主的目的,基督来了,预言时候将到,人敬拜神不在耶路撒冷的宏伟圣殿,而是用心灵与真理敬拜。使徒的著作也依循这项预言,因此在他们的书信里丝毫找不到与敬拜艺术有关的痕迹或影子。亚伦地上可见的祭司职份,被按照麦基洗德的等次、那天上不可见的祭司职份所取代。纯洁的属灵敬拜,突破了象征敬拜的云雾。

 

 选自《金石之言——从加尔文主义论宗教、政治、学术和艺术》郭熙安译,改革宗出版社,标题为编者加。

 

 

 

 

阅读:1621 次
录入: qinnan
打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