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徒的营 蒙爱的城www.crca.com.cn
首页 → 教义信条 → 神学教义 → 阅读内容
 
背景:

基督的人性(古德恩)

[日期: 9/17/2014 10:05:45 AM ] 作者: 来源:文章精选
[字体: ]

基督的人性(古德恩)

 

基督的人性

 

 

古德恩

 

1为童女所生

 

在我们讨论基督的人性时,先从基督为童女所生的这一点开始思考是很恰当的。圣经清楚地申言:耶稣是在祂母亲马利亚怀中受孕的,此乃圣灵神迹性的工作;祂并没有肉身的父亲。

 

“耶稣基督降生的事记在下面:祂母亲马利亚已经许配了约瑟,还没有迎娶,马利亚就从圣灵怀了孕。”(太1:18)在约瑟与马利亚订婚后不久,主的天使就对约瑟说:“大卫的子孙约瑟,不要怕,只管娶过你的妻子马利亚来,因她所怀的孕是从圣灵来的。”(太1:20)接着圣经说,约瑟“就遵着主使者的吩咐,把妻子娶过来;只是没有和她同房,等她生了儿子,就给祂起名叫耶稣。”(太1:24-25

 

同样的事实在路加福音里也得到证实;该处经文说到,天使加百列向马利亚显现,当天使告诉马利亚,她会生一个儿子后,她说:“我没有出嫁,怎么有这事呢?”天使回答说:

 

“圣灵要临到你身上,

至高者的能力要荫庇你,

因此所要生的必称为圣,

称为神的儿子。”(路1:35,和合本小字;另参路3:23

 

我们至少由下列三方面可以看到,耶稣为童女所生之教义的重要性:

 

第一,这事显示救恩至终必须从主而来。正如神曾应许女人的“后裔”(创3:15)至终要摧毁那蛇,所以神就用自己的能力,而不透过人的努力,来成就这事。基督从童女而生的事实清楚地提醒人,救恩永远不是来自人的努力,而必须是神自己的作为。惟有藉着神超自然的工作,才能为我们带来救恩,这点在耶稣生命的一开始就显明了:“神就差遣祂的儿子,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赎出来,叫我们得着儿子的名分。”(加4:4-5

 

第二,童女生子使得完全的神性与完全的人性得以在同一个位格内联合起来。这是神差遣祂儿子以人的身份,进入这世界所用的方法(约3:16;加4:4)。如果我们想一下基督降世的其他可能途径,就知道没有一种途径能如此清楚地把人性与神性联合在同一个位格。或许神可以在天上将耶稣造成一个完全的人,然后差遣祂降临地上,这样祂就不必有肉身的父母。但若真是如此,那么我们就很难理解,耶稣怎么可能像我们一样完全是人,也很难理解就肉身而言,祂怎会是人类的一分子,是由亚当传承下来的后裔。在另一方面,或许神可以让耶稣来到世上,拥有人间的父母,并且在祂人生的早期,使完全的神性与祂的人性奇妙地联合在一起。但是,这就很难让我们明了,耶稣怎么会是完全的神,因为祂的出生在各方面都和我们一样。当我们想到这两种可能情况时,即可帮助我们明了,神如何以祂的智慧,在基督的出生上,设定一种人性与神性影响力之结合的方法;以致我们从祂由一位人类母亲腹中平凡地诞生,可以了解祂具有完全的人性,而从祂在马利亚怀中因圣灵大能的作为受孕,可以了解祂有完全的神性。

 

第三,基督为童女所生也使得耶稣的人性中没有传承的罪性,正如我们在本书第二十四章所注意到的,所有的人类都从始祖亚当传承了法定的罪疚和败坏的道德性情(这点有时被称作“传承的罪”或“原罪”)。然而耶稣没有肉身父亲的这个事实,意谓着亚当后裔的这世系被部分打断了;耶稣作为亚当的后裔,和每一个人类作为亚当的后裔,其含义并不完全一样。这点帮助我们明白,为何属于所有人类的法定罪疚和道德败坏,并不属于基督。

 

这个观念似乎显明在天使加百列对马利亚的叙述里。天使对她说:

 

“圣灵要临到你身上,

至高者的能力要荫蔽你,

称为神的儿子。”(路1:35,和合本小字)

 

因为是圣灵使耶稣在马利亚怀中受孕的,因此所生的小孩就要被称为“圣”。

 

