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就是永生。”(约17:3)
圣经如此坚信认识神是“至宝”(腓3:8),以致他发出这挑战:“你们要尝尝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诗34:8);“要以耶和华为乐,他就将你心里所求的赐给你”(诗37:4);耶稣说:“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太11:28)确实,只有渴慕那义者的人才能真正“得饱足”(太5:6)。
领会了这一点,我们就有了生活的正确根基。我们就不再寻求有限之物,去满足只有那位无限的神才能满足的需要;就不再寻找暂时的东西,以此满足只有那位永在的神才能满足的需要;就不再依靠人去满足只有神才能成就的事,不再寻求物质去满足只有那位是灵的神才能满足的事情。
让人难过的是,没有为生活立下这至关重要根基的人,就给他们的婚姻、家庭、财产和经历加上了难以承受的重担。他们对那些没有能力使他们满足和幸福的人和物说,“给我满足,让我幸福。”
但是,那些在基督里确实立下了这根基的人,就要降低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期望。他们不再以婚姻、家庭、物质为偶像,不再期望从丈夫、妻子、儿女或物质那里得着他们一直把握不住的幸福。不管处在什么样的情形中,他们都得着平安、喜乐和满足,因为这些性情是扎根在基督里的(腓4:13)。供应一切需要的是神,而不是配偶、家庭、物质和经历(腓4:18)。
几乎所有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所认定的,都与我们现在说的相反。那些“从此过着幸福生活”的人,是找到了他们心灵的伴侣。生活痛苦?得不到满足?你的幸福之所以遭受挫折,是因为你还没找到合适的人,或者更糟糕的是,是因为你已经和那不合适的人结了婚。书中的故事这样讲,只要你能找到另外那个人,那个真的了解你、欣赏你、对你有吸引力的人,你就会最终找到你配得到,却一直在躲着你的幸福。这些浪漫小说的重点在于追求让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些人因着与那唯一能满足他们心愿的人分离就幸福受挫,郁郁寡欢。
这种浪漫故事纯属虚构。只要能找到生活中的某种人、某种事,我们就会得到满足,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唯独耶稣才是能让饥饿心灵得饱足的“生命的粮”,唯独耶稣才是那能解心灵干渴的“活水”(约4:14;7:37)。只有在他里面我们才能找到平安、喜乐、安息和满足,因为他使我们与那位我们受造要去认识的神和好。事实上,如果人在基督里找不到满足,那么他在哪里都找不到。如果人不能在他所处的所有情形中知足,他就不会在任何情形中知足。
认识到耶稣是生命的粮,我们就拥有幸福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观。在基督里,我们就建立在一种不能摇动的根基之上。这样,我们也可以开始明白神要我们活出的生命。现在我们可以开始认识那一位神,不是众人想象出来,也不是自己幻想出来的神,而是真如薛华所说,那一位“真实存在的神”。
(选自《恩典切中要害的时候》序,甘林译,改革宗经典出版社,标题为编者加。)