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喜欢讲道“扎心”的讲道人,但再没有比伯拉纠的讲道更扎心的了。五世纪之交,他就像一把崭新的扫帚一样抵达罗马,抨击不道德行为,强烈呼召基督徒过清洁的生活。这一切都很扎心。
然而,当聪明的希坡主教奥古斯丁察看伯拉纠的教导时,却意识到伯拉纠尽管用的都是基督教预言,但他根本上误解了神与福音的本质。伯拉纠教导,我们做错了——这就是问题所在,但假如我们想进天堂,就必须开始做正确的事。伯拉纠不教导我们被造是要认识和爱神,因此对他来说,基督徒生活的目标不是享受神,而是利用神,因为神可以用道德做价签向我们兜售天堂。
奥古斯丁的视角多么不同!认识神是本质为爱的三一真神,他主张,我们被造并非仅仅按照神的道德准则生活,盼望进入一个神不在其中的天堂。我们被造是要在他完美的团契中找到安息和满足。此外,我们的问题并不主要是行为不当,而更是我们被诱惑去错误地爱。奥古斯丁主张,我们是按照本质为爱的神的形象受造,因此总是由爱驱动——这也是为什么亚当夏娃不顺服神。他们犯罪,是因为他们爱其他事物超过神自己。这也意味着,仅仅扭转我们的行为——如伯拉纠所言,是不会有所改善的。我们需要更深的东西:我们的心必须转向。
大约一千年后,马丁路德采纳了奥古斯丁的思路,将罪人定义为“一个转向自我的人”,不再是如神一般向外去爱,不再是仰望神,而是向内凝视自我、自我痴迷和着魔。这样的人可能具有道德和宗教的行为表现,但他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内在根深蒂固的自爱的外在表达。
(选自《良善的上帝——以父、子、圣灵为乐》,P34,乔兰山以妲译,改革宗翻译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