但如此的结论不当被解释成,罪的传递只是藉着父亲而来,因为圣经没有作过这样的声明。我们只能这样说,在这个例子里:亚当后裔的连续世系已经被打断了;耶稣是藉着圣灵的能力受孕的,路加福音1:35将圣灵感孕这件事,与基督的圣洁或祂道德的纯净相连在一起,而默想此点可以让我们明白,因为耶稣没有肉身的父亲,所以祂不完全是亚当的后裔;而神藉着打断此世系的方法带出一个结果,那就是耶稣虽然是完全的人,却没有继承亚当的罪。

 

但是为什么耶稣没有从马利亚传承到罪性呢?罗马天主教是以马利亚本人无罪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圣经并没有这样的教导,因此这个答案也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马利亚为什么没有从她的母亲传承到罪性呢?)较好的解答是这样:圣灵在马利亚身上的工作,不仅使耶稣避免承受从约瑟传下来的罪(因为耶稣没有肉身的父亲),并且也奇妙地避免了从马利亚身上传下来的罪。“圣灵要临到你身上……所要生的必称为圣……”(路1:35)。

 

不承认圣经全然真实的人,经常就会否认基督为童女所生的教义,至少在以前的世代是如此。但是如果我们的信仰是根据圣经的记载,就必然不会否认这项教导。不论我们是否能看出这个教导在教义上的重要性,首先都应当先因为这是圣经的记载而相信它。诚然这样的一个神迹对创造宇宙和其中一切的神而言,绝非难事——任何断言童女生子为“不可能”的人,乃是承认自己信不过圣经中的神。但是除了圣经教导童女生子的事实之外,我们也应当明白这点在教义上的重要性;倘若我们要正确地了解圣经对基督身位的教导,就必须先肯定这项教义,这是很重要的。

 

2有人性中的软弱与限制

 

2.1耶稣有人性的身体

 

耶稣具有与我们同样的身体,这事实可见于多处的圣经经文。祂的出生正如所有人类婴孩的出生一样(路2:7),由童年至成年的成长过程也如其他孩子一般:“孩子渐渐长大,强健起来,充满智慧,又有神的恩在祂身上。”(路2:40)路加更进一步告诉我们:“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神和人喜爱祂的心,都一齐增长。”(路2:52)耶稣也和我们一样,会疲倦,因为我们读到圣经上的话说,耶稣在撒玛利亚时,“因走路困乏,就坐在井旁。”(约4:6)祂会口渴,因为祂在十字架上时说:“我渴了。”(约19:28)祂在旷野禁食四十日以后,“就饿了”(太4:2),祂身体也会软弱(到此时人的体力几乎殆尽;如果再继续禁食,身体将会遭受无可弥补的伤害);那时,“有天使来伺候祂”(太4:11)——显然是照顾祂、滋养祂,直到祂重新恢复体力、走出旷野。当耶稣走向十架之路时,士兵强迫古利奈人西门帮祂背十字架(路23:26),那很可能是因为耶稣在受到鞭打以后,软弱得没有力气背祂自己的十字架了。耶稣肉体的极限在祂死在十字架上之时表露无遗(路23:46),祂的身体不再有气息,不再有功能,就像我们死时身体所表现的一样。

 

耶稣也是以人性的、物质的身体复活,但此时这个身体已经得着完全,不再有软弱、疾病或死亡,祂一再向门徒显现,证实祂有真正的身体,祂说:“你们看我的手、我的脚,就知道实在是我了!摸我看看,魂无骨无肉,你们看我是有的。”(路24:39)祂向他们显示,并教导他们,祂的身体“有骨有肉”,不是一个没有身体的“灵魂”而已,证明此事实的另一个证据是:“他们便给祂一片烧鱼,祂接过来,在他们面前吃了。”(路24:42-43;另参路24:30;约20:17202721:913

 

耶稣也带着同样人性的身体(乃是复活得以完全的身体)升到天上。祂在离去之前说:“我又离开世界,往父那里去。”(约16:28;另参约17:11)耶稣升天的方式是刻意要显示一个连续性——祂在地上活着时有身体,祂在天上活着时也有身体。在耶稣告诉门徒说:“魂无骨无肉,你们看我是有的”(路24:39)之后的几节经文,路加又记载道:“耶稣领他们到伯大尼的对面,就举手给他们祝福。正祝福的时候,祂就离开他们被带到天上去了。”(路24:50-51)我们在使徒行传里也读到类似的叙述:“他们正看的时候,祂就被取上升,有一朵云彩把祂接去,便看不见祂了。”(徒1:9

