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越认识福音,就越了解基督的心,在我们旧人的生命中,福音穿透的第一层外壳就是为得称赞而行律法。但还有一种更深层的壳,一种本能或者“以……为本”的壳,也必须拆毁和摒弃。我们整天高喊要用行为讨神喜悦是多么徒劳无用,但同时心里却想“凭行为”。我们这种“凭行为”的本性的外在体现是对因信称义教义的抵挡,而在更深层面上则是对基督之心的抵挡。
人里面那个完整的心理基础架构因着堕落,不停制造着关系杠杆、害怕失败、紧张不安、得失心、神经质的控制欲,焦虑导致的愚昧,这些与其说是我们的所说所想,不如说是我们散发出的生命气息。你可以在人们身上闻到它,尽管有些人善于隐藏它。如果你想通过所有的外在表现来追溯这种急于求成心理的根源,你会发现,其根源不是艰苦的童年生活,也不是性格原因,更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潜意识,而是福音的缺失,对基督的心缺乏感知。所有的忧虑、关系失衡和怨恨都是凭律法生活的自然产物。如果你感受到,基督的爱真的可以带来安息、健康、兴旺、平安——那种真实存在的平安,会在你被福音得着的短暂时刻笼罩你,使你脱离以行为为本的风暴。在那一刻你看到,在基督里你真是不可战胜的。判决已定;什么也不能伤害你。神已使你成为他的儿女,绝不会丢弃你。
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成功避开了一种只有愚蠢的加拉太人才会犯的错误:活出一种受律法驱使的、抵挡基督之心的意识。但这种意识其实是深刻、隐蔽和普遍的。它比我们偶尔能意识到的凭行为称义更普遍。那些自知的时刻实在是神的恩赐,不应忽视。但它们只是冰山一角,是表面的症状。律法主义、凭行为,本质上来讲很难察觉。因为它对我们来说相当自然。我们感觉它很正常。“凭行为”之于堕落的人,如水之于鱼。
那么福音是怎么说的?这些话应当不离我们的口:“神的儿子……他是爱我,为我舍己”。他想念我,在天上无法安静。尽管我们因为犯罪感受不到他的慈心,但他对我们的爱必不会因此而减少,正如无论是几缕云掠过还是持续的暴风雨天气,都不能影响到太阳的存在一样。阳光依旧灿烂,不可阻挡。有云或无云——有罪或无罪——基督温柔待我。这是一种从容不迫的情感。
新约的教导是:如今定义我的,是基督慈心的灼灼烈日,而非我罪的晦暗阴云。我们与基督的联合意味着,基督在十架上所受的刑罚就成了我们的刑罚。换言之,对那些在基督里的人来说,等候全人类的末日审判已经发生了。我们这些在基督里的人,不必等候将来的审判,而是应该注目过去;在十字架上,我们看到审判已经临到,众人的罪的刑罚都由耶稣一人承受。而今,蒙爱、复兴的你胜过、超越、吞灭了那个未得复兴的你,而不是相反。
基督徒的一生就是将我的自我意识、身份、自我以及我因福音的缺失而焦躁不安的内心世界,与基本真理相调和的过程。福音是一种邀请,让基督的心赐我们平安喜乐。因为我们已经被神寻回,被他收纳,进入他心里。我们要把自己时好时坏的道德表现带进对耶稣那永不改变的心的降服中。
我们都是罪人。我们犯了罪——不仅在过去,也包括当下;不仅包括我们的悖逆,也包括我们“凭行为”的顺服。我们顽梗悖逆,拒绝基督来爱自己。但正如弗拉维尔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与自己的平安为敌呢?为什么要反复问神对你灵魂的爱有何证据呢……你为什么要找借口拒绝这些本该得到的安慰呢?”
在福音里,我们可以自由地接受基督的安慰,那是我们应得的。不要拒绝。要敞开你的心门接受基督的爱,他是爱你,为你舍己。
一旦我们完全体会到他那乐施厚恩的心,我们就脱离了律法。
(选自《柔和谦卑》,刘颖、高洁、杨迎译,标题为编者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