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种之人所撒的,就是道……那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听道,又领受,并且结实,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马可福音》4:14-20
让我们仔细探究一下基督是怎样对待不同土壤的。在描述前三种土壤时,祂无所不见的双眼比任何人都深刻地审视人的内心。没人比祂更了解人心。
首先,祂揭露了那些路旁的听众。种子停留在泥土表面,无法进入其中,魔鬼轻而易举就把道“从他们的心里”夺走了(路8:12)。即便不是人人如此,但这样的人也为数不少。有多少次在听了讲道或读完圣经之后,我们心里会发生这样的情形呢?这道进入我们耳朵之后,就迅速蒸发了。也许很多人会自我安慰,想起上帝的道曾在自己生命中产生过一些影响。也许我们可以指出,在自己听完道之后,已经长出了新生命的小“嫩芽”。但我们应该听一听基督在这个比喻里接下来又讲了什么。
接下来,基督谈到了石头地。在这种情况下,从表面上可能看不出人心有多硬,但在表层之下,土壤只有一两英寸的厚度。虽然在传讲上帝之道以后,有证据显示生发出了新的生命,但基督“快进”了这一过程,让我们看到这些幼苗在“患难或逼迫”的烈日之下怎样枯萎凋零(可4:17),其原因在于他们“心里没有根”(可4:17)。请注意责任应该是在“他们自己”,因为他们心里没有根。对于某些听道之人,听听《多特信经》发出了哪些类似的控诉:“其他的人,虽然接受,却不容这道在他们的心中留下永久的印象。”(第三与第四项第9条,强调部分为作者添加)很显然,错误在于听道之人。
尽管无所不见的救主给出了这第二个启示,许多自称基督徒的人仍然再次松了一口气,他们马上提醒自己,他们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枯萎”。毕竟他们仍在听福音的教导,也不认为自己的生命枯萎或是无根。因此基督老练的眼睛继续向更深层挖掘,谈到了第三种土壤。
基督再次“快进”了这个过程,这一次祂开始讲述土里长出的幼苗被荆棘和蒺藜包围着。这些有毒植物带着强烈的报复心长大,幼苗对它们没有任何抵抗能力。可以说,基督是指着这些荆棘告诉我们,这是指的“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和别样的私欲”(可4:19)。《多特信经》再次强调错误在于听道之人:“还有些人因忧虑和今世的快乐把这道的种子给挤住了,不能结实。”(第三与第四项第9条)没有人得到这样的诊断结果还能感觉舒服自在。有谁从来没有被忧虑痛苦、钱财的诱惑和各种有害的欲望刺痛过呢?有谁没有让其他事物占据了优先位置,挤住了上帝之道而因此犯罪呢?当你意识到这个真相时,基督的比喻就起到了经历性的效果。你不妨像主的门徒一样发问:“这样,谁能得救呢?”(可10:26)
感恩的是,基督说上帝的道还落在了好土里。祂解释说:“那落在好土里的,就是人听了道,持守在诚实善良的心里,并且忍耐着结实。”(路8:15)这是上帝曾经耕耘过的土地,里面有着诚实,或如《诗篇》51篇所说的“内里诚实”(6节)。这样的土壤愿意接受上帝的道,以至于在上帝的祝福之下,持守住了这道,并且结出子粒来(可4:20)。这是前三种土壤从未发生过的事情。这是唯一有了收获的土壤。那些圣灵重生的人听了上帝的道,欢喜领受了,就结出果子来。无怪乎主以这样的感叹结束这个比喻:“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路8:8)
(选自《若隐若现的荣耀》,陈曦译,ASCENT STUDIO出版,标题为编者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