 

把这些经节放在一起读,我们就能看出,在耶稣复活以前,祂的身体和我们的身体在每一方面都是相似的;而在祂复活后,虽然祂的身体仍是“有骨有肉”的人类身体,但却是得着完全了。当基督再来、叫我们从死里复活时,我们也将得着这样的身体。耶稣在天上继续以人的身体存在,正如祂在升天的那一刻所刻意要教导我们的。

 

2.2耶稣有人性的心思

 

耶稣“智慧……增长”(路2:52)的事实说明了,祂和其他孩子一样,必须经历一段学习的过程——祂学习如何吃饭、说话、读书、写字,以及顺服双亲(见来5:8)。平凡的学习过程属乎基督真实人性的一部分。

  

当耶稣说到祂将要回到地上的日子时,我们也看见祂具有和我们一样的心思;祂说:“但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可13:32

 

2.3耶稣有人性的灵魂与情感

 

我们可以看出好些迹象,指明耶稣具有人性的灵魂(或说是灵)。就在被钉十字架之前,祂说:“我现在心里忧愁。”(约12:27)约翰稍后又写道:“耶稣说了这话,心里忧愁。”(约13:21)这两节经文里的“忧愁”一词,所用的希腊字都是tarassō,这个字通常是用来描述人处在焦虑中或突然受到惊吓而有的反应。

 

不只如此,耶稣在被钉十字架之前,了解到自己所将面对的苦难,就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太26:38)祂所感觉到的忧伤是那么地大,仿佛那忧伤再大一些,祂就要丧命了。

 

耶稣具有全面的人性情感。祂因那位百夫长的信心而感到“希奇”(太8:10);拉撒路死时祂忧伤地哭了(约11:35);祂祷告时充满情感,因为“基督在肉体的时候,既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恳求那能救祂免死的主,就因祂的虔诚蒙了应允。”(来5:7

 

再者,希伯来书的作者告诉我们:“祂虽然为儿子,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祂既得以完全,就为凡顺从祂的人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来5:8-9)然而,假使耶稣从未犯过罪,祂又如何“学了顺从”呢?显然,当耶稣成长愈发成熟时,祂就像所有人间的孩童一样,一步一步地承受更多的责任。祂年纪愈大,双亲加诸于祂身上、要祂顺服的事也就愈多,而天父交付给祂、要祂以人性力量去执行的工作也就愈难。随着每一件愈加艰难的工作,甚至当那工作会牵涉到一些苦难(如希伯来书5:8所特别提到的),耶稣人性里的道德能力和祂在艰难环境下顺服神的能力,也就愈发增加了。我们可以说,祂“道德骨架”的强度因着愈来愈多困难的操练而增加了。然而,在一切的事上,祂从未犯过罪。

 

耶稣在旷野以及在其一生中面对过许多严峻的试探,但祂竟然全然未曾犯罪,这就益发显得难能可贵。希伯来书的作者肯定耶稣“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祂没有犯罪”(来4:15)。祂面对试探之事实意味着祂具有可被试探的真实人性,因为圣经清楚地告诉我们:“神不能被恶试探。”(雅1:13

 

2.4.接近耶稣的人认为祂只是个人

 

马太记载了一件在耶稣服事中期所发生的令人惊讶的事。虽然耶稣在加利利遍地教导人,“医治百姓各样的病症”,以至“有许多人……来跟着祂”(太4:23-25),可是当祂来到自己的家乡拿撒勒时,认识祂多年的人却不接待祂:

 

“耶稣说完了这些比喻,就离开那里,来到自己的家乡,在会堂里教训人,甚至他们都希奇,说:‘这人从哪里有这等智慧和异能呢?这不是木匠的儿子吗?祂母亲不是叫马利亚吗?祂弟兄们不是叫雅各、约西、西门、犹大吗?祂妹妹们不是都在我们这里吗?这人从哪里有这一切的事呢?’他们就厌弃祂……耶稣因为他们不信,就在那里不多行异能了。”(太13:53-58

 

