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我们也当为弟兄舍命。凡有世上财物的,看见弟兄穷乏,却塞住怜恤的心,爱神的心怎能存在他里面呢?小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约壹3:16-18)
“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这句话再次肯定,真爱是基督徒显著的记号。藉着神的恩典,信徒总是心甘情愿地牺牲一切来帮助他人(参林后9:6-12;提前6:17-19;来13:16、21),这样的爱心充满在他们的态度中,从他们的生命里发出光彩。新约圣经中也记载了好几个引人注目的爱心范例。其中一位典范是使徒保罗向腓立比教会推荐的以巴弗提:
“然而,我想必须打发以巴弗提到你们那里去。他是我的兄弟,与我一同作工、一同当兵,是你们所差遣的,也是供给我需用的。他很想念你们众人,并且极其难过,因为你们听见他病了。他实在是病了,几乎要死,然而神怜恤他,不但怜恤他,也怜恤我,免得我忧上加忧。所以我越发急速打发他去,叫你们再见他,就可以喜乐,我也可以少些忧愁。故此,你们要在主里欢欢乐乐地接待他,而且要尊重这样的人,因他为作基督的工夫,几乎至死,不顾性命,要补足你们供给我的不及之处。”(腓2:25-30)
保罗自己也情愿为了基督的缘故舍弃生命:“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腓1:21;参罗9:3-5;林后1:9-10)当然,主耶稣是保罗的典范,因为祂在十字架上为一切相信的人舍了自己的性命(参约10:11、14-18,15:13;罗8:32-34;加3:13;彼前2:24)。
“为我们舍命”这个措辞是使徒约翰特有的(约10:11、15、17、18,13:37-38,15:13),而所舍的“命”,除了指“性命”,还包括舍弃一切贵重的事物。基督代罪人死,就是无私的最高典范(约15:12-13;腓2:5-8;彼前2:19-23;参林后8:9)。因此,约翰劝戒读者,既然跟从了基督,必要的时候就当为弟兄舍命。从接下去所提到的“世上财物”,清楚可见这里“舍命”指的并不只是为其他信徒牺牲性命,还有更广的含义。
不信主的人自私冷漠,这与信徒慷慨慈悲的爱心,恰成强烈对比(徒2:45,4:36-37,9:36,11:29-30;林后8:1-5,9:2、11-13;腓4:14-16)。约翰用很实际、明确的措辞来说明两者态度的不同:“凡有世上财物的,看见弟兄穷乏,却塞住怜恤的心,爱神的心怎能存在他里面呢?”魔鬼的儿女常有“世上财物”(物质财富),可以任意挥霍。他们若牺牲利益施赠给别人(参可12:43-44),也是出于自私的动机。不信者的慈善行为往往只是为了安抚自己的良心,满足自己的情感,或者为自己换取荣誉(参太6:1-2),并不是求神的荣耀。
但信徒的情况截然不同。如同约翰对读者最后的训令一样:“小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单单口里宣称爱人是不够的(信心也是一样:参路6:46;雅2:18-26)。要证明人有真爱、是神的儿女,不在乎感情,而在乎行为(参太25:34-40)。
因此,对约翰而言,撒但的儿女和神的儿女,两者的区别再明显不过了。杀人的、习惯恨人的、长久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需要漠不关心,这等人没有永生。另一种人,因为悔罪、信靠基督,就弃绝凶杀、恨人的心,不再自私、不再对他人的需要冷漠硬心,这等人的行为证实他们已经重生。基督徒去除那些罪恶的特性,能对别人展现真爱,尤其是对其他的信徒(罗12:10-13;加6:10),因为神的爱已经厚厚浇灌在他们心里。他们诚心顺服雅各的训令:“在神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并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1:27;参2:8、15-17)
(选自《麦克阿瑟新约注释:约翰一二三书》P212-215,何明珠、刘思洁译,天恩出版社,标题为编者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