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能敬拜自己所知的神。其实,我们所敬拜的始终都只是我们所认识的“神”,不论对方是真是假。如果我们的神是自己造出来的,那么我们也会用自创的方式来敬拜。但如果我们想要献上蒙真神悦纳的敬拜,就必须更努力去认识祂,了解什么可以讨祂的喜悦。但由于祂超越了人类一切自然理解力的范围,所以我们唯有透过祂的自我启示才可能做到这一点。
在约翰福音第十四章21节,耶稣说:“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的;爱我的必蒙我父爱他,我也要爱他,并且要向他显现。”这里会引发的问题是:主如何“显现”自己?祂会在当代赐下某种形式的启示吗?如果神在圣经中的自我启示并不完整,那么这种“当代启示”就是必要的。但我们要说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对经文的理解纵然不完全,但是神已经把我们所需的信息都透过圣经传达给我们了。尽管就逻辑而言这并不排除特殊启示在圣经以外存在的可能性,但其中的道理显然强调那是不必要的。其实,约翰福音第十四章21节透露了一个转化的回圈,也就是诠释者在读经后对自己的预设与目标修正得愈多,他的诠释就会愈来愈正确,对耶和华的认识也会更深。这就是解经技巧的螺旋成长;耶和华会向那些遵守祂诫命的人彰显祂自己,因为顺服会转化他们的心志,让他们的哲学与神学架构得以改变、释经方式得以提升,而且他们的眼睛也会被打开,能够看到更多神在祂话语中的自我启示。
如果我们要有智慧地敬拜神,那么,研读祂的话并顺服其教导就是一个必要的条件。我们先前说过每个人都有权利与义务在圣灵的引导下去研读、诠释与应用圣经。但除此之外,还有些人被赋予在教会中教导的特权(弗四11;提前四11-14;五17;提后二24;罗十二7;彼前四10-11),为此缘故,从公元一世纪的初代教会开始,固定安排的经文阐释时间,就是公众聚会中一个关键的部份(见徒二42)。
以神学的观点而言,教导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无法靠自己的力量提升道德品格,于是神再次介入,将这项恩赐施与祂的百姓(弗四11)。救赎历史基本上讲述的就是神如何主动俯就世人,并透过话语、作为及道成肉身赐下信息,为的是要将人们从自己造成的灾难中拯救出来。福音的作用是介入式的(interventionist),无论是对未信者一开始的冲击,还是对信徒一生的影响皆是如此。基督徒需要被教导(不能只靠自修),并透过顺服日渐成长、接近基督的样式。成熟的灵命是无法以机械化生产的;它需要经由圣灵的工作在人心中渐渐生长,过程中会用到从神话语而来的智慧,并会导致对真理的服膺(提后二15;约十六8)。不管是从个人或群体的层面而言,人类都无法仅靠静坐来“接触到神”,以为把心思放空就会让神更靠近我们一些。人唯有先将神的话放在心里,才能在安静的时刻进行真正的敬拜,所以静坐的重点其实在于默想。除此之外的任何做法只会让人心迷失(太十五17-19)。我们的意思绝不是要否定静默的操练,毕竟今日多数人的问题正好相反,都是因为生活形态的关系而难以静下来好好思考,但此处要强调的重点是纯粹自我耽溺式的“肚脐冥想”只会导致严重的不敬虔(太十二34;耶十七9)。
(选自《正意解经》P353-355,骆鸿铭译,改革宗出版有限公司,标题为编者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