这段经文指明,那些最认识耶稣的人,就是那些曾与祂共同生活和工作了三十年的街坊邻居,也不过是把祂当成一个普通人来看——无疑地祂是个好人,为人公平、和善而诚实,但绝不可能是会施行神迹的先知,也绝非神自己在肉身的显现。虽然我们在本章后面的段落将会说到,耶稣在各方面都有全然的神性——祂真的是神与人同在一个位格内——但是我们仍然得体认像这样一段经文的全部力量。因为耶稣一生的头三十年里,祂的生命是那样地平凡,因此最认识祂的拿撒勒城的人,对祂能带着权柄教导人,又能施行神迹,感到十分惊讶。他们认识祂,因为祂是他们中间的一份子,是“木匠的儿子”(太13:55),而祂自己也是“木匠”(可6:3),祂是如此地平凡,以至于他们会问:“这人从哪里有这一切的事呢?”(太13:56)约翰告诉我们:

 

“连他的弟兄……(也)不信祂。”(约7:5

 

耶稣是完全的人吗?祂这样地具有完全的人性,那些与祂生活并工作达三十年之久的人,甚至在家中与祂一同长大的弟弟们,只知道祂是个非常好的人,此外一无所知,他们显然没有想到祂是神在肉身显现。

 

3全然无罪

 

虽然新约圣经清楚断言,耶稣就如同我们一样,是完全的人,但它也肯定耶稣在某个重要的方面和我们有所不同,那就是祂没有罪,祂一生从未犯过罪。有些人反对这点,认为假如耶稣没犯过罪,祂就不是真正的人,因为所有的人都犯过罪。可是那些反对的人不明白,人类现在是处在一种不正常的状态下。当初神创造我们时,我们不是罪人,乃是圣洁而公义的人;亚当和夏娃在没有犯罪以前,在伊甸园里就是真正的人,而我们今日虽仍然是人,却与神所期望我们恢复成的完全而无罪的光景,相去甚远。

 

 新约圣经屡次教导我们,耶稣无罪。从祂早期生命的记录里,我们看见那时祂“充满智慧,又有神的恩在祂身上”(路2:40)。接着看见撒但试探耶稣却无法得逞,四十天之后,仍不能引祂犯罪:“魔鬼用完了各样的试探,就暂时离开耶稣。”(路4:13)我们在符类福音书里(包括马太福音、马可福音,以及路加福音),也不见耶稣有任何做错事的证据。面对反对祂的犹太人,耶稣问道:“你们中间谁能指证我有罪呢?”(约8:46)没有人能回答祂。

 

 约翰福音对耶稣无罪的论点,有比较清楚的叙述。耶稣发出一个惊人的宣告:“我是世界的光。”(约8:12)假使我们明白“光”代表真实和道德上的纯洁,我们就知道耶稣在此是在宣称,祂是真理的源头,也是世上道德之纯净和圣洁的源头——这项令人惊讶的宣告,而只有无罪的人才能如此宣告。此外,祂提到顺服天父时说:“我常作祂所喜悦的事。”(约8:29,耶稣在此使用现在式,让人感受到这是一项持续的行动:“我常作祂所喜悦的事。”)在耶稣生命的末了能够说:“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祂的爱里。”(约15:10)耶稣站在彼拉多面前受审时,尽管犹太人控告祂,彼拉多只能够下个结论:“我查不出祂有什么罪来。”(约18:38)这个结论是很重要的。

 

 在使徒行传里,耶稣数度被称为“圣者”、“公义者”,或类似的称谓(见徒2:273:144:307:5213:35)。当保罗说到耶稣来到世上、以人的样式生活时,他谨慎地不说耶稣穿上“有罪的肉身”,而是说神差遣自己的儿子,“成为罪身的形状,作了赎罪祭”(罗8:3)。他称耶稣为“那不知罪的”(林后5:21,和合本小字)。

 

 希伯来书的作者肯定耶稣受过试探,但同时又坚持祂没有犯罪:耶稣“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祂没有犯罪。”(来4:15)祂是“圣洁、无邪恶、无玷污、远离罪人、高过诸天的大祭司!(来7:26)。彼得说到耶稣乃是“无瑕疵、无玷污的羔羊”(彼前1:19);他这是使用旧约的比喻来肯定耶稣没有任何道德上的玷污,而且他更直截了当地说:“祂并没有犯罪,口里也没有诡诈。”(彼前2:22)当耶稣死时,那是“义的代替不义的,为要引我们到神面前”(彼前3:18)。约翰在他的第一封书信里,称呼耶稣为“那义者耶稣基督”(约壹2:1),并且说:“在祂并没有罪”(约壹3:5)。新约圣经所有主要经文中都清楚地教导耶稣是无罪的,这是个令人难以否定的事实。祂真的是人,但却没有罪。

 

