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的教会是一群天路客,他们在行经这旷野,好进到应许之地的旅途上,必须完全仰赖上帝的保护与供养。信徒需要永生的吗哪,而唯有“牧职、圣言、以及神的典章”才能提供这种吗哪。摩西向上帝献上赞美之歌,因上帝将以色列人从埃及之家拯救出来,而我们必须记得,我们的处境和当时的以色列人有多相似。
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中写道:“这些事都是我们的鉴戒,叫我们不要贪恋恶事,像(旷野中的以色列人)那样贪恋的”(十6)。换言之,以色列在旷野中行路的例子,是为教会而写的。基督徒在敬拜时,一定要视自己为上帝在旷野中的百姓。我们跟以色列人一样,都已经得蒙拯救,而且现在也享受救恩所带来的益处。但我们尚未抵达生命的终点站,即应许之地;我们要在那里与耶稣基督同处荣耀,且在天上的耶路撒冷中生活与敬拜。因此,从属灵的层面而言,我们跟以色列人一模一样。我们活在“过渡时期”中,即神学家所形容的“已经开始……但尚未完全实现”的阶段,也就是基督升天进入荣耀与祂再临之间的时期。希伯来书清楚指出旧约和新约教会间的关联。旧约的圣徒“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他们“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来十一13、16)。基督徒也是在等待那将来的城。“我们在这里本没有常存的城,乃是寻求那将来的城。”(来十三14)同样地,彼得称教会为上帝的选民时,也认定新约信徒是活在属灵的旷野中,因他说这些信徒“是客旅,是寄居的”(彼前二9-11)。
在这效法基督形像的漫长天路上,信徒会发现自己的处境跟以色列人一样。我们既软弱又不坚定,在旅途中会受到苦难的试探和威胁,且常会想要放弃。在这件事上,出埃及记的记载也极具启发性,叙述完以色列人过红海(十四章)和摩西之歌(十五章)后,接下来记载的是关于上帝供应吗哪的指示,而这些指示中,也包括守圣安息日的做法;以色列人作奴隶的几百年间,已忽略了安息日这件事,如今要重新设立了(十六章)。以色列必须熟习这些律例,严格地遵守上帝的命令。有些以色列人不守安息日,第七日还出去收集吗哪,耶和华就表达祂的不悦:“你们不肯守我的诚命和律法,要到几时呢?”(出十六28)。当时要作个以色列人很难,因为上帝的指示对那个世代的以色列人来说,是陌生又不寻常的命令。没有为安息日预备吗哪的人,当天就得饿肚子。他们后来还向摩西发牢骚,因为他们每天的食物都一成不变。但这就是上帝设计的模式,祂的百姓行经旷野时,祂都要以此模式供养他们。如同圣经所记载的:“以色列人吃吗哪共四十年”(出十六35)。此处也教导基督徒有关敬虔和敬拜做法的功课,因为圣徒聚在一起敬拜,就是上帝设立要用来召聚和成全教会的方式,直到教会在新天新地里和救主合一。我们跟以色列人一样,也必须熟习敬拜上帝的律例。我们跟以色列人一样,当我们逃避敬拜,或不理会上帝对敬拜的指示时,就会危及自身在恩典中的成长。
视基督徒生活是行走漫长的天路、视敬拜为旷野中的吗哪,这种看法可提醒我们这些活在工业文化中的人一件事,即信心和顺服的生活不是机械式的。信徒不是机器人,其电池可藉由目标远大的教会活动、退修会或属灵复兴来充电。事实是,上帝已使我们成为新造的人,我们经常需要粮食的补给。“牧职、圣言、以及神的典章”就是使人蒙恩的管道,也是上帝所供应用来喂养教会的食物。
这个生命成长的比喻,应让我们在理解基督徒生活时更加谦卑,也应让我们以上帝儿女的身份齐聚敬拜时,为拥有特权更加心怀感恩。我们正身处战场,常受试探且想要犯罪。有首诗歌对这点有很好的教导,其歌名为《我来见祢,可靠的救主》(I Greet Thee,Who My Sure Redeemer Art),一般认为这首诗歌的作者是加尔文:
唯倚靠祢的生命,我们得生,
我们的存在与力量,全从祢而来;
用祢的信实和大能安慰我们,
虽试炼、苦难降临,也不叫我们丧胆。
(选自《虔诚敬畏——回归改革宗的敬拜》,P68-71,陈主欣译,改革宗出版社,标题为编者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