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似乎是我们生命中最大的问题,避免苦难似乎是我们内心最大的需要。但是,我们知道真相绝非如此!罪才是我们最大的问题,从罪中被拯救才是我们最大的需要。
苦难与罪之间有某种的联系。很少有东西能像苦难一样使我们心中的罪暴露出来。当我们生活无忧无虑时,我们就会混淆信仰和个人的满足感。我们会认为上帝是良善的,我们对他也很满意,尽管实际上我们对他的喜欢可能远比不上对安逸生活的喜欢。然而,当苦难来临时,尤其是当生活持续地处于苦难中时,我们的心对上帝是否忠诚就会彰显出来。苦难将揭露“容易缠累”我们的那些罪(参见来12:1),而这些罪是很沉重的。
我们往往不喜欢正视罪的重担,但它又必须被处理。罪是最重的负担,赦免是最大的救赎。
1、正视罪的重担
上帝只拯救那些能意识到自己罪的重担的人。可悲的是,解决罪的方法——忏悔——已经被玷污了。对于谈论“罪”,我们往往犹豫不决。因为我们害怕这样做会威胁到本来脆弱的自我,或者使我们被贴上“论断”和“狭隘”的标签。但是,不要把谈论“罪”看作是一种无休止的消沉或恫吓,而是要把它看作是一件好事。毕竟,谈论罪、使人知罪是上帝拯救计划的一部分,我们称之为“福音”(好消息)。
所以,虽然罪本身是不好的,但能意识到自己的罪,却是好的。罪通向一条充满重担的道路,而耶稣说:“我来是为了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参见约10:10)。认罪是得生命的关键。
看见我们罪的分量,就会给我们带来祝福。下面是其中的三个祝福:
(1)当我们看到自己罪的分量,我们就会转向耶稣。
圣灵的工作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罪(参见约16:8)。罪驱使我们到耶稣那里寻求宽恕,这是非常好的。耶稣是为罪人而来,不是为义人(参见太9:13)。觉察到罪意味着我们还活着,还能对罪起反应。认罪意味着我们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清自己,而这也是我们能与朋友谈论罪的一个先决条件(参见太7:3-5)。
如果我们不需要怜悯,就没有必要和耶稣联合了。如果我们只不过是指望耶稣将我们从困难中解脱出来,那还不如直接使用百忧解或变得圆滑些更有用呢,因为至少后者还时间短、见效快呢。
(2)看到罪的分量,会让我们谦卑。
对罪的认识会带来谦卑,这并不会让我们感到羞耻或丢脸。谦卑待人是耶稣荣光的彰显。
那税吏远远地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我告诉你们: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因为,凡自高的,必将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路18:13-14)
一个共同体的目标应该是,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现某种罪恶,并且一旦需要处理的时候,我们就能处理它。
(3)看到罪的分量是我们获得力量和信心的开始。
当我们看到自己的罪,我们就是看到了圣灵的工作,这意味着我们正在见证着圣灵的大能。不过,这种能力与我们所预期的可能不太一样,因为它并不像世俗的能力。圣灵的能力给人感觉就像是挣扎、软弱、贫乏、绝望。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我需要耶稣”,这也是我们能说的最有力的话。这意味着我们的信心不在于我们自己,也不在于我们在上帝面前的义,或是我们在人前的名声。我们的信心是对耶稣有信心,而这种信心是不能被动摇的。想象一下:如果我们不再躲避上帝的面,不再在关系中自我防御。假如我们伤害别人的时候,我们只是祈求他们的原谅。我们在耶稣里的安全感使我们不再那么在意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这种安全感使我们不再害怕犯错甚至失败,我们也不再需要建造自我防御的堡垒了。
罪的担子很重,但能意识到自己的罪的人,就能发现事情好的一面。一旦我们认罪时,就知道它们已被赦免了。我们也看到了事情更好的一面,就是耶稣本人。
2、放下罪的重担
所以,我们希望自己能发现罪,承认罪,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长。我们都想放下罪的重担。但做到这点并非轻而易举。小孩子们会很容易承认他们明目张胆的恶行——“对不起,我朝你扔玩具了”——但转眼他们就会将自己的恶行忘得一干二净。我们大人也可能会像孩子一样。设想一下,某个色情刊物贩子被抓后如果像这样认罪:“我很抱歉,行了吧?”作为一个成年人,这样的认罪态度,是很不恰当和伤人的,这样的做法甚至连孩子都不如。放下罪的重担意味着要更谨慎地省察我们的内心。
“我向你犯罪,惟独得罪了你。”(诗51:4)
虽然我们并不常意识到这一点,但所有的罪都是个人性的,也就是说都是针对上帝的。因为罪违背了上帝和他的属性。我们的罪这样说:“我要自行其是”“我不想和你有关系”“你给不了我所想要的”“我知道什么才是对我最好的”,甚至更过分:“我恨你!”(参见雅4:4)。有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心里说的是这样的话,但这就是人心的本性。人内心的活动通常比外在的表现要复杂得多。
在整本圣经的历史中,上帝仁慈地让他的子民看到他们内心的真实状况。他将百姓从埃及拯救出来,领他们通过旷野,要往流奶与蜜之地去。但以色列百姓就跟我们现在的许多人一样,向摩西和亚伦发牢骚,质疑为什么要将他们带出埃及,难道就是为了到沙漠里来受罪吗?
摩西清楚地指出:“你的怨言不是向我们发的,乃是向耶和华发的”(出16:8)。这里尽管没有人明确地说了反对上帝的话,但实际上他们的内心里都在反对上帝。上帝对摩西的回应揭露了这个真相:
耶和华对摩西说:“这百姓藐视我要到几时呢?我在他们中间行了这一切的神迹,他们还不信我要到几时呢?”(民14:11)
在那些非常艰难的日子里,他们所有做过的事就只是发一些牢骚而已。
新约圣经中雅各书信的观点与此相同(参见雅4:1-10)。雅各将我们的视线从那些明显的事情——例如辩论和争吵——中抽离出来,转移到不那么明显的事情上——例如我们失控的欲望和要求、我们对上帝的不忠、我们与世界和魔鬼为友,以及我们与上帝为敌。了解这些后,我们就会明白,那些在我们看来理所当然应该发怒的时刻,正是圣灵将我们带到内心深处,使我们能看清自己的时候。也惟有圣灵才能做到这一点。
让我们牢记我们对自己心灵的认识。那些不良的行为,比如一点点的抱怨,即使它们在我们的文化中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实际上也是我们属灵忠诚的瑕疵。通过认罪,我们邀请上帝来光照我们内心里那残缺的忠诚。
我们每一天都需要认罪悔改。
我们每天都需要认罪(参见太6:12)。首先,没有一个人坏到无法被上帝饶恕。在圣经里包括了杀人凶手(摩西)、阴谋家(雅各)和通奸者(大卫),他们都属于神百姓中的一员,所以,没有人能说他们坏到连上帝都救不了了。
而另一方面,没有一个人会好到一年只需要认一两次罪就够了。在我们每日的生活中,总会有一些过犯是我们需要及时承认的,因为在世上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
所以,尽管罪的担子很沉重,我们还是要警惕它,并享受及时认罪的益处。当我们放下罪的重担时,我们会很感恩,并在悔改中得到喜乐,因为我们知道耶稣已经为我们付出了永恒的赎价,我们已经被赦免了(参见来10:11-14)。我们内心里最大的需要已经得到了满足。
(选自《并肩同行》,王飞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