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帝的饶恕掌管了我们的心,并开始转变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时,一扇大门就被打开了,我们会更加惊讶于上帝的属性:这是怎样的一位爱和宽恕的上帝!
我们要注意这其中的先后关系:生活的艰辛激发了我们求助的祷告;而认罪和饶恕则向我们保证,上帝确实会帮助我们;接着,我们的心就会从我们的困境转向上帝。
例如,《诗篇》46篇设想了最坏的情况,但诗人甚至都没有寻求帮助。相反,他知道自己最大的安慰在于记住上帝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神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
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
万军之耶和华与我们同在;
雅各的神是我们的避难所。
(诗46:1、7)
认识上帝,成了诗人最大的安慰。
对于诗人来说,这些对上帝的认识,与上帝赐下的应许,以及历史上上帝对以色列的信实有关,尤其是以色列整个民族出埃及的事件。而对我们来说,认识耶稣就是认识了上帝。
耶稣的死和复活使我们确信了他的爱、宽恕、同在和信实。他是对我们真实的生活需要最深的满足。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其实一直都明白这一点。我们预料到我们的需求最终还是需要在关系中被满足,我们也知道这种满足与爱有关。但我们通常没有意识到,这种关系就是与耶稣的关系。
然而,使徒保罗一定明白这一点。他被所爱的人拒绝,他患上了慢性的疾病,他不止一次遭遇海难,他被囚禁在牢房里……但在这一切的环境中,他内心享受着平安。因为他内心最深处的需要——认识上帝——已经得到了满足(参见腓4:12)。
保罗有了耶稣,也就拥有了一切——生命、爱、与父和圣灵的相交,以及一切美好的事物。有了耶稣,他属灵的眼睛被打开。虽然处境看起来极其艰难,但他感觉到的苦楚却是至暂至轻的(参见林后4:17-18)。
当人们经历困苦时,这种对耶稣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这时候,撒但会质疑上帝的属性,并暗示说,至少上帝不愿意给我们最好的。如果我们对上帝的认识很肤浅,上帝在我们心目中就会成为这样一个形象:混杂着真理、撒但的谎言、我们所投射的欲望和期待、我们原生家庭的经历,以及我们生命中所受的伤害的一个奇怪的组合。这并不是十字架上的上帝的形象,上帝是在我们还作仇敌的时候就爱我们的上帝。而由这个奇怪的组合而成的上帝肯定不会如此恩慈地对待我们。
换句话说,我们所有的痛苦其实都与这个问题相关:上帝爱我吗?所以我们要祷告,祈求能够更加准确地、真实地认识他(参见弗1:17,3:17-19)。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的目标是进入他的安息,因为在他里面得安息正是荣耀他的一种方式。
我的心默默无声,专等候神,
我的救恩是从他而来。
惟独他是我的磐石,我的拯救,
他是我的高台,我必不很动摇。
(诗62:1-2)
(选自《并肩同行》,P62-64,王飞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