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出来,照常往橄榄山去,门徒也跟随祂。到了那地方,就对他们说,你们要祷告,免得入了迷惑。于是离开他们,约有扔一块石头那么远,跪下祷告。——路加福音二十二章39-41节
客西马尼满有荣耀环绕!
每当我们思想客西马尼的诗歌,以及第一次圣餐(最后晚餐)的举行时,就充满了客西马尼的气氛。
在那个安详宁静的夜晚,小鸟无声,安睡于巢,只能听到微风吹动橄榄树细小叶子所发出的轻微声音。这样的气氛是多么庄严肃穆,就如祷告室一般的安详静谧。我们的救主耶稣,正在那里祈祷!
客西马尼园的宁静,对主耶稣来说,却不是那样美好!当主走进树林里、尚未离开所带的二门徒时,圣经告诉我们:“主就忧愁起来,极其难过。”(太二十六37)
主的忧愁有多深?难过的程度又如何呢?“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太二十六38)这句话将主忧伤的程度做了最生动的描述。这一切不过是主受难、受苦的开始,更何况要争战到最后的时刻呢!
主离开了最亲密的友人,独自一人去争战。我们看见客西马尼的图画中,主半跪在满覆青苔的大石前,那块大石如同“祭坛”一样。然而,圣经所记载的,与我们所看到的图画不同。我们的主“跪下”(路二十二40),主“俯伏在地”(可十四35)。
试着在我们的灵里想象一下,这位争战的耶稣究竟处在什么样的光景之中?我们所看到的并不是一位高高在上、能胜过自己所面对争战的君王;相反地,我们看见了一位痛苦、无力地俯伏在地的主。主耶稣整个人被恐惧所笼罩,脸伏于地;然而,我们的主耶稣仍然以祷告来对付争战。
若我们继续注意,就会发现争战越来越激烈(路二十三44):耶稣极其伤痛,祷告更加恳切,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
争战虽然更加剧烈,但是圣经未说耶稣伤痛,却说“极其伤痛”;圣经未说主祷告,却说主“祷告更加恳切”;主的祷告本来就是恳切的;然而,此时此刻,更加恳切;圣经也未说主出汗,却说“汗珠如大血点”,可见早已出汗。
在那个寒冷的夜晚,在同一个时候,在大祭司的院子里,正烤着火来增加温暖;然而,在如此寒冷的夜晚,主却出汗,而且汗珠变为朱红、成了大血点。圣经生动地记载着,汗珠滴在地上;我们好似看见一滴一滴的大血点滴在地上,主耶稣的额头上也冒着一滴一滴的大汗珠。
有一首赞美圣诗这么写着:“祢心痛苦,祢心忧伤,我永不能忘;祢跪院中,大声哀求,为我罪忧伤。”“我永不能忘!”
惟愿你我所唱的赞美,是发自你我心灵深处的赞美。若按着你我天然的属灵光景,我们好似常常忘记主耶稣所受的痛苦。
惟愿我们一生不忘记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中争战受苦的情怀。
惟愿主耶稣,我们的救主,祂所流如大血点的汗珠,每一点、每一滴皆能大大激励我们每天思想主的爱,纪念主耶稣爱我们的心。
我们若能如此行,便不容易为罪恶所胜了。
耶稣为我们受苦争战;祂爱我们的心,必能激励冷淡心灵,蒙主的保守而火热起来。
(选自《与耶稣同往各各他》,P7-9,张余克修、何爱邻译,中华信义神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