另一个与耶稣无罪相关连的主题,是祂在旷野所受试探的本质:这是我们应当更详细去了解的(太4:1-11;可1:12-13;路4:1-13)。这些试探的本质乃是要说服耶稣逃离天父为祂所预备的这条顺服与受苦的艰难路,而这条道路是祂身为弥赛亚所必走的一条路。耶稣“被圣灵……引到旷野,四十天受魔鬼的试探”(路4:1-2);这个试探在许多方面与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所受的试验类似,但却更难克服。亚当和夏娃与神有交通,又彼此有交通,还有各样丰盛的食物可吃:神只是告诉他们不要吃某棵树上的果子。对比之下,耶稣没有人可交通,没有食物可吃,而且禁食了四十天以后,肉体已接近死亡边缘。这两个例子所要求的顺服,都不是指要顺服神性格里那种永恒的道德原则,而是要试验他们是否能全然地顺服神特定的指示。对亚当和夏娃而言,神告诉他们不要吃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问题的症结乃在于,他们是否只因神这样说,他们就这样顺服。而耶稣的情况则是,“圣灵将祂引到旷野”四十天,祂显然知道那是父神的旨意,要祂在那些日子里什么也不吃,只是待在那里,直到父神藉着圣灵告诉祂试探已经过去,祂可以离开为止。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这试探——“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吩咐这块石头变成食物”(路4:3)——的威力。耶稣当然是神的儿子,祂当然有能力可将任何石头瞬间变为食物,事实上不久后祂就要将水变为酒,并且使饼和鱼倍增好多。但当耶稣受这试探时,情况似乎是祂若不快点进食,就要丧失性命了;如此一来,这更强化了试探的威力。可是祂来到世界就是要以人的身份、完全地站在我们的地位上顺服神,这表示祂必须单凭人性的力量顺服神。倘若祂运用神性的能力,使自己能轻易地胜过这试探,那祂就不是以人的身份完全顺服神了。这个试探乃是要诱使祂使用神性的能力,在达到神的要求上“动些手脚”,好使自己比较容易顺服神。但是耶稣不像亚当和夏娃,祂拒绝了表面上对祂有益并且是祂所需要的食物,而选择了顺服天父的命令。

 

另一个试探是要祂暂时向撒但下拜,从而得着统御“天下的万国”(路4:5)的权柄。这个试探乃是要诱惑耶稣不藉着一生走在顺服天父的路上来得到权柄,而藉着错误地降服于黑暗之子来得到权能。耶稣再度拒绝了这条显然是容易走的路,选择了引向十字架的顺服神之路。

 

同样地,要耶稣从殿顶上跳下来的试探(路4:9-11),乃是一个“强迫”神行神迹的试探,要藉此以令人惊讶的方式拯救耶稣,好吸引许多人来跟随祂,这样祂就不必走上未来艰难的路一包括在三年之久服事人的需要,以权柄教导人,并在严酷反对势力中活出绝对圣洁的生命见证。然而耶稣再次抗拒了这条可以完成祂弥赛亚使命的“捷径”(其实,这条路绝不可能实现这些目标)。

 

耶稣在童年与成年早期时所经历的一切,帮助祂一生得以在道德上成长与变为成熟——“智慧……并神……喜爱祂的心,都一齐增长”(路2:52);“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来5:8)——而这些德性都在祂所受的试探中达到巅峰。在这些旷野的试探中,和基督三十三年所面对不同的试探中,祂都站在我们的地位上,代表我们顺服神:如此,在亚当的失败之处,在以色列人在旷野跌倒的地方,和在我们的软弱上(见罗5:18-19),祂得胜了!

 

也许我们很难理解这一点,但是圣经肯定耶稣透过这些试探,使祂有能力可以了解我们所受的试探,并且帮助我们。“因为祂自己既然被试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试探的人。”(来2:18)希伯来书的作者还继续将耶稣体恤我们软弱的能力,与祂像我们一样受过试探的事实关连在一起:

 

“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祂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祂没有犯罪。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来4:15-16

 

我们对此点可以加以实际地应用:当我们在试探中挣扎时,就应该思想基督的一生,并且想想我们所面对的试探是否与基督所面对过的情况类似。通常在我们思考一阵之后,即能在基督的一生中想到一些祂受试探的例子,虽然那些例子和我们每天所面对的情况不尽相同,却是非常地相似。

 

    (本文选自《系统神学》P531-542,张麟至译,更新传道会出版。)

 

阅读:5901 次
录入: 求知
打印
分享到:14.5K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