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主”守安息日就是把这一天的主权还给上帝,专门奉献给上帝,单单为着上帝自己和祂的荣耀。利未记说安息日为“圣安息日,当有圣会”(利廿三3),就是全体敬拜上帝。耶稣每周参加会堂里安息日的各项敬拜,表明耶稣也支持安息日(路四16)。安息日的焦点是敬拜上帝,清教徒把安息日比喻成“灵魂的市集日”。六日处理日常的商业往来,到了安息日我们专门从事灵性的活动,用的是天国的货币。华森写道:“这一日,基督徒处于灵性的高峰,与上帝同行,就仿佛与上帝同在天堂一样。”在安息日中,我们祷告、阅读上帝的话语、赞美上帝、奉献、举行圣餐、基督徒团契,在这些活动中我们遇见上帝,华森形容“我们的心在一周里都是僵硬的,直到安息日才在上帝的话语中融化”。
安息日不仅要敬拜上帝,还要“安息”。这一天当歇了工作,尤其是平常的工作。我们发现第四诫是唯一明确地陈述正面要求和负面禁止的诫命,先谈正面的部分:“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出廿8)接着清楚规定所禁止的:“无论何工都不可作”(出廿10)。
“安息”(sabbath)—词来自希伯来文,意思为“停止或休息”。这一日不可以有“如往常一样的商业活动”,这一天当休息以重新得力;这一天当退出日常的事务,专心体会上帝的良善和恩慈。再引用华森的话:“安息日若继续忙碌地作工,是表明有不信的恶心;安息日若仍然作一些世俗的事,就是当魔鬼的差役,就是贬低灵魂的价值。上帝设立安息日乃是要让人的灵魂在敬拜中提升,像天使一样与上帝对话;若还让俗务缠身,就是损害灵魂的尊荣。”
在摩西时代,有一个人因为在安息日捡柴而被用石头打死(民十五32-36),由此看出这一诫的要求是多么严格。从正面的例子也能看出这一点:有一些妇人要为安葬耶稣的身体准备:“她们就回去,预备了香料香膏。她们在安息日,便遵着诫命安息了。”(路廿三56)捡柴是多么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安息日捡柴到底有什么危害?把香料拿到耶稣的坟墓本是一个敬虔的举动,又为何不可以在安息日做呢?因为上帝已经吩咐这一日“无论何工都不可作”。
第四诫规定:“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作”(出廿10),说明人人都要守安息日,涉及的人群很广。说到工作和休息,父母有责任教导孩童如何敬拜和安息,安息日也是全家团圆在一起共同敬拜上帝的时间。
第四诫也教导雇主有责任照顾雇工。有些评论家称第四诫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人权利的法案。古代,主人和奴隶之间的差距泾渭分明;然而第四诫所倡导的却是一个全新的社会秩序,工作和休息不再依阶级划分。每个人都要工作,每个人都要休息,因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敬拜上帝的自由。这条诫命包括社会上所有人,甚至包括那些负重轭的动物。上帝希望祂所有的受造物都能从劳作中得安息。试想,若每个人都顺从圣经的教导遵从第四诫,这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普天下的受造物都在享受安息,普天下的人都停止劳作并回到上帝面前。
上帝吩咐我们守安息日为圣日,该怎样守呢?就是六日劳作,第七日敬拜上帝并安息在祂里面。利未记如此总结:“六日要作工,第七日是圣安息日,当有圣会,你们什么工都不可作,这是在你们一切的住处,向耶和华守的安息日。”(利廿三3)
(选自《石版上的圣言》P126-128,陈萍译,改革宗出版有限公司,标题为编者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