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来4:15
“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意思当然就是“我们的大祭司能够”。但为什么要用否定语气呢?他的目的是要强调耶稣的至高地位并不会削弱祂的同情心,而这一点似乎正是收信众人需要认清的。他们所拥有的这位大祭司,不仅对他们而言地位高得不能再高,而且也离他们近得不能再近!他们多受恩宠啊,我们也是一样!
我们的大祭司无论是对神或对我们都再亲近不过了。你我并不需要祂在地上的母亲(或任何其他的人)来代表我们与祂接触。千万别以为有此需要!这位在过去和现在都在天上的神子,不仅曾经来过世间,而且仍然记得祂在地上的经历,并以这样的条件服事祂的子民,也代表祂的子民服事。祂既不遥远,也不只是一位会表达关心的旁观者而已。由于自身也经历过软弱与逆境,祂的关心不只是同理心,而是真正的同情怜悯。对于困苦子民的辛酸,祂感同身受。祂曾在软弱中“受试探”,但从中“得胜”(来五7-9对此有所说明)。祂知道缺乏之苦,但祂没有犯罪。希伯来人以为自己是孤单的,但事实并不然。我们也不孤单。
这些人所缺乏的是信靠,而真正“坚持到底”(参来三6、14;六11)的关键即在于此。当然,信靠的对象并不在于自己,或其他与自己相似的人,而是在于基督这位尊荣的大祭司,以及祂“随时的帮助”——为了扶持祂的子民,好让他们能持守信心与盼望。作者希望希伯来人能够确信自己可以寻求这样的帮助,尽管他们的软弱多少出自于他们的懒惰之罪。无论在信仰宣告或是亲近神这两方面,他们都不该有所迟疑。他们当坦然无惧到神面前,正如他们当坦然无惧为神坚守立场一样。
一个人成为被怜悯的对象,就代表他身处于无助、可悲的景况中。当人们要求怜恤的时候,他们是毫无资源的,他们唯一的希望只在于唤起别人的怜悯,而且往往要靠恳求的话语来达成这个目的。但我们的大祭司早在祂的百姓向祂求助之前,就已经对他们动了慈心。祂的怜悯是“充满慈爱的”,这代表其中并没有勉强和不悦。祂乐于一再地施恩垂怜。
但恩慈怜悯固然美好,罪人所需的却不止于此。我们还需要力量,这也是主愿意赐给我们的。耶稣还记得当祂在世间需要帮助的时候,祂的天父和服役的天使如何安慰、坚固他(参可一13;路廿二43),于是祂也会在自己的子民受试探和考验时协助他们。所以祂的子民不该因为个人的软弱,就先在心中认定自己没有资格到耶稣面前。事实正好相反!祂能够了解,而且会完全且白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祂的怜悯抚育着祂的子民,祂的大能使他们得以站立。
(选自《字字珠玑——细读希伯来书》P81-83,卓君威、王之玮译,改革宗出版社,标题为编者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