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对悔改的教训,如同他对公义的教训,是非常深奥和广泛的。在希腊文的福音书中,有三个字被用来描写悔改的过程,第一个字“metamelomai”强调情感方面的懊悔,为过去的生活恶行而悲伤(参太廿一29-32);第二个字“metanoeo”说明整个思想方面的翻转(参太十二41;路十一32,十五7、10);第三个字“epistrephomai”表明生命方向的改变,即生活目标的更改(参太十三15;路十七4,廿二32)。悔改并非限于人心的某一部分,而是牵涉到全人、知识、意志以及情感。也不仅是限制于较窄义的道德生活方面,而是包括人在整个信仰和道德生活上跟神的关系。耶稣对悔改的概念甚至包括信心在内(参太十一20-21)。特别要注意的是,耶稣对悔改的教训也是以神为中心的。悔改必定是出自于被定罪的情况,因为这情况是完全地违背神。浪子最主要的罪乃是在于离弃父家。罪人好比走失的羊或失落的银币,这些都是表示在灵里与神隔离。
在这一点上,最强烈的表达,就是将人未悔改的情况称为已死的状态(参太八22;路十五24、32),同时,耶稣并非将这种情况看作只是消极地认为无神的状态。若无爱慕神的心,就必有爱慕世界和爱慕自我的心,其必会产生积极地冒犯神和敌对神的态度。论到两个主人,请注意耶稣并未说,人若爱这个即是忽视那个,或看重这个即是拒绝那个;反而是在两个子句中都使用积极性的措词:“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太六24)。人最深层的意识中必定知道有神,因此不会有绝对的漠视和中立可言。
在悔改的那一刻,悔改的人会注意到他得罪了神,并且需要神。真实的悔改是为罪而懊悔,同时也是符合神心意的忧伤,这忧伤正是始于“意识到自己灵里的贫乏”。这两点都可以在浪子的故事中看出来,耶稣在其中很奇妙地描写悔改的心理过程。他形容浪子“醒悟过来”,在此以前,他如何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也不感觉到他与神之间的基本关系。现在他体验到饥饿的危险,并想到他父亲家里有足够的余粮。在他的自白中,他先承认得罪了神,然后才承认得罪了他的父亲。
(选自《耶稣对国度的教训》P118-122,任以撒译,改革宗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