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最随便的现代敬拜,仍会偶尔展现一些肃穆的气氛。大部分人都承认敬拜至少必须带点敬畏,比如教会领圣餐时,就必须带点敬畏的态度。然而,就算人们在这些情况下表达敬畏之心,他们还是普遍有一个错误的概念,即认为自己在敬拜中必须反复出现以下看似矛盾的情绪:有时要发出兴高采烈的赞美,有时又要展现不苟言笑的敬畏。
这种精神分裂症跟改革宗信条的措词有极大的不同。举例来说,《西敏小要理问答》的教导是,我们祷告时要“存恭敬、信靠的心,坦然无惧地来亲近父神”(问答100)。同样地,《海德堡要理问答》告诉我们在祷告时要存着“孩童对父亲那样的敬畏和信靠”(问答120),来到父上帝面前。在某些人的想象中,我们存着敬畏和坦然无惧的心来到天父面前时,一定要小心翼翼地平衡“敬畏”和“坦然无惧”这两种互相矛盾的情绪,好像在钢索的两端中间行走一般;但改革宗的要理问答劝我们不要有这种想象。因此,《比利时信条》比较了神圣的敬畏和“愚昧的惧怕”;当我们脱离基督之工时,就会产生“愚昧的惧怕”(第二十六条)。同样地,《海德堡要理问答》坚称我们在使用上帝的圣名时,必须展现“神圣的敬畏”这项特质。根据此要理问答的教导,第三条诫命吩咐我们“不可亵渎并妄用神的名”,反而“只当用虔诚敬畏的心称呼神的圣名,以致我们可以正确地承认祂、敬拜祂,并在我们一切的言语行为上荣耀祂”(问答99)。最后,《多特信经》(Canons of Dort)也将敬畏和喜乐连结起来,认为两者的特质是互补而非彼此敌对。圣徒的坚忍会产生“谦卑、敬畏、虔诚、忍耐、祷告的心、在苦难中的坚定、对真理的见证、以及喜乐”(第五项教义之第十二条)。因此,我们看到敬畏和坦然无惧是可以互相强化的。因为我们有敬畏的心,所以才可以真的坦然无惧。同样地,因为我们坦然无惧,所以才可以有真正敬畏的心。
(选自《虔诚敬畏——回归改革宗的敬拜》,P158-160,陈主欣译,改革宗出版社,标题为编者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