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姐妹们,我们当备受鼓舞。耶稣基督呼召我们悔改,并不是仅仅给我们提出一个好建议。祂是说:“如果你是我的孩子,就必须悔改。”祂不是命令我们去改造从亚当而来的人性,而是说要“治死你们在地上的肢体”(西3:5)。将我们的老我治死并不容易,从圣经得知,它不会在我们归信的那一刻全部发生。
但令人欣慰的是,并非只有少数特别的人才能做到在持续的悔改中治死肉体。新约圣经在使用悔改这个词时,更多是指向信靠基督,在基督的死、埋葬和复活上与祂联合(罗6:1-11,西2:9-12,3:1-4)。因此,在基督里,就拥有了治死肉体与邪情私欲的能力(西3:5),弃绝恼恨、毁谤、撒谎等恶习的能力(西3:8-9);在基督里,就当存仁爱、恩慈、温柔、忍耐的心,好显明我们是上帝的选民(西3:12-17)。
基督徒总是容易以各种方式偏离圣经。有些人说只要承认人是有罪的即可,无需具体对付个别的罪。另有些人则把认罪当作庄严的礼拜仪式,认为只要在崇拜中笼统地承认有罪即可。我很少看到在这种状况下的人会经历根本性转变。这样只会治死人的良心,而不是肉体。
最令我最担心的是那些已经离真正悔改相去甚远的基督徒,他们甚至拒绝承认悔改包含为罪痛悔。例如,刘易斯·斯佩里·查弗(Lewis Sperry Chafer)认为,“悔改”(metanoia)一词不应该包含任何对罪的悲痛。他说:“悔改的意思就是心思意念的转变。人们把悲伤与痛悔掺杂到悔改中,这是由于社会学领域的混乱导致的。”
可以肯定的是,查弗说对了一半,悔改这个词的主要含义确实是改变心思意念。他避免将悔改和苦修混为一谈,这点值得赞扬。但是,为罪忧伤痛悔并不是苦修,如果是这样的话,上帝就不会告诉我们祂看重罪人忧伤痛悔的心了(诗34:18,51:17)。
关键是在你心中的是哪种忧伤。有世俗的忧伤,也有依着上帝的意思忧伤。“世俗的忧愁”是叫人死,但“依着上帝的意思忧愁,就生出没有后悔的懊悔来,以致得救”(林后7:10)。雅各书更直接地告诉读者“你们要愁苦、悲哀、哭泣”(雅4:9)。先知约珥关注圣灵降临的异象,他提醒人们要“禁食、哭泣、悲哀”转向上帝(珥2:12)。先知撒迦利亚清楚地表明,圣灵的浇灌将引导罪人看到被钉十字架的基督,最终迎来圣灵的时代,那时将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人们要为自己的罪大大悲哀(亚12:10-14)。
约翰·柯奎霍(John Colquhoun)用古朴而生动的语言总结了这种差异:
合乎圣经的悔改,是依着上帝的意思忧愁,这是一种带有鲜活力量的忧伤,可以刺入人的灵魂。世俗的忧愁是叫人死,使人失去承担责任的行动力;但依着上帝的意思忧愁,人就得着灵里的力量。前者出于受奴役的恐惧,使人胆战心惊、生命僵化,因此缺乏动力;后者出于信心和爱,使人心灵温暖、充满热情,因此满有活力。
一个人若遇见基督以大能的荣耀显现,就不可能拒绝承认自己的罪,也不可能不为自己的罪忧伤痛悔。这是约伯、大卫、以赛亚、彼得及其五旬节讲道时听众的共同经历。对上帝坦诚自己的内心一定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生命喜乐。因此,法利赛人西门好像没什么可悔改的,但那个妓女却在耶稣脚前哭泣,并为她许多的罪恶深感悲痛。耶稣对这个悔改的妓女说:“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回去吧”(路7:50)。
所以,请不要剥夺人“依着上帝的意思忧愁”。如果你剥夺他们的忧愁,你就是在剥夺他们从上帝而来的喜乐,那是一颗悔改之心结出的果子。
(选自《悔改》,P24-26,寇正华译,经典传承出版社,标题为编者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