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甲在旷野看见了第一位真正看顾她的,供应了她的需要;她听见自己将生的儿子名叫以实玛利,这名字意思是“神听见”,因为耶和华听见了她的苦情。夏甲和以实玛利所受的看顾和保护极为特别,因为他们最终并不属于神的子民。然而,主这样看顾外人,这应当让自己的子民深受激励才是。既然耶和华在夏甲和以实玛利缺乏时看顾他们,那么,当祂的子民遭遇患难时,祂岂不是会加倍看顾他们?
这样的对比其实是很适合的。夏甲哀诉苦情,耶和华听见了(创十六11),这明显和以色列人在埃及为奴时的诉苦相似(出三7)。撒莱苦待埃及使女,反倒成了后来以色列人在埃及受苦待的缩影。然而,夏甲与后来以色列人的相似情况,正凸显神对各人的吩咐并不相同。神对法老说“容我的百姓去”,却对夏甲说,“你回到你主母那里,服在她手下。”(创十六9)一方必须离开为奴之家才能得自由,另一方却只能重回为奴之家才能得自由。神吩咐夏甲回去,只因为她若离了亚伯兰和他的后裔,就不能得福。顺服的路或许充满痛苦,夏甲却没有其他的路能让她领受神的赐福。
对我们而言,蒙福之路也可能包括忍受令人灰心的处境,且超过我们所认定的合理时间。我们可能不得不忍受自己犯罪的苦果,有时甚至是别人犯罪的苦果。罪总是让事情复杂化,也往往造成长远的影响。没有任何简易的方法可以直接消除亚伯兰和撒莱的罪,让他们好像从来没犯过罪一样。罪不能直接涂抹掉。事实上,这应许夏甲的福,后来将成为以色列人常年的困扰。她的儿子以实玛利住在旷野,在众弟兄“附近”或“与众弟兄作对”(创十六12,和合本修订版译为“在众弟兄的对面”)。也可以说,他将不断出现在众弟兄眼前。亚伯兰和撒莱犯罪的后果,将持续影响往后的世代。
罪无法直接抹除,且常在我们生活中留下深长的影响,但罪的永恒后果已经解决了。罪不能被掩埋、被遗忘,却可以被代赎。罪产生的影响确实存在,却无法隔绝那位满怀慈爱的神对我们的关顾,祂清楚看到也听到我们的软弱。上一章提过,这是因为神亲自为我们的救恩付出代价,也就是亲自代替我们从祭牲的肉中间走过。在十字架那里,那位看见我们的匮乏、听见我们哀求的神,转脸不看祂的儿子,掩耳不听耶稣的哀求,藉此赦免我们的罪。而且,神藉着耶稣的顺服为你预备完全的义。耶稣在旷野坚定拒绝了撒但的捷径,也不信靠人的智慧。当彼得和耶稣的母亲说话抵挡神的智慧,祂就斥责他们。祂为我们偿付妥协犯罪的代价,走上一条通往十字架的道路。我们回家的道路、蒙福的道路,也一定是通往十字架的道路,就是耶稣为我们赢得救赎的地方。我们蒙召要经历的蒙福生命,是毕生不断接受十字架的雕塑,与其他跟随弥赛亚之人共同承受十字架上的责难和痛苦。对耶稣而言,受苦之路没有捷径,对我们也是一样。
就这样,以实玛利诞生了;应许之子却仍未出生。我们再等一段时间才能看见以撒出场。人极尽最大的努力也无法实现神的应许。亚伯兰和撒莱不顺服神,而他们犯罪将为后裔带来长远的影响;但失败并非亚伯兰的结局。我们并非记念亚伯拉罕的失败,而是记念他有信心。原因在于,我们纵然失信,神仍是信实的。亚伯兰的义不是出于自己,不是出于他有坚定不变的信心,而是出于他以信心所抓住的神是信实且大有能力的。因此亚伯兰失败并没有阻碍神的计划,因为这个计划成功与否不在乎他,只在乎基督。这对失败的亚伯兰和流浪的夏甲来说是好消息,对你和我也是好消息。
(选自《亚伯拉罕——应许和现实的落差》,郭熙安译,改革宗出版社,标题为编者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